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推動文化藝術發展——藝文薈萃 好戲連台

來源: 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25-02-17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當詩仙李白的詩句逐字逐句躍然於幕景之上,舞台上的光影交織成一幅幅動人畫卷……新年伊始,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呈獻的民族舞劇《李白》在香港文化中心上演,通過藝術語言展現民族舞劇發展的燦爛成果,為2025年「國風國韻飄香江」文化演出季啟幕。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國風國韻飄香江」……中西文化交融的香港藝文薈萃、好戲連台。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特區政府銳意推動文化藝術發展,加強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合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灣區特色 嶺南風韻

  音韻流轉的樂章中,粵港澳三地攜手共奏優美和弦。

  香港舞蹈演員與廣州交響樂團共同演繹原創作品《樂動·舞界》「香港篇」;珠海大劇院童聲合唱團與香港兒童合唱團、澳門少年合唱團等在《我唱我歌》合唱音樂會上同聲高歌;佛山粵劇院院長、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李淑勤與香港粵劇演員羅家英聯袂出演粵劇電影《白蛇傳》……

  前不久,以「多元融合——創造無限機遇」為主題的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舉辦,這是香港首次主辦該文化藝術節。文化藝術節期間,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舉辦超過260場活動,涵蓋藝術表演、博物館展覽、圖書館活動、電影放映會等,展現粵港澳大灣區多元文化魅力。

  開幕演出上,香港「文化推廣大使」、知名作曲家譚盾攜新作《聲音河流》亮相。來自香港管弦樂團、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和澳門樂團的成員共同組成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管弦樂團,樂團在舞台上呈特別的「S」形分布,宛如一條彎曲的河流。

  指揮棒起,樂聲從「河流」中流淌而出。或空靈,或輕盈,或高昂……音符呼應着熒幕上的影像短片,再輔以呼麥、戲劇、歌唱等音樂元素,這首用聲音詮釋絲綢之路的交響詩在三地樂手的演繹中,如夢如幻,令人回味無窮。

  「每個樂團都有自己的風格。我們懷着對音樂的共同熱愛,在大灣區找到了彼此的交點。」在廣州交響樂團團長陳擎看來,三地樂手既保持各自特色,又都具有嶺南風韻,令這場合奏成為意氣相投的「老友局」。

  粵港澳地域相近、文脈相親,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富有獨特魅力。近年來,粵港澳三地文藝交流日益深入,作為促進大灣區文藝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台,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作用不斷凸顯。

  「動似風,靜似海……咏春傳頌每世代!」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由深圳歌劇舞劇院創排演出的舞劇《咏春》特別版如約與香港觀眾見面。

  「這部劇有口皆碑,我期待很久了。」香港市民鄭子怡搶到了首演門票,高興地在「咏春巷」布景前自拍「打卡」,又被現場的香雲紗劇服吸引。咏春拳、香雲紗染整技藝,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巧妙融入舞劇《咏春》,不少細心的劇迷還發現,特別版演出中還增加了「港風粵韻」,令人耳目一新。

  「本次特別版加入了更多香港本地元素。」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有關負責人介紹,全新主題曲《咏春》由香港歌手製作、作曲、主唱,香港青年指揮率領本地樂團進行現場伴奏,還有來自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的畢業生參與演出。

  《咏春》編導呂程亮表示,期望舞劇的編排為粵港澳大灣區藝術合作提供平台,讓更多藝術家加入演出,以傳統文化為載體開展交流。

  青春力量 綻放光彩

  當「化蝶」的動人旋律響起,舞台上彩蝶漫天飛舞,梁山伯與祝英台在一群金色「蝴蝶」的環繞中緊緊相擁,畫面唯美浪漫……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由香港芭蕾舞團改編創作的大型芭蕾舞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上演,為觀眾獻上一場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視聽盛宴。

