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始終把香港的民生需求放在心上,對香港的支持令人印象深刻。」站在廣東省東莞市東深供水工程首級抽水站太園泵站,香港高主教書院學生張焜傑深有感觸。
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60年來,東江優質淡水源源不絕,供港總量已超300億立方米,佔香港淡水需求總量約80%,有力支撐香港市民生活和經濟發展。
連日來,東江水供港6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正在香港、廣東、江西等地舉行。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和香港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心繫一水、血脈情深的同胞將演繹更多融合發展的動人故事。
「沒有東江水,就沒有香港的今天」
1963年,香港遭遇大旱,350多萬市民生活陷於困境,經濟發展也受到嚴重影響。黨中央、國務院心繫香港同胞,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興建東深供水工程。1964年2月20日,工程全線開工,僅用短短一年時間,長達83公里的宏大供水工程建成,1965年3月1日,飽含祖國深情的東江水奔流入港,結束了香港嚴重缺水的歷史。
此後,一代代建設者敢於創新、接續奮鬥,先後4次對東深供水工程進行擴建改造,年供水規模由建設初期的0.68億立方米提升到24.23億立方米,有力支撐香港從傳統加工製造業向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轉型,成就了香港今日繁榮都會盛景。
這是3月25日在香港街頭拍攝的東江水供港60周年宣傳海報。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近日召開的東深供水工程對港供水60周年成效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水利部公布,東深供水工程累計對香港供水超300億立方米,為香港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香港特區政府水務署的供水網絡幾乎覆蓋全港所有人口。「東江供港水量佔香港淡水總用量約八成,是香港繁榮發展的命脈。」署長黃恩諾説。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朱兆麟説,東江水穩定輸港、充足的食用水資源,是香港繁榮穩定發展的基本前提。
回憶起香港曾「4日供水一次、每次僅4小時」、市民提水桶排隊取水的歲月,年近8旬的水務署前署長高讚覺仍感慨萬千:「沒有東江水,就沒有香港的今天。」
「一脈相連,飲水思源」
2025年2月27日,龔隆壽(左一)帶領護林員巡護山林時經過一條小溪。這裏的溪水將和其他水源匯成東江源頭。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東江水源於江西贛州尋烏縣、安遠縣一帶的青山翠谷,南流500多公里,經東深供水工程進入香港。江西、廣東帶着對香港同胞的深厚情誼,60年初心不改,守護一江碧水。
今年66歲的贛州市安遠縣三百山護林員龔隆壽連續46年守護40多萬畝林區,穿破了100多雙鞋子,巡山總里程超過12萬公里。「46年間,三百山從未發生過火災和污染。」他自豪地説。
安遠縣委書記楊有谷説,60年來,東江源頭人民以保護好水源為己任,森林禁伐、河道禁漁、礦産禁採,先後關閉對環境有污染的企業160多家、拒絕對環境有破壞的投資項目340多個,全縣森林覆蓋率常年保持83%。「縣財政收入每年至少減少5億元,但換來東江碧水源源南流,值!」
廣東是東江主要流域所在。原廣東水電二局幹部陳欽水參與了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及後續多次改擴建,回憶工程一年完工壯舉仍自豪不已。當時工程項目多、地點分散,還遇多次颱風暴雨,施工機械不足,主要靠人力,領導者、技術人員、工人同甘共苦,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和「中國之最」。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水務署以「一脈相連 飲水思源」為主題,於今年1月11日在香港銅鑼灣時代廣場啟動「東江水供港60周年」專題巡迴展覽。這是展覽現場(2025年1月11日攝)。新華社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水務署供圖)
為紀念東江水供港60周年,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教育局、水務署合辦「東江水供港探索之旅」中學生內地考察團。首發團今年2月成行,香港水務署總化驗師蔡德業和7所中學的近百名香港學生赴深圳、東莞,開展主題為「一脈相連 飲水思源」的探索活動。
張焜傑等同學在東莞市太園泵站近距離觀察供港東江水取水口的原水水質,還了解了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及節水措施等。「香港和內地血脈交融,內地為保障供港東江水的水量和水質作出巨大貢獻。我們將更珍惜水資源,也要懂得飲水思源。」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紀緯紋表示,穩定的用水供應體現了國家對香港一貫的關懷和支持,保障了香港民生需求,促進了社會穩定,支撐了香港經濟高速增長。
「再過60年,還是一樣甜!」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和香港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東深供水進入新發展階段,演繹出更多沿線居民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新故事。
近年來,水利部持續強化東江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推進東深供水工程標準化管理,確保對港供水量足質優。2021年底,東江流域遭遇1961年以來最嚴重乾旱,但大灣區供水安全仍得到全面保障。
走過60載崢嶸歲月的東深供水工程,日常運行模式也在經歷「全數智化」升級變革。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深圳供水管理部總經理李迎春介紹,工程沿線目前建立了覆蓋「天、地、水」、多模態、多維度的「感知體系」,無人機、機器人、無人船等設備全時為工程「保駕護航」。
香港特區政府水務署也乘着創新科技發展勢頭,在2024年成立數字水務辦公室,推動供水服務數字化,提高服務素質及能源效益。同時,水務署正與內地供水機構加強交流合作,建立「數字水務灣區」。
東江水抵港第一站是位於香港上水的木湖原水抽水站,它是香港配合東江供水工程而興建的重要設施。這是木湖原水抽水站的巨型輸水管(資料照片)。新華社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水務署供圖)
東江水的意義,早已超越單純的水源供給。它見證着香港和內地協作的互信,更串聯起大灣區共同發展的願景。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説,東深供水工程體現了國家在任何時候都非常關心香港發展,東江水供港60周年是提升全港愛國教育的好節點。
去年9月起,香港特區政府以「一脈相連 飲水思源」為主題,陸續推出一系列宣傳活動,紀念東江水供港60周年。水務署目前還在緊鑼密鼓籌備多項紀念活動,包括東江水供港60周年紀念典禮、國際水務領袖高峰論壇、大型裝置藝術展等。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水務署以「一脈相連 飲水思源」為主題,於今年1月11日在香港銅鑼灣時代廣場啟動「東江水供港60周年」專題巡迴展覽。這是展覽現場(2025年1月11日攝)。新華社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水務署供圖)
香港江西青年會理事陳沅彤説,每一滴水都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的巨大支持和持續關愛。「我們感恩先輩和祖國,珍惜當下生活,期待更多香港青年走進內地、了解祖國,共同創造美好未來。」
2024年,龔隆壽完成了到香港參觀的心願,感受到了香港同胞的熱情。「再過60年,還是一樣甜!」在今年東江水供港60周年之際,他由衷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