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發布自貿試驗片區十周年建設成果

來源: 南方網          發布時間:2025-06-11

  潮涌珠江,破浪者立。

  6月5日,南沙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南沙自貿片區建設十周年的十大標誌性制度創新案例及促進粵港澳一體化十大領域合作成果。

  2015年,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正式掛牌。十年來,南沙堅持以高水平開放為引領、以制度創新為核心,高標準對接國際經貿規則,在貿易、投資、航運、金融、人才以及港澳合作等方面為國家試製度、探新路,實現從「試驗田」到「高産田」的精彩蝶變。

  截至目前,南沙自貿片區累計形成45項、136項制度創新成果分別在全國、省複製推廣,跨境電商監管新模式、「企業專屬網頁」政務服務新模式、智能化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防控平台、「跨境電商出口退貨『一站式』監管新模式」等案例入選全國自貿區「最佳實踐案例」。

  制度破壁,先行示範走在前

  從南沙區政府到市民廣場,這短短數百米的路程,卻在國內自動駕駛發展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8年2月,從硅谷落地南沙不久的小馬智行,率先部署了全國第一支常態化測試的自動駕駛車隊。從這段路出發,小馬智行開啟了之後領跑國內智駕商業化、成功登陸納斯達克的精彩故事。

  率全國之先,2017年,南沙便開啟智能網聯汽車工作,2022年獲批成為廣州市首個智能網聯汽車混行試點區,同年全域開放為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2024年,南沙又率先打造國內首例集載人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船聯動聯運的全空間無人體系示範體驗場景。

  「場景開放是技術研發迭代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有了場景企業才能不斷提升技術、完善産品,最終實現商業化價值。」廣州小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莫璐怡表示,「在那個時間點,全國還沒有自動駕駛測試相關政策,南沙敢於飲下『頭啖湯』,對於科技型企業是非常重要的支持。」

  小馬智行的故事,是南沙制度破壁的縮影之一。十年來,南沙全面深化改革破局開路,制度創新碩果纍纍。

  2017年,南沙在全國率先啟動商事登記確認制改革,推動審批去許可化,將由經許可審批賦予市場主體資格,改為對其法律地位和法律關係的確認,並對外宣告公示,最大程度尊重企業經營自主權。這一改革獲國務院督查激勵,並在全國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複製推廣。

  此外,南沙還推出了「無證明自貿區」、綜合行政執法等一批在全國、全省叫得響、立得住、走前列的改革事項,其中全球優品分撥中心入選服貿會示範案例、「跨境電商出口退貨『一站式』監管新模式」入選2024年全國自貿區第五批「最佳實踐案例」。

  充分發揮自貿區先行先試優勢,南沙自貿片區已累計形成逾千項改革創新成果,在全國、全省分別複製推廣45項和136項。自貿區制度創新綜合排名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前三。

  自貿試驗區的制度紅利也在過去的十年間不斷推動南沙的高質量發展。

  目前,南沙已形成産值近2000億元的汽車産業集群,集聚超400家生物醫藥企業,實現第三代半導體全産業鏈布局,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37.8%,經濟規模和質量實現雙提升。

  同時,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南沙集聚各類新型研發機構2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1300家,R&D投入強度達5.48%,累計培育各級專精特新企業超1100家,晶科電子、小馬智行成功上市,4家企業入選全球獨角獸榜單,發展動能持續迸發。

  融灣向海,開放能級再躍升

  試製度、闖新路,是所有自貿試驗區的天然使命,而融通灣區、鏈結世界,則是南沙需要回答的「特色答題」。

  十年來,南沙堅持服務港澳初心使命,以灣區協同共繪同心圓。

  通過創新成立粵港合作諮詢委員會和粵澳發展促進會,南沙集聚港澳及國際商協會近90家、港澳企業超3500家,為大灣區一體化發展貢獻「南沙力量」。

  着力建設青年創業就業「新平台」,南沙的15家青創基地入駐港澳台僑項目超1100個,實施6大重點産業146項境外職業資格認可清單、已有153名港澳人才通過執業認定、27名港澳工程專業人士獲評內地職稱。

  此外,南沙還推動「長者醫療券」「港澳藥械通」「粵澳社保一窗通」等政策落地實施,實現港澳居民在南沙免繳養老保險、失業保險,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

  2022年6月,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賦予南沙「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新戰略藍圖。

  融灣入海、通向世界,自古便是「千年商都」廣州唯一出海大通道的南沙,在自貿片區建設中不斷推動高水平開放鏈結全球,實現樞紐能級顯著躍升。

  持續增強國際航運物流功能,南沙建成全國首個江海鐵多式聯運全自動化碼頭、全國最大汽車滾裝碼頭集群和全國最大臨港物流倉庫群,已成為全國車厘子、榴蓮最大海運進口口岸,2024年南沙港區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000萬標箱、水上運輸貨物周轉量約佔同期全省八成。

  持續培育外貿新業態、新動能,南沙「十四五」期間汽車出口年複合增長率約5倍,「跨境電商業務進出口值」穩居全國綜保區第一,南沙綜保區成為全省唯一連續三年獲評全國A類的綜保區。

  持續推進金融開放創新,南沙成為全國首批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累計交易額超500億美元,跨境股權投資試點累計獲批額度超300億元,累計開立FT賬戶超9300戶,有力提升粵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水平。

  下一個十年,奮勇爭先再進階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對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工作作出系統部署。

  面對新一輪發展機遇,「闖將南沙」要如何再進階?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管理學院教授符正平認為,南沙自貿片區將在新一輪在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在他看來,制度性開放仍是自貿試驗區發展中的關鍵,而南沙在開放領域優勢巨大,不僅有超200條航線以及每年2000萬標箱的碼頭,也有蓬勃發展的融資租賃、跨境電商等新業態。

