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我熟悉的加拿大華裔朋友來到香港,見到我就直截了當地問:「你告訴我,香港到底變了嗎?」我笑笑説:「不是有句哲言嗎,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香港每時每刻都在變!」他用疑惑的眼光望着我,期待我的下文,我停頓了一下,話鋒一轉,鄭重地説:「香港真的變了嗎?香港沒有變!香港雖然出現了一點雜音、噪音,但香港的核心價值還在、獨特優勢還在。如果説香港變了,是變得劣勢轉優、優勢更強了!」我列舉了部分事實和數據向他説明,他信服地點點頭。
變與不變是一對矛盾,既對立又統一。山在變,山亦不變,變的是色彩,不變的是巍峨;水在變,水亦不變,變的是形態,不變的是內質;城在變,城亦不變,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傳承。
香港回歸祖國20年來,歷經風風雨雨,許多東西已經或正在發生改變,但其內在的、基礎的、核心的東西並沒有改變。
法律地位變了 核心價值沒有變
香港的法律地位變了,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核心價值和生活方式沒有變。20年前,香港結束150多年的英國殖民統治回到祖國懷抱,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國家與香港的關係是主權國與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的關係。但香港仍保留資本主義制度,實行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行政與立法既相互制衡又相互配合、司法獨立的政治體制。香港居民的基本權利和法治、自由、廉潔、民主、公平等社會核心價值要素在回歸以後得到更好的維護。1998年,香港在世界銀行「世界管治指標」研究的「法治指標」評分中獲80.4分,而2003年起香港穩居90分以上;在「透明國際」所做的《全球清廉指數》報告中,香港清廉指數自1995年以來一直保持在前20位;香港是全球媒體密集度最高的地區,截至2016年8月31日,香港有52份日報、644份期刊、23家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一家政府電台、三家聲音廣播持牌機構,新聞界和廣大市民享有充分的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香港居民享有前所未有的民主權利,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制度的民主程度愈來愈高,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數目由回歸初的400名增加至1200名;立法會議席數由回歸初的60席增加至70席;2016年,立法會35名直選議席和5名「超級議席」選舉分別登記選民377.9萬和347萬,投票率分別達58.28%和57.09%,登記選民數和投票率均創歷史新高。以「舞照跳、馬照跑、股照炒」為標誌的港人生活方式沒有發生變化,香港賽馬會2015/16年度馬季共安排83個賽馬日,投注額為1061.4億元,為歷來第二高。英國在2017年2月發表的最新一期《香港半年報告書》認為,「一國兩制」運作良好。歐盟在2017年4月發表的《2016年香港特區年度報告》也認為,整體上「一國兩制」在香港行之有效。
經濟結構變了 自由開放度沒有變
香港的經濟結構變了,但香港的經濟地位和香港經濟的自由度、開放度、競爭力沒有變。回歸之後,香港的産業結構繼續發生變化,香港服務業在本地生産總值所佔比率進一步增加,2015年達92.7%,製造業進一步萎縮。貿易及物流業、金融服務業、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産性服務業、旅遊業成為香港四大支柱行業。特區政府提出實現第三次經濟轉型的目標,正致力將香港打造成創新科技中心,創意産業已佔本地生産總值5%,與旅遊業不相伯仲。與此同時,香港的企業結構、産品結構、進出口結構、勞動力結構等都在相應地發生一些變化。但香港經濟持續保持穩定增長,1997年至2016年,香港本地生産總值由1.37萬億港元增長至2.49萬億港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實質增長3.2%,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財政儲備由4575億港元增長至9083億港元,增長了98.5%;外匯儲備由928億美元增長至3862億美元,增長了3.16倍。香港繼續保持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八大貿易實體、第四大船舶註冊地、第五大集裝箱吞吐港,機場貨運量多年高居全球首位;截至2016年12月,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銀行中,有約70家在香港營業。香港仍然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美國傳統基金會發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中,香港自1995年起連續23年獲評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評分穩居第一。香港是全球競爭力排名領先的經濟體,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2016和2017最近兩年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均排名世界第一。
社會結構變了 不同族群關愛沒有變
香港的社會結構變了,但香港特區對不同族群不同年齡香港居民的重視和關愛沒有變。香港是國際化都市,新移民不斷增加,各種膚色的人在這裏生活,各種文化在這裏交匯。回歸以來,因家庭團聚持單程證來港和因人才引進計劃來港的內地新來港人士增多;部分國家在港居住的人士也在增多,據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的數據,近10年在港居住的法國人翻了一番,總數達2.5萬人,香港成為全亞洲最大的法國人社群聚居地;香港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在快速變化,進入老齡化階段,2015年,65歲或以上的老年人約為112萬,佔全港人口15%,較1996年的10%明顯增長。香港政府對不同國籍不同族群不同年齡的香港居民一視同仁。香港普通選民可以是任何國籍,只要在香港住滿七年申請成為永久性居民;香港立法會允許不超過五分之一的議員由非中國籍或在外國有居留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擔任。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通過各種措施幫助新來港人士和少數族裔人士融入香港社會。特區政府全力推動扶貧、安老、助弱,鼓勵就業,先後於2011年制定最低工資、成立「關愛基金」,2013年首次制定官方貧窮線、推出長者生活津貼,2016年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各項政策令逾百萬人次受惠。以上一年度為例,截至2017年3月底,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個案數目近23.7萬、公共福利金計劃中的高齡津貼個案數目逾23.9萬、長者生活津貼個案數目逾44.9萬、傷殘津貼個案數目近14.3萬。香港近幾年失業率一直保持在3.5%以下,基本實現全民就業。2016年香港同胞男女平均預期壽命分別達81.3歲和87.3歲,是全球最長壽地區。市民樂享美麗海島的自然環境和美食之都、購物天堂的生活便利,和諧相處,其樂融融。
經濟總量佔比變了 地位作用沒有變
