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改革深入推進,各種利益矛盾呈現錯綜複雜、相互勾連的局面,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
我們黨對當前形勢的總體判斷,集中體現為《決定》提出的「三個面對」,即「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
改革不僅是一個方案、一個舉措,更是需要落到實處的行動。只有提高推進改革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才能以改革的主動性贏得改革目標達成。
2014年5月,濱海新區依法組建全國首家行政審批局,將原本分散在18個單位的216項審批職責歸至一個部門,率先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2014年9月,濱海新區將這109枚公章封存。2014年11月,這109枚公章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的「六個堅持」原則,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我們黨不斷深化對改革的規律性認識的重大成果,對於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改革行穩致遠,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內涵豐富、科學系統的思想體系,科學回答了在新時代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在這些重要論述中,全面深化改革的策略方法和實踐路徑更加具體明晰,必須堅持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有序有效推進改革,深刻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
堅持科學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講求科學方法,處理好方方面面的關係。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性,源自科學的理論指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科學性源自一以貫之錨定的總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明確到2035年的目標任務和到2029年完成全會《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這體現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一致性和時間確定性,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定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
科學性源自「人民至上」的理念。改革開放是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的統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改革開放事業的實踐主體。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因此,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在實踐中,我們黨堅持走好群眾路線,問計問需於民,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匯民智、聚民心,緊緊依靠人民把改革推向前進。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性,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堅持系統觀念。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國防和軍隊改革以及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等各領域改革需要實現系統集成。
另一方面,隨着改革深入推進,各種利益矛盾呈現錯綜複雜、相互勾連的局面,改革更多面對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比如《決定》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等,都是為了促進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做到「十個指頭彈鋼琴」。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改革由問題倒逼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奔着現實問題去、盯着突出問題改、追着複雜問題走,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等方面,制定清晰的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複雜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改革方法的選擇和確定並非隨心所欲,科學的方法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證。在具體改革實踐中瞄準重點,注重落實機制的系統集成和整體推進,才能以精準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推進改革舉措落實到位。
富於預見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改革前瞻性研究,把握矛盾運動規律,守正創新、開拓創新,更加積極有效應對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強鬥爭本領,拓展政策空間,提升制度張力。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富於預見性,首先源於我們黨重視學習歷史、善於總結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認真回顧和深入總結改革開放的歷程,更加深刻地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更加自覺地把握改革開放的規律性,更加堅定地肩負起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責任。《決定》中提出的「六個堅持」「三個更加注重」,既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我們黨不斷深化對改革的規律性認識的重大成果。
其次,預見性源於對發展趨勢和問題矛盾的精準分析與科學判斷。我們黨對當前形勢的總體判斷,集中體現為《決定》提出的「三個面對」,即「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
在此基礎上,《決定》作出了系統部署。比如,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提出「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等;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提出「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等;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將「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列入「七個聚焦」,更加自覺地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等等。
其三,預見性源於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深刻認識矛盾,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解決實際問題,也必須蹲點基層看到真問題、「解剖麻雀」看清真問題,在此基礎上撲下身子幹實事、謀實招、求實效。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加強調查研究,暢通民意渠道,把人民的智慧集中起來、運用起來。2023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確了12個方面的調研內容,其中之一就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的重大問題,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的主要情況和重點問題」。這有助於推動廣大幹部深入調研,在充分了解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等的基礎上打開思路,使改革舉措更加符合實際、精準有效。
調動主動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激發創新活力同凝聚奮進力量結合起來,強化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改革在新發展階段打開新局面。
改革不僅是一個方案、一個舉措,更是需要落到實處的行動。只有提高推進改革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才能以改革的主動性贏得改革目標達成。
解放思想、主動創新,增強思想自覺。我們黨具有堅持開拓創新、勇於自我革命的精神品格,始終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秉持強烈的歷史自覺與主動精神推進改革開放。
回顧過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考量,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基於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進一步解放思想、銳意創新,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如今,面對更為複雜的國內國際環境,我們黨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衝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
行動上提前部署、主動改革,增強行動自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應對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必須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積極進取、主動改革。
《決定》立足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文化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國家安全體制、國防和軍隊領域等方面的改革,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例,《決定》提出「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體現了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導向。
改革開放潮流浩蕩,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必須發揚歷史主動精神,錨定既定戰略目標、持續推進理論創新、突出制度建設主線,堅持改革不停頓、發展不止步。
充滿創造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守正創新,既要有道不變、志不改的強大定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定「四個自信」不動搖,又要有敢創新、勇攻堅的銳氣膽魄,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
守正創新,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堅持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堅持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創造性特徵,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理論創新。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決定》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闡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
二是實踐創新。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積極把握和運用規律,堅持不懈推進實踐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立足新的世情、國情、黨情,《決定》提出「七個聚焦」,囊括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重點,匯聚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合力。
三是制度創新。制度優勢是中國獨特的最大優勢,保障中國發展行穩致遠。但制度創新是一個動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黨領導人民不斷探索實踐。
《決定》涉及制度創新的內容包含多個層次。比如,圍繞制度的探索建立,提出「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人口管理制度」等;圍繞制度的健全,提出「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等;圍繞制度的完善,提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等;圍繞制度的深化,提出「深化地方標準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等。
四是文化創新。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決定》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大任務,並圍繞「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出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産品供給機制、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等具體要求,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指明前進方向。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範圍廣、觸及利益深、攻堅難度大,需要不斷深化對改革的規律性認識,不斷增強改革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力量,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奮力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規劃的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文丨曲禎朋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