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高祀仁會見《中國時報》社長(圖)

來源: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發布時間: 2006-07-05

圖:高祀仁會見林聖芬(左)

       2006年7月5日,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高祀仁會見了台灣《中國時報》社長林聖芬一行。高祀仁對《中國時報》多年來在推動兩岸關係和港台關係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讚賞,並向客人介紹了香港回歸九年來實行「一國兩制」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央對港方針政策。

       高祀仁説,正如你們所看到的,香港回歸九年來,保持了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要説變,是變得越來越好了,香港市民享有比回歸前更加自由民主的權利。「一國兩制」方針在短短九年顯現了其優越性,實踐證明是成功的。只要是正直的、沒有偏見的人,都可從香港回歸後的歷程得出這樣的結論。

       高祀仁説,香港的發展是與我們國家的發展和強大緊密相關的。在中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祖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各方面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這一點,凡是在內地投資的台商都深有體會。

       你們到訪內地後都會感到內地變化很大,與自己原來的想象大不一樣。香港回歸後,與內地的關係更加密切,展現出同發展共進步的新氣象。特別是實施CEPA之後,香港的經濟不僅全面復蘇,而且出現強勁的增長勢頭。中央政府將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堅定不移地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堅定不移地支持香港循序漸進地發展符合香港實際的民主制度;堅定不移地做香港的強大後盾;堅定不移地為香港市民謀福祉。

       高祀仁表示,我們真心希望台灣好,真心希望海峽兩岸和平發展,真心希望祖國大陸和港澳台共同發展,讓我們中國人在世界各地揚眉吐氣,共享偉大祖國的榮譽與尊嚴。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台灣事務部部長邢魁山、辦公廳副主任陳偉東等陪同會見。

       台灣《中國時報》刊載對高祀仁專訪稿原文

       自九七回歸以來,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日趨緊密。香港中聯辦主任高祀仁在接受訪問時,高度肯定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九年來的成效,並強調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是內地任何城市都不能替代的,香港未來除了發揮既有優勢、加大與內地的合作外,更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知識經濟」含量。

       高祀仁是中共駐香港最高層級官員,日前他接受了本報社長林聖芬、駐香港特派員鄭漢良的專訪,以下是訪談內容:

       港人享有比港英時期更廣泛的民主權利

       問:如何評估「一國兩制」實施的成效?

       答: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國懷抱,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標誌着祖國統一大業邁出重要一步。總的看,回歸九年來,香港保持了繁榮、穩定、發展的局面,香港同胞和國際社會對「一國兩制」越來越有信心,香港正邁向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首先,在「一國」之內「兩制」和諧共存,「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得到全面落實。中央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堅定不移地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堅定不移地支持香港循序漸進地發展符合香港實際的民主制度。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應對回歸後的新形勢,為「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在「一國」的前提下,香港按照《基本法》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原有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變,法律基本不變。香港同胞享有比港英時期更為廣泛的民主權利。行政長官由各界代表人士推選産生。立法會産生的民意基礎不斷擴大。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和終審權。

       其次,香港與內地關係更加密切,中央政府採取多項舉措支持香港克服亞洲金融危機和SARS疫情等困難。2003年以來,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簽訂並實施「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開放並逐步擴大內地居民以「個人游」方式赴香港旅遊,推進粵港、滬港、京港和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允許香港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等等,有效促進了香港經濟的全面復蘇,兩地交流合作不斷向深層次、寬領域發展。國家「十一五」規劃再次重申,繼續支持香港保持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等地位。

       第三,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廣泛參與國際事務,對外聯繫不斷增強。香港在世貿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國際機構中發揮積極作用。香港成功舉辦多場大型國際會議。2005年12月世貿組織部長會議通過的《香港宣言》,對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自由化、促進貧窮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經中央政府授權,香港與世界各國和地區簽訂了一系列雙邊協定或協議。2008年奧運會馬術比賽也將在香港舉行。截至今年4月底,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已獲得世界136個國家和地區給予免簽證入境的待遇,遠超過「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的免簽證國家數。香港繼續保持着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銀行有四分之三在香港營業,香港的股票市場按市值計算在亞洲排名第二。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和辦事處的跨國公司數目超過亞太區其他城市。香港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香港連續十二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吸引外資排名世界第七,城市綜合競爭力名列前茅。我想,以上種種數據,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香港的現狀和「一國兩制」的成效。

       內地與香港同屬一個國家的緊密關係

       問:CEPA與自由行決策産生的背景是什麼?未來是否更進一步?

