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高質量發展健康未來:香港生命科技産業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2024-12-09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工作人員向參觀者介紹試驗所生物樣本庫內設備(2024年11月21日攝)。新華社發(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供圖)

  在港深邊界的河套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近日開幕。

  這一佔地數百平方米的機構,附設的生物樣本庫可儲存40萬餘個組織、血液等生物樣本,將成為香港建設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的「加速器」:統籌各類公私營資源,為醫藥研發機構提供一站式臨床試驗支援平台,推動創新生物醫藥成果轉化。

  在香港,生命科技領域的發展,既面向大眾,構建普惠而先進的醫療服務體系,也面向未來,以技術創新、産業升級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生命科技未來産業,正在為香港高質量發展孕育出一個健康未來。

  上下游融合的産業集群

  1997年,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盧煜明從海外歸來,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當年,他發表一項有關「無創性産前診斷」的突破性研究。經過多年研發,該技術於2011年投入臨床,全球迄今已應用1億余次,並拓展至癌症篩查領域。

  去年6月,盧煜明帶領研究團隊,通過技術入股,與總部設於香港的生物科技企業Prenetics成立合資公司,期待降低多項癌症的早篩成本,惠及更多人。

  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盧煜明(左一)與研究團隊在實驗室工作(資料照片)。新華社發(香港中文大學供圖)

  在生命科技領域,香港擁有2個全球領先的醫學院、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眾多頂尖學者,是不少原創性技術的策源地,如噴鼻式新冠疫苗、針對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症的基因治療策略等。

  針對該領域「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特點,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主動出招,推動成果落地:推出創新及科技基金,截至今年9月底已資助872個生物科技項目;成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旗下29所實驗室中的16所涉及生命健康領域……

  在自主培育的同時,香港還加大相關領域聚才力度。特區政府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成立後約16個月內,就同投資推廣署合力引入大灣生物等45家業內領先企業。

  「香港擁有蓬勃的醫療健康經濟、國際認可的健康標準、完善的基礎設施、敬業的專業人才、尖端先進設備……」引進企業之一彩虹基因健康創辦人蕭展濤説。

  作為亞洲最大生物科技融資聚集地,香港正形成上下游深度融合的産業生態,截至2023年底,126家相關公司在港上市,集資額2766億港元。

  聯通內外的國際化平台

  在「數碼中藥標本館」網站,訪問者可以搜尋到220種常用藥材的用途、使用事項、貯藏方法等資料。部分藥材標本還通過攝影測量法形成了3D圖像,藥材的形態和結構一目了然。

  今年3月,在特區政府中藥檢測中心的努力下,這一首個提供全方位數碼中藥資料的網上標本館開始運營。通過VR技術,還可在線觀賞中心實體標本館內多個國家贈港的珍貴中藥標本。

  「我們會全力發展香港成為中醫藥國際化的橋頭堡,讓世界通過香港看見中醫藥、相信中醫藥、使用中醫藥。」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近日舉行的首屆紫荊中醫藥國際峰會上致辭説。

  參觀者在香港特區政府中藥檢測中心參觀中藥標本(2024年3月26日攝)。新華社發(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供圖)

  推出「香港中藥材標準」等一系列國際認可的中藥參考標準、成立香港首家中醫醫院以建立輸出國際的服務模範標準……以中醫藥國際化為代表,香港正加速發揮內外聯通優勢,發展生命科技産業。

  「港澳藥械通」政策推出3年多來,已有86種港澳藥械可在45家大灣區內地指定醫療機構使用,讓患者更早用上國際新藥,也幫助輝瑞、波士頓科學等跨國藥業拓展內地市場。

  就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當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也在河套深圳園區成立。基於大灣區8600余萬人口,「一所一中心」將打通數據、生物樣本及藥械跨境應用,加速醫藥創新研發。

  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支持下,香港去年10月已成為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觀察員,打造國際藥械權威機構的前景可期。

  「軟硬兼備」的創新樞紐

  混合手術室內,研發中的手術機械人正進行一台手術實驗,以完成臨床前評估。旁邊有多種精密加工儀器,可即時倒模製作細小零件,以改進機械人原型。

  這裏是亞洲首個手術機械人前期臨床試驗基地——香港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成立4年多來已研發出手術機械人內徑平台等多項成果。

  「外科醫生是主理手術的大腦,腹腔鏡猶如眼睛,機械臂是雙手的延伸……」該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趙偉仁這樣描述機械人手術。

  香港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趙偉仁(左二)與研究團隊在香港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內(資料照片)。新華社發(香港中文大學供圖)

  在香港,一系列前沿科技成果正為生命科學領域賦能,加速「硬體」升級。在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電子病歷系統、物聯網、醫療機器人等智慧設備已融入日常診療,為病人帶來更好就醫體驗。

  近年來,香港還以制度創新配合科技創新,「軟硬兼備」打造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在去年11月生效的「1+」新藥審批機制下,用來治療嚴重或罕見病的新藥在港註冊申請更為便利。近日該機制擴展至所有新藥,更多新藥和先進療法將在港得以應用,更多藥企有望來港從事研發。

  在近兩年的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的成立路線圖逐漸清晰,一個邁向「第一層審批」的「香港特色」藥械監管體系正在形成。

  「醫療創新可推動『創科轉化、産業發展』,更可為病人帶來『好藥港用、研發惠民』的好處。」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期待,建設健康香港,融入健康灣區,貢獻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