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闊「大課堂」打開新世界——港青「北上」實習記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2025-06-16

  暑假伊始,香港大學政治學與法學專業學生周志衝登上飛往西安的航班,這是他連續第三年選擇在暑假前往內地實習。這一次,他將在工作之餘一路向西,觀千年城墻,賞遼闊戈壁,踏上探訪一段絲綢之路的壯美之旅。

  在香港,像他這樣選擇「北上」實習的年輕人正逐年增多。從北京國貿商務區到上海外灘金融中心,從廣州珠江新城的企業總部到深圳灣科創基地,他們在實踐中感受祖國發展的脈搏。這種「專業實踐+文化體驗」的模式,正為香港青年搭建起獨特的成長平台。

  在行走中讀懂國家發展

  作為香港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的參與者,20歲的周志衝已經在北京和上海完成兩段實習旅程。

  「每次到內地都有新收穫。」這位香港青年眼裏閃爍着期待。

  2023年夏天,剛結束大一學業的周志衝第一次以實習生身份來到北京,在一家律師事務所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習。

  平日裏,周志衝主要跟着內地資深律師學習法律實務。周末閒暇時,周志衝便和同伴們一同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探訪歷史文化遺跡。

  他説,相較嶺南建築的精緻典雅,他更鍾情於北京建築的氣勢磅礡。「故宮的恢弘,頤和園的秀美,圓明園的滄桑,每一處古跡都承載着厚重的文化,讓『何以中國』的答案在我心裏逐漸清晰。」

  這次實習期間,他還作為香港青年代表走進外交部。踏入新聞中常見的藍廳時,周志衝心潮澎湃:「這裏是祖國外交的窗口,以前只在電視上看到,如今親身走進這裏,作為一名香港青年,倍感自豪。」

  第二年暑假,意猶未盡的他選擇去上海實習。站在陸家嘴高聳的寫字樓裏,感受「中國速度」的震撼;走進巷弄,體驗海派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的交融,他覺得「那一刻,教科書上『國家發展』的概念,變得無比鮮活而立體」。

  在周志衝看來,香港是家,祖國是根,了解祖國才能更好地建設香港,香港才能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在實踐中彌補知識空白

  在這股「北上」實習熱潮中,來自香港都會大學物理治療係的劉姵廷也是其中一員。

  去年暑假,她在廣東省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進行了為期三周的實習。此前,她對內地醫療的認識,僅限於學校組織的一兩天短期參訪。

  實習過程中,劉姵廷對內地醫療環境和醫務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臨床實踐中,她對內地醫院高效的會診模式讚不絕口:「遇到疑難病例時,各科室醫生會圍坐在一起,從不同專業視角探討病因和治療方案。」

  「這種多學科協作的場景在香港快節奏的醫療環境中並不常見。」在劉姵廷看來,這種「群策群力」的診療方式幫她提升了診療技能,更拓展了「全面考量」的臨床思維。

  實習期間,劉姵廷還遇到來自其他內地城市的治療師和職業院校學生,她將在香港所學的現代康復醫學知識與大家分享,同時也向同行們請教傳統中醫理療技術。「這種雙向交流,讓我體會到『中西合璧』的精粹。」她説。

  此外,醫院還會定期組織中醫技能培訓,系統傳授艾灸、拔火罐和推拿等傳統療法,劉姵廷很認真地學習每個細節。「這些在香港屬於研究生學習的內容。在惠州的實習,幫我彌補了本科學習中的一些空白。」她説。

  在融合中打開新世界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推出了多項內地實習安排,為香港青年提供了寶貴的「第二課堂」。

  疫情結束至今,已有近5000名香港青年前往內地實習,從醫療、法律等傳統行業拓展至金融科技、新媒體等新興領域。

  「隨着香港與內地互聯互通日益便利,我們希望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元的發展選擇。」香港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説。令他欣喜的是,不少企業反饋,香港青年專業素養高、適應力強,許多「北上」實習的香港青年獲得了用人單位很高的評價。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已經形成,香港年輕人的職業發展半徑不斷拓展。越來越多港青開啟「雙城生活」新模式,每周靈活分配時間在香港與內地之間往返,跨城就業、靈活辦公成為新趨勢。

  這個夏天,又一群香港年輕人背上「北上」實習的行囊,奔赴廣闊的人生「大課堂」。「他們正用行動展現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新景象。」梁宏正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