香港政商高層訪粵之行呈現三大亮點

來源: 中新社          發布時間:2024-11-28

  香港特區政府及工商界高層代表團11月27日結束為期3天的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訪問行程。此訪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與多位香港企業家參加,訪問行程豐富、合作成果豐碩,呈現出三大亮點。

  11月2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第一排中)率領特區政府及工商界代表團到訪廣州。圖為代表團成員在粵港深化經貿投資合作交流會前合影。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供圖

 簽約規模大

  在25日於廣州舉行的粵港深化經貿投資合作交流會上,粵港兩地企業簽署126項、總值合計逾1000億元人民幣的合約。其中101個項目來自港商投資廣東,金額超910億元人民幣,涵蓋金融合作、現代物流、智能製造、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範疇。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代表團組成人員層級高、簽約規模大,是特區政府和香港工商界積極落實11月上旬召開的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談會精神的實際行動,更展現香港企業家積極服務大灣區發展的家國情懷。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同樣認為,此次訪問卓有成效,凸顯兩地優勢互補,對促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蔡冠深建議,香港要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推進新型工業化策略,香港專注科技研發,而大規模的生産環節則落地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共同推動大灣區先進製造業協同發展。

  11月2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特區政府及工商界代表團到訪廣州。圖為李家超在粵港深化經貿投資合作交流會致辭。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供圖

  灣區發展更趨協同

  此次代表團到訪深圳、廣州、佛山、東莞這4座GDP(地區生産總值)「萬億之城」,它們是廣東省和大灣區的「經濟脊梁」,也是香港同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的先行之地。在訪問的最後一日行程中,代表團專門前往惠州市,參觀考察中韓(惠州)産業園,並舉行投資經貿交流會,共同尋找更多合作機會。

  方舟認為,當前大灣區建設進入提速換擋、協同推進的新階段。惠州製造業基礎堅實、生態環境優良,和香港産業結構互補性強,是香港業界面向粵東發展的門戶和樞紐,未來兩地合作前景廣闊。

  蔡冠深表示,除與廣州、深圳等經濟強市合作外,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的合作亦大有可為。他建議,香港可在中山翠亨新區打造新時期粵港合作重大平台,形成具有「生産+外銷+內銷」功能的「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功能區」,實踐「香港研發、新區製造、全國市場」。

  11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第一排右三)率領特區政府及工商界代表團訪問東莞。圖為訪問團成員參觀東莞濱海灣新區展示中心。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供圖

  借鑒片區開發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在經貿合作之外,香港政商高層此行還注重交流借鑒廣東省在片區開發和産業規劃方面的成功經驗。

  25日晚,李家超到訪由港企操盤的佛山舊城改造地標項目「嶺南天地」,聽取負責人介紹項目保育古跡、更新城市情況;26日,陳國基等前往廣州開發區規劃展示館、東莞濱海灣新區展示中心,詳細了解當地在城市規劃、産業培育方面的經驗。

  有觀察認為,代表團此行側重了解內地片區開發情況,與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通過試行片區開發模式,加快推動香港北部都會區(簡稱「北都區」)建設的理念一脈相承。

  方舟分析,北都區是香港突破「重南輕北」發展思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佳平台,但若按照香港傳統開發模式,北都區建設周期將十分漫長,易錯失發展良機。改革開放以來,內地形成成熟的片區開發模式,如在北都區試行成功,將極大提升香港土地利用效率,減少前期投入成本,相信此訪中的交流,會為香港加快建設北都區帶來 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