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像花兒一樣綻放——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和雲南考察紀實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2025-03-24

  列車在祖國大西南的群山峻嶺間飛馳,這裏有壯美的山川,有厚重的歷史,有絢麗的文化,有欣欣向榮的發展。

  全國兩會閉幕不到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即赴貴州和雲南考察調研。5年前,「十三五」收官,考察雲南,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4年前,「十四五」開局,考察貴州,宣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落下」。

  時代在接續奮鬥中翻開新篇。如今,「十四五」即將收官、「十五五」正在謀劃。

  從「多彩貴州」到「七彩雲南」,習近平總書記進侗寨話振興、訪古城看産業,一路調研,發表重要講話,指引雲貴大地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奮發進取,展現新的風采。

  (一)進侗寨共話鄉村全面振興——「祝你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貴州黎平縣肇興侗寨,有「侗鄉第一寨」之譽。千百年來,侗家人在此世代安居,生生不息。

  3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裏:「貴州來過很多次了,黔東南這邊還沒有來過,這次來看看侗族的鄉親們。」

  總書記來到村口平台,一派安寧祥和的侗鄉美景展現在眼前:四面青山攏翠,綠樹成蔭,壟上油菜花開,一座座侗族青瓦木屋鱗次櫛比。

  歌聲樂曲聲,從寨門口傳來。身着民族盛裝的侗族鄉親們,吹起蘆笙,彈起牛腿琴,唱着熱情的侗族大歌,歡迎總書記的到來。

  一曲《布穀催春》婉轉悠揚,猶如一聲聲布穀鳥鳴,唱出因時而作的春耕場景。總書記不時詢問侗族大歌藝術起源、曲調特點、演唱形式等情況。

  秀美的山水,孕育了良田香稻。

  「你們這裏的糧食能夠自給自足嗎?」總書記問。

  「沒有問題,都是水田。我們這裏的香禾糯遠近聞名。」村支書回答。

  侗族文化展示中心,通過文字、圖片和一件件實物模型等,濃縮了侗族的特色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步入展廳,一一了解侗族的歷史、風俗和服飾、建築等特色文化保護傳承情況。

  村支書首先介紹了侗族的特色服飾,一針一線、色調鮮明,「這個『三魚共首圖』是我們侗族的特色,象徵着團結和睦」。

  「寓意很好,很吉祥,就像五羊開泰一樣。侗族服裝很古樸也很時尚。」總書記笑着説。

  「鼓樓凌雲不用釘,飛檐攬月接星辰。」展廳墻壁上,優美詩句刻畫出侗家人的建築特點。總書記停下腳步,感慨地説:「很有特色。」

  察看鼓樓、風雨樓、吊腳樓、花橋等實物模型,「地坪風雨橋很講究」;詢問侗戲怎麼演唱,傾聽經典劇目《珠郎娘美》背後的故事;了解蘆笙、侗笛、琵琶、牛腿琴、芒筒等樂器特色……總書記感嘆「侗族文化是很豐厚的」。

  侗寨主路上,信團鼓樓聳立。這一重檐寶塔式的侗族標誌性建築,是侗鄉人集會議事的場所。

  鼓樓裏,火塘邊,幾條木長凳,習近平總書記同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圍坐暢談。

  「大家都説説,咱們聊聊家常。」親切的話語,讓大家倍感溫暖。

  第二次駐村的第一書記説,上一次駐村是在脫貧攻堅期間,現在任務是抓好鄉村全面振興,搞好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很喜歡在基層工作。

  總書記回應道:「第一書記制度還是要堅持,脫貧之後鄉村全面振興任務同樣繁重,這方面還是要加強。」

  退休老黨員表示,退休不退志,回到村裏做力所能及的事,協助配合做一些矛盾調解工作。

  總書記點頭讚許:「這也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一種體現。矛盾要及時解決在基層。」

  民宿店主説,向各方游客展示家鄉的文化,特有自豪感;返鄉創業大學生説,牽頭成立合作社,把蔬菜瓜果、豬牛羊肉供應到景區,去年銷售額達到430萬元;製作侗族樂器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説,春節到現在訂單已超過10萬元,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還能陪老人小孩……

  歡聲笑語中,躍動着侗寨鄉村全面振興的勃勃生機。

  「村裏人在外面務工的還多嗎?」總書記問。

  「全村5000多人,在外務工的只有500人左右,大部分都在家門口就業了。」村支書回答。

  「這個現象很令人欣慰。」習近平總書記高興地説,「你們都講得很好。從你們的講述、你們的神情可以看出,村寨這些年欣欣向榮。」

  「現在旅遊是一個很大的産業,鄉村旅遊如火如荼。怎麼抓好旅遊呢?就是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抓好人無我有的東西。」總書記娓娓道來。「吊腳樓、古寨、非遺樂器、侗族大歌、蠟染工藝,這些民族的特色,要傳承好弘揚好,在文旅融合中更好彰顯它的光彩。祝你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從鼓樓起身時,村民們紛紛簇擁過來。