  「我曾出演過國內外兩個版本的朱麗葉,這是第一次飾演祝英台。芭蕾舞與中國舞相結合,期望觀眾喜愛我們的藝術嘗試。」擔綱女一號的香港芭蕾舞團首席舞蹈員成萱説。

  從溫婉柔美的粵曲,到奔放豪邁的獅舞……粵港澳三地的文藝舞台上,一張張年輕面孔不斷涌現,洋溢着青春活力。

  「好聽,好看,好感人!」「傳統粵劇越來越年輕化了!」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廣州文化周」上,來自廣州粵劇院的青年演員李嘉宜以精彩表演,塑造出俏麗、聰慧、勇敢的文成公主形象。「這些演員雖然年輕,但水平很高,他們的成長得益於前輩藝術家們的無私培養,我為粵劇的傳承點讚!」香港戲迷林伯感慨道。

  一連多日的「廣州文化周」活動,讓香港沙田大會堂內的人群絡繹不絕,不少人專程前來,還有人身着中華傳統服飾,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作為壓軸節目,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廣東醒獅」為主題的大型民族舞劇《醒·獅》也在文化藝術節中上演。

  演出開始前,劇組特意組織了一場導賞活動,邀請觀眾走進幕後,近距離了解舞美、設計、服化等舞劇元素。在工作人員指導下,香港中學生潘逸軒體驗「醒獅」,只見他擺好架勢,小心翼翼地托起獅頭,跟隨節奏搖擺着身體。

  看着獅頭在孩子們手中舞動,在《醒·獅》中飾演阿醒的廣州歌舞劇院青年演員龐冠宇開心地説,「大家的熱情,讓我感受到觀眾與演員的雙向奔赴。很高興我們的節目受到歡迎,希望有更多香港觀眾可以從中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全民共享 活力無限

  香港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澳門魚行醉龍節、深圳沙頭角魚燈舞……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首個以粵港澳大灣區非遺為主題的聯合巡迴展覽「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匯瑞」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非遺代表性項目精湛的技藝、深厚的底蘊讓人讚嘆不已。

  「展覽中的許多傳統手工藝,我是第一次見到。這些富有嶺南特色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值得好好推廣和傳承。」香港青年謝曦蕾是一名文藝從業者,專程由離島搭船前來觀展。

  在廣州「從化貓頭獅」互動展品前,謝曦蕾饒有興趣地拍照留念,又分享在社交平台上,「小小獅頭蘊藏着吉祥寓意和美好願景,更體現了扎作師傅的匠心和巧手。」

  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産辦事處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次展覽以象徵吉祥如意的瑞獸為主題,通過互動展品、圖文展板、視頻節目和體驗活動,向觀眾介紹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的表演藝術、節慶習俗等非遺項目。

  除了非遺展覽,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在香港「遍地開花」: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江山如畫》香港美術家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作品展」舉行,細膩筆觸描繪盛世繁華;在尖沙咀九龍公園,香港漫畫星光大道(第四期)舉行,活靈活現的漫畫形象雕塑引人打卡留念;在「嶺南影像——港澳深穗電影交流展」上,放映着改革開放至今的電影作品,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地的電影工作者切磋交流……從專業劇院到街頭巷尾,香港正以城市為舞台,為市民及旅客奉上一道道「文藝大餐」。

  步入第三個年頭的「國風國韻飄香江」文化演出季,已成為香港獨特的文化品牌。據悉,2025年「國風國韻飄香江」秉持「以文化為媒,促心靈相通」的願景,精心策劃組織更多高質量的文化活動:國家大劇院話劇《林則徐》、江蘇大劇院舞劇《紅樓夢》、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兒童劇《貓神在故宮》、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雜技劇《天鵝湖》、上海歌舞團舞劇《李清照》等項目將陸續赴港,藝術家們還將走進社區、學校,開展一系列互動交流活動。

  「香港正全力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期待香港繼續用好中西薈萃的文化優勢,推動高質量的文化藝術和創意産業發展,進一步增強文化影響力。」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