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動,機械轟鳴。
在珠江口,一座新的超級工程的大橋主塔已經「長高」至86.5米,正向着342米的目標「拔節生長」,建成後相當於100多層住宅樓的高度。
這是建設中的獅子洋大橋施工現場。獅子洋大橋是獅子洋通道項目的關鍵控制性工程,主跨2180米,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上技術難度最大、建造工藝最為複雜的橋梁之一。
獅子洋通道項目連接廣州市南沙區和東莞市虎門鎮,全長約35公里,雙向8車道。其中,過江段採用雙層橋梁方案,是珠江口第一條雙層過江通道。
在珠江口東岸的東莞沙田鎮的施工現場,獅子洋大橋的東主塔正進入主塔橫樑施工階段。建設者們有的在焊接鋼筋,有的在吊運材料。12根引橋墩柱成對排列,勾勒出平滑優美的弧線,向遠處直徑127米的超大錨碇延伸而去。
獅子洋大橋東主塔和東錨碇施工現場俯瞰(2025年2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王瑞平 攝
「春節期間,76名建設者堅守崗位持續攻堅。」保利長大獅子洋通道T9標項目總工匡一成説,目前,標段內東主塔、東引橋和東錨碇等重點施工區域已有序恢復生産作業,預計今年底獅子洋大橋的主橋塔高可突破200米。
在珠江口西岸的廣州南沙區,獅子洋大橋的西錨碇一個月前剛完成填芯施工。目前,獅子洋大橋的東、西錨碇雙雙進入頂板施工的新階段。
「錨碇是懸索橋中主纜索的錨固構造,承受着主纜索的拉力,它像巨大的『秤砣』一樣,將主纜穩穩地固定在混凝土中。」中交二公局獅子洋通道T7合同段項目經理霍凱榮説,面對施工環境複雜、大體積混凝土抗滲抗裂質量控制困難等問題,建設者們通過搭建數字化管理平台、研發大體積混凝土智能溫控系統等措施,保證錨碇順利完成填芯。
2月7日,工人在獅子洋大橋施工作業。新華社記者王瑞平 攝
站在獅子洋大橋施工現場,南側的虎門大橋和北側的南沙大橋清晰可見,大橋巍峨聳立、跨越珠江,車流不息。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充滿活力,一座座跨江通道不斷加速珠江口東西兩岸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動。」廣東交通集團獅子洋通道項目副總經理鮮榮説,獅子洋通道建成後,將為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開闢新的重要通道。
在粵港澳大灣區,有6條跨江跨海通道已建成通車,分別是1997年通車的虎門大橋、2008年通車的黃埔大橋、2018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2019年通車的南沙大橋、2024年通車的深中通道和黃茅海跨海通道。
「新的一年,我們將圍繞超2000米級橋梁智能製造、智慧梁場生産線迭代升級、項目建設數字化轉型升級等內容,把産業升級與獅子洋通道項目建設緊密結合,推動我國橋梁建造取得新進步、新發展。」鮮榮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