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電商深耕香港 跨境網購成消費新常態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2025-06-19

  「叮咚」,香港學生吳洲瑜的手機彈出一條物流信息,提示她兩天前在拼多多上買的內地「網紅」零食已抵達學校快遞櫃。這已經是她今年「618」期間收到的第12個包裹。「現在買東西就像點外賣一樣方便,價格比本地便宜,還包郵。」

  6月16日,工作人員在香港一快遞包裹自提點忙碌。新華社發(郭辛攝)

  近年來,隨着內地電商平台加速拓展海外市場,越來越多香港市民開啟了跨境網購新時代。這種新的消費方式,不僅讓香港市民享受更豐富的商品和更實惠的價格,也進一步深化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往來,成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融合、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

  從「運費比貨貴」到「萬物皆可淘」

  傍晚時分,香港紅磡商場菜鳥驛站自提點前排起長龍。

  捧着剛拿到的一箱紙巾,香港居民王女士興奮地向記者説:「拼多多買的,20多元人民幣,比香港便宜三分之二。」她特別提到,相較於以前的「運費比貨貴」,如今免運費政策讓她每周都要下單兩三次。

  「618」期間,內地電商平台在香港舉辦線下市集,展示熱銷商品,提供「線下試用、線上下單」服務,吸引大批市民參與(6月16日攝)。新華社發(郭辛攝)

  像王女士這樣通過內地電商平台採購日用品,已成為香港很多家庭的消費新常態。自去年10月淘寶推出「滿99元人民幣包郵到港」活動後,拼多多「全場商品無門檻包郵」、京東「自營家電一件包郵」相繼跟進,改變了一些港人的購物方式。

  「京東『618』買的蘋果手機,比香港官網便宜了約1700港元。」香港市民趙先生坦言,這樣的價差極具吸引力。

  據快遞點工作人員反映,每逢內地電商平台大促,香港包裹量就激增,各區自提點頻頻爆滿,自提櫃更是「一櫃難求」。這股熱潮甚至帶動不少從未網購的港人開始網購「嘗鮮」。

  隨着內地電商平台吸引力與日俱增,港人網購品類從服裝、小商品升級到大件家電傢具。

  「淘寶買的橢圓機,『618』活動疊加滿減,比香港便宜一半。」陳女士正費力搬運着一個半人高的紙箱,她擦着汗笑道,「以前真不敢想連這麼大件的健身器材也能網購。」

  從「只求低價」到「看重服務」

  「曾經,運費貴是跨境網購的最大阻礙。」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張欣宇指出,香港日用品價格普遍高於內地,而包郵政策直接將跨境購物成本拉平至內地水平,使得價格敏感型消費者迅速轉向內地電商平台。

  為增強消費者信任,內地電商平台紛紛在香港布局線下體驗店,不僅展示熱銷商品,還提供「線下試用、線上下單」服務,吸引大批香港市民參與。

  「先體驗再購買的消費模式,更符合香港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淘寶傢具實體店首席營運總監梁司范表示,這不僅為線上平台導流,也彌補了跨境網購無法實地體驗的短板,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的消費閉環。

  與此同時,內地電商平台憑藉自建物流網絡,在香港推出「30天包退、180天有壞換新」服務,進一步增強港人消費信心,並成功進入高端家電市場。

  「沒想到網購大家電這麼省心。」沙田居民李女士連連稱讚。她在京東購買的洗烘一體機僅用三天便送達,還提供免費安裝服務。「高效、便捷,體驗完全不輸實體店。」

  「本地退貨」服務也成為新亮點,大幅降低了跨境售後門檻。香港金融分析師韓駿東稱,內地電商平台正從初期的「包郵+低價」競爭,轉向「物流+售後+體驗」的全方位服務,進一步消除香港消費者對跨境網購的顧慮,推動跨境網購不斷發展。

  從「消費驅動」到「民心相通」

  近年來,內地生活服務平台加快拓展香港市場。2023年,美團旗下外賣平台Keeta在香港上線後迅速打開市場,一年內斬獲44%的市場份額。高德、滴滴等出行平台也相繼進駐,為香港市民提供更多元、更實惠的出行選擇。

  「香港年輕人用淘寶購物、刷抖音娛樂、叫美團外賣,消費習慣越來越接近內地。」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指出,內地電商和生活服務平台在香港普及,正無形中拉近香港與內地民眾的心理距離。

  「618」期間,內地電商平台在香港舉辦線下市集,展示熱銷商品,提供「線下試用、線上下單」服務,吸引大批市民參與(6月16日攝)。新華社發(郭辛攝)

  面對新形勢,香港本土企業也積極行動。本地電商平台HKTVmall優化服務,引入數百家內地商戶;香港郵政則不斷完善物流網絡,擴展自提點,其與中郵香港聯合運營的抖音賬號更成為推廣香港産品的新渠道。

  「香港應充分發揮國際化和專業服務優勢,打造內地品牌出海的超級樞紐。」香港中國金融協會副主席蔣國榮表示,香港完全有條件成為內地品牌出海的「超級聯繫人」。

  如今,在香港消費版圖的重構過程中,香港正經歷從傳統「購物天堂」向「跨境樞紐」的轉型。「隨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日益深化,一個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區域消費新格局,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蔣國榮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