  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地對鄉親們説:「你們的風采很好,看着都是那麼神采奕奕,侗族人民樸實、勤勞、有文化、有智慧。有黨和政府的支持,希望鄉親們的幸福生活更上一層樓,把鄉村振興做得更好,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得更好。」

  話音甫落,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美麗的侗寨哎,綠水青山好風光。鼓樓下,把歌唱,千年的侗歌唱給黨、唱給黨。呀啰呀啰耶,呀啰耶,呀啰耶……」

  侗鄉人民簇擁着總書記,深情唱起《侗歌聲聲唱給黨》,依依不捨。總書記頻頻向鄉親們揮手致意。

  甜美的笑容,洋溢在臉龐上;幸福的歌聲,回蕩在村寨間。

  (二)訪古城感受深厚歷史文化——「文旅融合促進經濟發展」

  一場春雪,讓擁有800多年歷史的雲南麗江古城,更顯古樸厚重。

  清澈流水從雪山而下,入城後分為無數支流穿街繞巷,一座座納西族民居依山就勢、臨河傍水、有致錯落。

  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一行來到這裏時,整座古城沸騰了。

  游客們見到總書記十分驚喜,高聲向總書記問好。

  「你們從哪來的,怎麼來的?」「來幾天了,打算待多久?」「吃了什麼特色的?」「你們穿的民族服裝很好看」……總書記一路走一路同大家打招呼。掌聲、笑聲、歡呼聲,在密仄的街巷此起彼伏。

  走過小石橋,總書記沿着石板路,察看古城風貌。

  地處滇川藏交通要衝,麗江這顆「高原明珠」,見證過當年茶馬古道的繁華,在今日文旅融合大潮中綻放着絢麗光芒。

  特色土菜館、牦牛火鍋店,小粒咖啡店、普洱茶店,東巴紙坊、網紅書店,手工銀飾店、文創商品店,還有旅拍攝影店……商鋪林立,商品琳瑯,好不熱鬧。流水潺潺,鮮花錦繡,一步一景。

  「這家店位置很好,捷足先登」「你們的菜單給我看一看」「雲南咖啡還是代表着中國的」……總書記不時同商家店主和游客親切交流。

  當地負責同志介紹,近年來越來越多人來到雲南、來到麗江,不僅僅是來古城打卡,而是選擇留在這裏住上一段時間,感受「一種叫雲南的生活」。2024年,進入古城景區的游客達2217萬人次,文旅産業佔據了麗江經濟的半壁江山。

  習近平總書記説:「麗江以旅遊聞名,這裏的文化、風光、民俗都非常吸引人,還有這裏的建築、小橋流水的環境,大家來了之後,都會有好的體驗。」

  對於文化和經濟發展的互促互進,總書記有着深刻的思考:從提出「人文經濟學」的重大命題,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進一步強調「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冀望文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深厚的根基和持久的助推力。

  此次考察,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文旅融合促進了經濟發展,文旅産業要走一條持續、健康的發展之路。」

  木府,麗江古城中的重要文化地標,歷經400多年風雨,見證西南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察看木府主要建築,並參觀了納西族東巴文化研究成果展示。

  木府中,有納西人崇文重教的故事:迎賓門牌坊上四個大字「天雨流芳」,意思是「天降芳雨,潤澤百姓」,納西語還有一層意思,意為「讀書去吧」。這成了當地的勸學古訓。

  綿延不斷的歷史長河,由各民族百川匯流而成其壯闊。開放包容的中華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創造而成其博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利用好木府這樣的重要文化地標,保護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各族群眾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和」姓,納西族常見姓氏。一個「和」字,生動詮釋着中華文明統一性、包容性。

  離開麗江時,總書記對當地居民和游客説:「麗江是個好地方,一定會發展得更好。希望你們的生活幸福安康,就像納西族的大姓『和』姓一樣,和和美美。」

  (三)看産業指明高質量發展路徑——「繼續把王牌打好」

  勤勞智慧的侗家人,把代代相傳的文化做成了家門口的産業。

  肇興侗寨的侗鄉特色産業基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正以蜂蠟為墨、用蠟刀為筆,在土布上繪就精美的圖案。

  習近平總書記饒有興致地細看精湛的工藝和各類蠟染文創,關切詢問「技藝從小就學的吧」「産品受歡迎嗎」「合作社有多少社員」「有沒有自己的品牌」。

  這家非遺手工合作社,為寨內200多名婦女提供了穩定就業,並帶動周邊村寨婦女居家就業增收,2024年産值達1800萬元。

  農村産業的發展,以讓更多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為依歸。

  18日上午,在聽取貴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叮囑:「促進百姓增收致富,要找到便於群眾參與特色産業發展的渠道和方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幫助群眾公平分享産業發展收益。」