香港在全國的經濟總量佔比變了,但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1997年回歸伊始,香港的本地生産總值約是內地生産總值的18.4%,隨着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2016年,香港的本地生産總值只相當於內地生産總值的2.8%。雖然香港在國家經濟總量中的佔比明顯下降,但香港對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截至2016年底,香港仍然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內地累計批准港資項目近40萬個,實際使用港資9147.9億美元,港資佔內地累計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51.7%;是內地最大的境外融資平台,內地在港上市公司累計集資53431億港元,香港累計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逾7000億元;是內地對外投資的首要目的地,內地對外直接投資1701.2億美元,其中對香港直接投資862億美元,佔比50.7%;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心,香港銀行體系離岸人民幣存款為6251億元,2016年經香港的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累計45422億元,人民幣實時支付結算系統平均每日成交額8636億元。隨着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香港作為國家連接全球的「超級聯繫人」的作用將更為凸顯,完全可以在國家重大發展之下,找到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結合點,打造成為「一帶一路」的綜合服務平台、投融資平台、文化交流平台、産業跨境轉移和基礎設施建設橋梁、國際人才的孵化器和輸出地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多功能航運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等,取得更大的發展。
外部環境變了 中央關懷支持沒有變
香港的外部環境變了,但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對香港的關懷和支持沒有變。作為高度自由和國際化的經濟體,香港對外部環境的依存度很高,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對香港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顯著影響。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的SARS、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等,都對香港帶來巨大衝擊。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時,中央政府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堅決支持香港維護聯繫匯率制度,支持特區政府採取果斷措施迎戰國際炒家,要求駐港中資機構全力以赴支持特區政府的護盤行動,幫助香港成功抵禦了危機;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肆虐香港,中央政府無償向香港提供大批抗疫藥品和器材,國家領導人親赴香港疫情重災區和醫院視察慰問;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央政府推出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經濟金融穩定發展。2003年以來,中央政府先後推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及系列補充協議、內地居民赴香港「個人游」、開放人民幣業務、推動國企到港上市、滬港通、深港通等惠港政策,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在民生上,中央政府和內地省市風雨無阻,為香港運送「數量足、質量優、價格平」的食品,香港市場95%的活豬、100%的活牛、33%的活雞、100%的河鮮産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麵粉由內地供應;大亞灣核電站每年向香港供電量佔全港電力總消耗的四分之一;東江水每年對港供水量佔全港用水總需求量七至八成。
社會氣氛變了 堅信「一國兩制」沒有變
香港的社會氣氛變了,但香港愛國愛港的社會主流價值和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沒有變。近幾年來,香港激進本土主義抬頭,從非法「佔中」到旺角暴亂,極端分離勢力不斷煽動街頭暴力抗爭,製造對立對抗,甚至出現了「港獨」。這一切給香港的社會氣氛、市民心理和香港外部形象帶來一定影響。但它畢竟是局部的、少數人的極端行為。香港在文化上與國家「同根、同脈、同魂」,與內地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語言相通、習俗相類。回歸以來,香港和內地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密,港人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意識進一步增強,絕大多數港人都認同忠、孝、誠、信、禮、義等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中華文化傳統節日,仍是香港民眾的重要節日;飄色巡游、太平清醮、盂蘭勝會等依然是香港民間盛事;儒、釋、道等文化傳承在香港蓬勃興盛;香港同胞繼續投資內地,積極促進內地經濟發展;當內地遭受自然災害時,香港同胞心心相印,慷慨解囊,向災區同胞表達關愛之情。廣大市民秉持愛國愛港立場,反對「佔中」、支持政改,反對「港獨」、支持釋法,2014年7月至8月逾150萬市民簽名「保和平,保普選,反暴力,反佔中」;2014年11月至12月,逾183萬市民簽名呼籲「佔中」人士「還路於民,恢復秩序,維護法治」;2015年5月,逾121萬市民簽名「保民主,撐政改,反拉布,做選民」;2016年11月,財經媒體《經濟通》和免費報章《晴報》舉辦的網上民調顯示,95%市民支持人大就「梁頌恒、游蕙禎立法會宣誓時播獨辱華」事件進行釋法。「一國兩制」在香港深入人心,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2016年7月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69.6%受訪者支持2047年後香港維持「一國兩制」。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變,是一種規律、一種趨勢、一種必然,不變是一種秩序、一道法則、一條底線;順應規律的變,是對創新和進步的追求,堅持原則的不變,是對文明和信念的堅守。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新變化,中央政府始終堅持「一國兩制」方針不動搖,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指導、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妥善處理、積極化解,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使得「一國兩制」實踐繼續成功向前推進。20年來的事實充分證明,「一國兩制」不僅行得通、做得到,而且具有強大生命力。
面對變與不變,香港人能做的就是沉着淡定,與時俱進。只要堅信「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是香港本土價值與本土利益的最堅定捍衛者、香港市民生活的最大守護者、香港繁榮穩定的最有力維護者,秉持「獅子山下精神」,刻苦耐勞,同舟共濟,勇於拚搏,勇往直前,香港就能繼續迸發生機和活力,把握時代潮流,美麗的「東方之珠」必將綻放新的更加璀璨的光彩。(文/唐一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