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大河奔涌處,文明孕千年;山川縱橫間,精神鑄脊梁。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文化強國建設春潮激蕩。新華社開設「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欄目。調研第一階段,記者走進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從殷墟甲骨到雲岡佛光,從徽州文書到曾侯乙編鐘,從岳麓書院到井岡山上,每一寸土地都沉澱着文明密碼,每一條江河都流淌着精神血脈。讓我們以山河為卷、以歲月為筆,在文脈賡續中辨明方向,在紅色基因中淬煉信仰,在文明互鑒中啟迪未來,共同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在中國遼闊的版圖上,中部地區橫跨黃河長江,是中華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文物遺存資源富集,歷史人文底蘊深厚。
如今,江河兩岸,文脈綿延,守正創新。傳統與現代交融共生、人文與經濟和諧共舞,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鋪展開中部地區奮發崛起的壯美畫卷,為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不斷注入自信力、包容力、創新力。
以文化自信發出時代強音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沉寂了兩千多年的武王墩墓在經過4年多的科學考古發掘後,揭開神秘面紗。
武王墩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是迄今經過科學發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楚國王級大墓,出土了1萬多件(組)文物,讓古老文明的面貌愈發清晰。
這是2024年4月15日拍攝的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掘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記者觀察到,考古隊員們將出土文物「龍鳳紋漆木案」圖案設計成了武王墩考古隊標識,印在文化衫和工作服上。
「不斷向文明深處探尋,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我們心底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武王墩考古項目負責人宮希成説,「我們正加緊進行發掘文物的保護研究解讀工作,讓這些無聲的見證者『開口説話』,向公眾闡釋其中蘊含的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和燦爛成就。」
岳麓山下,弦歌不輟。
迎着春日暖陽,記者走進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講堂前,「實事求是」匾額高懸,一堂移動的思政課正在這裏進行。
2024年9月,游客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參觀。新華社發
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龍兵面向學生娓娓道來:「從《漢書》中對劉德治學風格的讚譽,到近代賓步程校長將其題於此處,再到青年毛澤東深受其影響,『實事求是』背後,有千年智慧的沉澱,更有無數仁人志士對真理的不懈追求。」
學生們側耳傾聽,心馳神往。岳麓書院21級學生黃琪説:「在歷史現場叩問思想真諦的教學方式,讓『實事求是』歷經時光洗練,變成我心中扎根的信念。」
「古時書院是讀書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今日書院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仍是中國人心中的文化積澱與情感根脈。」岳麓書院院長肖永明説,「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綻放時代華彩,才能真正內化為人們心中不絕的自信源泉。」
文脈千秋貫,江河萬古流。
長江之濱,春風拂過。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段)標誌性項目——長江博物館正在加緊施工建設。
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地標,長江博物館的展陳籌備工作正在加快進行。這一以「長江之歌」為主題的展陳,將全面展示長江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
這是2024年1月23日拍攝的長江武漢江段水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我們希望將長江博物館建成生動展示長江大保護成果的『國家展廳』和『長江客廳』,讓來此參觀的游客感悟長江承載的厚重歷史,激發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説。
長風浩蕩,大河奔騰;紅色江山,氣象萬千。
江西井岡山,茨坪革命舊址群,一項精確到毫釐的工作正在有條不紊進行——來自江西師範大學建築系社會實踐團的師生們穿梭在斑駁的磚墻間,對革命舊址進行全面掃描與建模。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數字信息技術中心副主任羅華南介紹,截至目前,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已完成以主展館為核心的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5件珍貴革命文物數字化採集。「我們通過創新保護與傳承模式,讓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裏沉浸式感悟偉大精神,為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凝心聚力。」
以開放包容演繹多元交響
春色正酣。河南洛陽伊水岸畔,龍門石窟游人如織。
從瑞士遠道而來的游客亞歷山德羅徜徉於此,深受震撼:「不同文化風格的建築和造像,讓我看到了中國的開放包容以及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2025年1月31日,游客在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景區參觀游覽。新華社發(黃政偉 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為世界上窟龕與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成果。
「石窟雕刻上除中原本土風格裝飾外,也有諸多西方文化的裝飾紋樣或受其影響而融合改變的裝飾圖案,反映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民族融合的史實。」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人員路偉説。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在兼收並蓄中歷久彌新。新時代裏,通過「雲上龍門」系列直播、英文短視頻海外落地、文物外展等形式,龍門石窟「走出去」的道路更加寬廣。
千里之外,江西景德鎮。熊熊窯火,千年不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陶瓷愛好者、藝術家慕名而來。