  近年來,貴州文旅火爆出圈,在2024年新年賀詞裏,總書記還專門提到了貴州的「村超」。

  「貴州『村超』、『村BA』這些文體活動群眾喜聞樂見,一定要完善好培育好發展好。」

  發展特色産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途徑。

  雲南擁有獨特的低緯度、高海拔地理氣候,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適宜種植鮮切花的三大區域之一。如今,彩雲之南,從花田到花街,再到花市,「雲花」産業跨越式發展。

  麗江城外,高山腳下,平疇沃野,一片美麗花海。19日下午抵達麗江後,習近平總書記首先來到麗江現代花卉産業園考察。

  在産業園展廳,雲南省有關負責同志向總書記匯報,2024年雲南全省花卉種植面積達195萬畝,其中鮮切花種植面積35萬畝、産量206億枝,均為全國第一。

  展台上,各種玫瑰、馬蹄蓮鮮切花品種一字排開。習近平總書記邊走邊看,一一詢問品種、價格、哪些市場歡迎度高。

  産業園技術人員介紹道:「現在很多消費者喜歡淡雅色系的玫瑰花,尤其是年輕人。通過保鮮技術,玫瑰的瓶插期最長能達到45天,冷鏈運輸,朝發夕至。」

  如今,雲南的花卉産業每年帶動19萬戶花農戶均增收5萬元以上,輻射帶動100多萬人就業創業。「美麗産業」,正成為造福群眾的「幸福産業」。

  玫瑰花種植大棚,採用的是無土栽培技術,村民和技術人員正在這裏勞作。

  「都是住在附近嗎?」總書記同大家親切交流。

  「離家很近,中午都可以回家吃飯休息,掙錢顧家兩不誤。」

  「收入怎麼樣?」

  「現在一個月4000多元,旺季可以達到7000多元。」

  「在這裏種花,心情很好吧?」

  「我們在花海裏上班,特別開心。」

  習近平總書記高興地説:「你們這個事業搞得很興旺,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祝你們的生活像花兒一樣美!」

  20日上午,在雲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會上,雲南省負責同志介紹了把農業作為雲南的「芯片」産業來抓的做法。

  「高原特色農業和文旅産業,這是雲南的特色産業,是通過你們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和獨特文化形成的。」習近平總書記一一盤點,「雲南本地産的茶很多,當年就是茶馬古道,中藥材歷史悠久,小粒咖啡很好喝,還是橡膠主産區,有熱帶亞熱帶的水果堅果……這些特産都是你們的王牌,要繼續把王牌打好。」

  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各地資源稟賦、基礎條件等不同,抓産業轉型升級要從實際出發,遵循經濟規律,突出自身特色。」

  (四)抓工作堅持久久為功——「以昂揚鬥志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貴州和雲南,都曾經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比較重的省份,當年的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雲貴兩省有4個。

  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考察中,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説:「我們的工作轉向抓高質量發展,但絕不是説把農村的重要性轉掉,農村工作的重點是把脫貧轉向鄉村全面振興,脫貧的兜底必須是固若金湯的,絕對不能出現規模性返貧致貧。關鍵要把這些事做實,持續下去。」

  今年是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5年過渡期的最後一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明確要求:「過渡期結束後,對農村低收入人口還要搭把手,要建立統一監測、分類幫扶機制,把民生底線兜牢。」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全國兩會剛一結束,黨中央就在全黨部署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的今年黨建工作重點任務。

  八項規定一子落,黨的建設滿盤活,成為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金色名片」。

  「黨的十八大以後,黨中央作出的決定,哪一件不是説到做到、一以貫之的?我們抓什麼,就是抓鐵有痕、踏石留印。」

  在貴州和雲南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及黨中央決定開展這次學習教育的深遠考量:「這些年,八項規定確實是推動了根本性的變化,風氣為之一新,過去積重難返的現象大部分沒有了。同時要看到,有一些地方發生了松動,有一些方面還存在盲區死角,一些不良風氣出現了反彈回潮。釘釘子嘛,再釘幾下,久久為功,化風為俗。」

  總書記特別叮囑:「各級黨組織要深刻領會黨中央這一決定的重大意義,聚焦主題、簡約務實地組織好學習教育,不要搞形式主義,形式主義本身就是八項規定要反對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90年前,就在大西南的山水之間,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紅軍歷經血與火的考驗,衝破艱難險阻,實現了生死攸關的轉折。

  習近平總書記感慨係之:「從通道轉兵到黎平會議,從猴場會議到遵義會議,這是一條紅軍的生路,一條共産黨的生路,這個火種保留下來,才有了我們今天。要弘揚長征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以昂揚鬥志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堅定信心、真抓實幹,一定能讓各族群眾的幸福生活像美麗的花兒在高原綻放,像動聽的歌聲在山谷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