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習近平的凝思感悟「何以中國」

來源: 央視網          發布時間:2025-01-10

  2025年即將到來之際,習近平主席如約發表新年賀詞。他在賀詞中以歷史的縱深感深情回望泱泱中華的滄桑巨變:「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傳承中一路走來,『中國』二字鐫刻在『何尊』底部,更銘刻在每個華夏兒女心中。」

  凝望皇皇數千年的璀璨。泱泱中華,萬古山河。探古追昔,何以中國?

  從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的一次次地方考察中,我們能夠探尋到答案。

  秋到寶雞,隴山蒼蒼,渭水泱泱,青銅文化與西北秋色交相輝映。陜西寶雞,古稱陳倉,孕育了周秦文化,以「青銅器之鄉」聞名於世。

  2024年9月10日,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內,習近平總書記佇立於鎮院之寶何尊前,久久凝思。

  2024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前往甘肅考察途中,來到陜西寶雞參觀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何尊銘文有「宅茲中國」一詞,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錄。

  「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地理概念吧?」總書記問道。

  「確是指地理方位。『中』如旌旗,意指中心、中央。『國』是會意字,城池壕溝、執戈守護。」講解員回答。

  總書記感慨:「中華文明五千年,還要進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闡釋它的內涵和精神,宣傳好其中蘊含的偉大智慧。」

  器以藏禮,字以弘文。方寸之間,一覽千年。

  所謂「何以中國」,即用考古等方式,追尋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持續發展」的歷程。

  「麥積山石窟『東方微笑』跨越千年,六尺巷禮讓家風代代相傳。天津古文化街人潮熙攘……」

  過去一年,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探尋歷史,在凝望中感悟「何以中國」。

  在湖北孝感雲夢縣博物館,他逐字逐句讀出「最早家書」,從歷史深處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澱。

  沿安徽桐城古城內的六尺巷緩緩步行,他於「懿德流芳」的牌坊和詩書照壁前凝望「融入到中國人的基因中」的精神與美德。

  在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他仔細察看歷經十余王朝的雕塑、壁畫,凝望「歷經滄桑留下的最寶貴的東西」。

  …………

  自左向右分別為:2024年1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孝感雲夢縣博物館參觀出土秦漢簡牘展;2024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桐城六尺巷考察;2024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考察。

  「我們從哪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感慨。

  中華民族念誦着經史子集,走過了數千年;又學習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走過了上百年。百年間,我們穿越風雨,自泥濘中踏出一條大道,步履堅實。

  2024年最後一次離京考察,習近平主席來到澳門。在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他參觀了「全球地圖中的澳門」粵港澳大灣區與澳門古地圖展。

  書桌上,擺放着一本清光緒年間出版的《盛世危言》。彼時,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啟蒙思想家鄭觀應在澳門寫下「富強救國」的思索探尋。

  習近平主席停下腳步,仔細察看書中文字,凝神久思。

  歷史長河裏,百年凝於一瞬。由文明而思民族、謀未來,不僅要了解這個民族從哪來,還要讀懂這個民族的精神信念和氣節風骨。探尋「何以中國」的答案,洞悉中國百年近代史是其中關鍵。

  2024年3月18日下午,春雨綿綿,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湖南第一師範學院。湖湘大地,紅色熱土,一大批優秀中國共産黨人從這裏走向歷史的舞台。

  2024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城南書院校區)考察。

  走進學校大廳,兩側墻壁上書寫的校風、校訓格外醒目,中國共産黨人的風範,浸潤在字裏行間。在校風「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牌匾前,習近平總書記駐足凝視。

  相似的一幕,發生在2024年2月。總書記春節前夕赴天津調研時,特意走進平津戰役紀念館。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展板前,他駐足凝望良久,脫口而出:「民心最重要。」

  革命文物凝結着不朽的革命精神,講述着光榮的革命故事,也蘊藏着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力量。總書記語重心長:「我們對這些歷史都很早就了解,但還要學而時習之,反覆琢磨、吸取營養,從中去提煉、去昇華我們的領悟。」

  鑒往知來、向史而新。凝望,不僅望向歷史深處,也望向廣袤天地。由文明而思民族、觀天下,不僅要了解這個民族的歷史,還要讀懂這個民族的胸懷和氣度。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山東之行第一站,來到黃海之濱的日照港。港灣內,碧波蕩漾。總書記站在岸邊,舉目遠眺。遠處碼頭,來自世界各地的萬噸貨輪一字排開,彰顯港通四海的宏大氣魄。

 2024年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日照港考察。

  改革開放後,日照港迅速成長為「最年輕」的5億噸級港口、全球首個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年貨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被總書記稱讚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從中,我們應當堅定一種信念,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總書記語氣堅定。

  2024年,總書記還走進了重慶對外開放的「地標」——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

  今日中國,「四向」物流通道在重慶交匯。向西,中歐班列直抵歐洲;向北,「渝滿俄」鐵路縱貫南北;向東,長江黃金水道聯通中部地區和長三角;向南,西部陸海新通道跨山越海。

  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在這裏深度融合。在園區內的重慶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總書記在一輛列車前駐足凝望。

 2024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重慶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考察。

  曾經,繁華的絲綢之路駝鈴聲聲,如今一列列中歐班列代替駝隊,日夜奔馳在歐亞大陸。時空的起點和終點重啟循環,再次將世界緊緊聯在一起。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餘年,當歷史與現實交織,文明與時代對話,答案已昭然可見。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探古追昔、何以中國——這就是最有説服力的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