這是2025年3月18日拍攝的江西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夜景。新華社記者 魏海 攝
青瓦白墻間,西班牙陶藝家喬曼正在自己的工作室裏忙碌着,他已在景德鎮定居多年:「中國陶瓷曾經沿着海上絲綢之路進入歐洲,我只是走了古人走過的路。」
開放包容、不拘一格的環境,讓原本語言不通的喬曼很快融入了旅居生活。他和老匠人切磋拉坯技法,與各地藝術家探討創新設計,還將家鄉巴塞羅那白底黑紋的陶瓷紋飾以青花工藝繪製,創作出許多中西藝術相結合的陶瓷産品。
一「鎮」雖小,卻聯通世界。景德鎮已與72個國家的180多個城市建立友好關係,3600多名藝術家來到陶溪川國際工作室駐場創作。
「我們將千年窯火轉化為連接世界的『文化路由器』。」景德鎮市文旅局副局長王堯説,景德鎮將持續舉辦國際藝術展覽、陶瓷集市等活動,讓世界感受「千年瓷都」的雋永魅力。
山西隰縣小西天景區,游客量迎來「井噴式」增長。
隨着國産游戲《黑神話:悟空》爆火,被譽為「古建築愛好者天堂」的山西文旅也「熱」了起來。
這是2024年9月12日拍攝的山西隰縣小西天景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
「去年景區共接待游客68.7萬人次,同比增長411%。以前外籍游客寥寥無幾,現在能看到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游客穿梭其中。」小西天景區服務中心主任劉小剛説。
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跟着悟空游中國」,讓劉小剛也開始思考如何通過服務更好講述中國故事。「現在,講解員數量已從原來的個位數增加到30餘人,其中包括多名英語講解員。我們還推出英文掃碼講解和多種外語標識牌,滿足更多國家和地區游客的游覽需求。」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鄂州雕花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曹小琴對此深有體會。
一寸紅紙,一刀落影,一畫傳神。學習剪紙30餘年,她欣喜地看到,中國剪紙藝術正在走向世界舞台。
2024年2月4日,湖北鄂州雕花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曹小琴在新西蘭向當地民眾展示剪紙技藝。新華社發
過去10年間,曹小琴去過十幾個國家交流。有一次,在老撾國立美術學院授課時,她示範的剪紙圖案是大熊貓、牡丹花,而孩子們交的作業則是大象和雞蛋花。「孩子們在剪紙作品中融入了他們國家的文化符號,不同文化碰撞出令人驚喜的火花。」
「剪紙的載體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張紙,但傳遞的卻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曹小琴説,「我將繼續以剪紙為媒,向世界傳遞中華文明的多姿多彩。」
以守正創新譜寫當代華章
漫步安徽桐城,六尺巷裏天地寬。
一路之隔的西苑新村黨群驛站內氣氛熱烈,每周一次的「群眾議事會」如約而至——
「閒置地塊的『小菜園』太影響環境了,農藥包裝袋扔得到處都是。」居民左大爺率先發言,引起共鳴。大家各抒己見,最終協商制定出整改方案。
300多年前「禮讓和諧」的佳話,演變為今天社區治理的「六尺巷工作法」。
這是2024年10月17日拍攝的安徽桐城六尺巷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西苑社區黨總支書記喬麗娟告訴記者,採用「群眾説事」模式,認真收集居民訴求、全力解決群眾糾紛,這裏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高達98.3%。
「基層治理絕非『獨角戲』,而是『大合唱』。我們通過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治理智慧的契合點,讓六尺巷禮讓家風代代相傳,融入社會治理工作方方面面,助力營造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喬麗娟説。
基層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每一顆「文化種子」落地生根,文化中華的美麗圖景便有了溫暖注腳。
長治堆錦博物館、壺林書院、陵川縣布貼畫展覽館……一大批「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如雨後春筍般點綴在三晉大地,讓人們在「家門口」暢享文化盛宴。
步入「一分集市」文化空間,蝶翅畫、麥稈畫、長治堆錦展現非遺魅力,古建、神話、戲曲等主題的200多種特色文創産品,可讓游客將「長治文化」帶回家。這裏還定期舉辦「家門口的文化之旅」公益課堂,開展泥塑、堆錦等親子體驗課,深受居民歡迎。
這是2025年3月24日在山西長治潞州區拍攝的「一分集市」。新華社發(魏邦彥 攝)
「成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後,政府通過宣傳和資金補助給予我們許多支持。」長治市一分故事文創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會芳説,「我們努力挖掘地方文化,希望讓這裏成為本地人熟悉家鄉、外地游客了解地域文化的平台。」
中華文明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流光四溢的數字大門開啟,書者舞動長袖,虛空揮毫,蒼勁有力的宋書躍然眼前……在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景區,全國首個宋文化沉浸式科技空間秀《愛雅宋》帶游客穿越千年時光。
2024年10月4日,游客在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景區觀看沉浸式科技空間秀《愛雅宋》。新華社發(袁航 攝)
「我們將實景構建與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同時引入AI數字人,打造『琴』『棋』『書』『畫』『天問』五重場景,將宋代美學創新表達。」清明上河園景區市場部負責人邢瀟月説。
「看到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跨界』碰撞,作為年輕人,我們不僅感到新奇有趣,對中華上下五千年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游客郭宜説。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成為中華文化「一池春水」生機勃勃的縮影。
春水環繞馬欄山。如今,這裏不僅是一處傳奇地名,更成為享譽全國的文化符號。
數字文博、動漫游戲、微短劇、VR大空間、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中國V谷」馬欄山視頻文創産業園裏,創意與活力持續迸發,文化與科技「雙向奔赴」,探索出産業發展新路徑。
走進芒果數智數字文博AIGC實驗室,利用數字技術自主研發的「文物神經核表面重建算法」讓記者眼前一亮。利用這一技術,珍貴文物的3D採集較傳統採集時間可減少90%。
馬欄山(長沙)視頻文創園管委會主任胡珊珊説,園區持續深耕文化科技融合「試驗田」,未來將打造更多「出圈出彩」的作品、産品,讓千年湖湘文化在數字時代綻放新光彩。
與歷史對話,與時代共振,與人民共享。行走於中國腹地,我們深切感受到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奔涌。
文化中華,輝光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