  「南沙在數字經濟規則、數字貿易、綠色貿易等新興業態方面都可以繼續先行先試。」他以跨境數據流動為例,「如果南沙未來十年去破解數據跨境流動障礙,作為核心全面對接DPA規則,南沙有機會打造成為亞洲地區的數據貿易樞紐」。

  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謝寶劍表示,南沙應當起到樹立更多標杆的作用。「比如推動更多的場景創新,南沙應當把技術創新、場景創新和制度創新結合起來,從而實現賦能新興産業發展的目的。再如,借助開放門戶以及中國企業走出去服務基地建設的優勢,南沙應當完成更多企業出海合規的梳理,助力企業出海。」在他看來,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和高質量發展的引擎,應當是南沙未來的發展定位。

  會上,南沙區委副書記、代理區長岳陽表示,接下來,南沙將以貫徹落實《南沙方案》為牽引,深入實施自貿區提升戰略,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好發揮示範作用。

  在「深層次改革」上攻堅突破,南沙將強化系統集成改革,對標自貿港「五個自由便利、一個安全有序流動」制度體系,在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流動自由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打造擴大制度型開放橋頭堡。

  在「高水平開放」上奮勇爭先,南沙將深入推進海港、空港、數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聯動」,用好「南沙金融30條」「海關支持南沙創新發展新一輪措施」等政策,提升南沙全球資源要素配置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南沙自貿片區

  推動粵港澳一體化發展

  十大領域合作成果

  ●建立常態化溝通合作機制

  創新成立廣州南沙粵港合作諮詢委員會和廣州南沙粵澳發展促進會,為南沙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新高地提供智慧力量。目前匯聚了港澳及國際商協會超90家。

  ●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

  港科大(廣州)牽頭建設廣東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聯網重點實驗室,獲批省重點實驗室,且以該校為試點推進科研用物資跨境試點。

  環港科大(廣州)創新區建設加速,港科大(廣州)科創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已揭牌運營,累計入駐35個創新創業項目。

  ●推進粵港澳投資貿易便利化

  落戶晶科電子、小馬智行、駿德集團等港澳投資企業,累計集聚港澳企業超3100家。

  南沙港區開通與香港往來航線超60條,2024年南沙與香港往來集裝箱量121.54萬標箱,同比增長21.8%。

  攜手港澳共建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共引入6家港澳商協會,10家香港專業服務機構和2家澳門專業服務機構參與建設。

  ●促進金融互聯互通

  設立我國第一家混合所有制交易所——廣州期貨交易所,累計交易額約19萬億元。

  落地多支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基金,推動跨境資本流動,聯合港澳機構制定全國首套「穗港澳」氣候投融資地方標準。

  率先打造「境外人士『人不入境』使用『數幣』繳納稅費新通道」,實現「全境外」操作、「數幣化」結算、「零成本」匯兌的跨境辦稅新模式。

  ●推動內地與港澳法律規則銜接

  引入5家粵港澳合夥聯營律師事務所。

  推動構建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首創「3+N」仲裁庭審模式,率先試點聘任港澳人士擔任仲裁員。

  全國率先聘任港澳人民陪審員,制定《港澳人民陪審員管理辦法》。

  聘任港澳台以及外籍特邀調解員,實行「內地+港澳」調解員「雙調解」模式。全國首邀香港執業大律師運用香港規則調解涉外商事案件。截至目前,南沙法院共聘任港澳台和外籍調解員23名,參與調解涉外涉港澳台糾紛186件。

  ●全方位服務港澳青年創新創業

  成立南沙區港澳青年五樂服務中心,為港澳青年「樂游、樂學、樂業、樂創、樂居」提供全方位服務。

  已落地6家青創基地,累計吸引超550個港澳創業團隊入駐。

  實施「港人港稅」「澳人澳稅」優惠政策,港澳居民平均稅負下降超五成,帶動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增長近2倍。

  首創港澳居民稅惠快享「規則轉換橋」機制,精準解決10方面超100項港澳與內地稅制差異堵點。

  ●深化粵港澳教育資源融合

  港科大(廣州)建成投用,是首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內地與香港合作大學,與港科大實行「雙校一體、優勢互補」的辦學模式。

  同年,內地首所非營利性質的港人子弟學校民心港人子弟學校開學並常態化辦學。

  ●促進職業資格互認與跨境執業

  認可6大重點産業146項境外職業資格證書,推進建築、規劃、法律服務、稅務等領域港澳專業人才資格認可工作。

  出台實施首部建築和交通工程專業港澳人才職稱評價管理辦法,建立港澳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

  設立港澳涉稅專業人士跨境執業服務中心,目前已辦理港澳專業人才執業備案175名,港澳專業人才獲評內地職稱27名。

  ●深化醫療社保規則對接

  南沙2家醫院獲批「港澳藥械通」定點醫療機構,累計應用149人次;開展「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累計為443人次香港長者提供就醫結算服務。

  推進全國首個機構跨境養老服務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建設,便利港澳居民在南沙就醫養老。通過「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入住的香港老年人享受與香港本地同等補助。

  對於在南沙從業、已在港澳參保的港澳居民,免於在南沙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

  ●推動數據跨境流動

  打造數據跨境示範場景,「澳科大—大灣區」科研專網項目榮獲全國首張「個人信息保護認證」證書以及澳門「個人資料跨境轉移許可」。

  落地《促進和規範數據跨境流動規定》實施後全國首例ESG類跨境數據交易(中誠信氣候與香港合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