       答:香港回歸後,兩地合作要進一步深化,就需要進一步創新合作機制和方式。內地可以更多更好地吸收香港的投資,擴大與香港的貿易,促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香港則可以盡快擺脫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加快實現經濟轉型,促進經濟復蘇。截至目前,共有包括北京等44個內地城市居民可以個人的身份赴港澳旅遊,覆蓋人口超過2.3億。概括地説,CEPA最大的特點是制度性、互利性和開放性。

       所謂制度性,是指CEPA為兩地經濟合作開創了一個制度性的安排,是中國國家主體與其單獨關稅區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是在「一國兩制」方針和世貿組織框架內發展內地與香港經貿關係的制度性創新。

       所謂互利性,是指CEPA有利於兩地經濟發展合作互利雙贏。截至今年3月底,內地累計進口享受零關稅待遇的香港貨物總值近5億美元,稅款優惠額3億多人民幣;內地共註冊香港個體工商戶2000多家,從業人員4600多人,註冊資金1億多元人民幣;內地累計赴港「自由行」旅客1227萬人次,帶動了相關行業的景氣回升和地産市場的向好。

       所謂開放性,是指CEPA是一個不斷豐富、不斷完善的開放的體系。根據CEPA執行的實際情況,經過雙方磋商,分別在2004年、2005年以及今年6月27日又簽署了三個補充協定,每一次都增加新的相互開放的內容。將來還會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充實,比如向知識産權保護、節約利用能源、環境保護等方面深化,推動兩地合作不斷取得突破。

       香港在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中佔有重要位置

       問:在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香港被定位為何種角色?

       答:香港在內地對外開放、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一直髮揮着內地與國際市場連接的中介和橋梁作用。香港外國銀行多、投資基金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多,是外資進入內地的「集結地」;香港資訊非常靈通,是內地了解世界的「觀察站」;香港市場規則與國際完全接軌,是內地企業走向世界的「練兵場」;香港與國際市場聯繫廣泛,是內地商品進軍海外的「中轉站」。截至2006年4月,內地吸收香港直接投資的企業累計達26萬家,實際利用資金2650億美元,分別佔內地累計總數的45.7%和41.3%。香港是內地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從1985年起,內地取代美國成為香港第一大貿易夥伴。2005年,香港整體貨物出口總值22500億港元,其中45%出口內地。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內地在堅持「引進來」戰略的同時,適時提出了「走出去」戰略。根據這一對外開放的新要求,中央也越來越重視香港在內地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舉一個例子,香港成為內地企業上市集資、實現走出去發展的首選地。2005年,內地企業在港上市共籌集資金1508億港元,佔該年香港股票市場首次公開招股股本集資額的91%。2005年股票成交額中有46%來自與內地有關的股票交易。今年中國銀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更創造了香港股市的多項新紀錄,集資額達750多億港元。

       問:近來外界普遍關心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模式,未來的發展如何?

       答:2004年6月,泛珠三角區域的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9省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行政首長共同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定》,正式啟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我們把它簡稱為「9+2」。

       泛珠三角佔全國面積的1/5、人口的1/3,不計算香港和澳門,其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超過1/3,戰略地位十分突出。「9+2」合作初見成效。已建立了包括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在內的多層次的協調合作機制,分別在粵港澳、四川和雲南舉辦了三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不久前在第三屆經貿洽談會上,共達成6870個合作項目,總金額超過10000億人民幣。

       「9+2」合作雖剛剛開始,但潛力很大。尤其「9+2」合作是在「一國兩制」條件下的區域合作,不僅有「一國」的合力,而且有「兩制」的互補。內地9省區和香港、澳門可以在更廣闊的平台上整合資源,協調發展,這個優勢是獨一無二的。「9+2」合作將會有效提升泛珠三角區域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前景未可限量。

       問: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正面臨着上海與廣州的挑戰。你認為香港該如何保持競爭力?

       答:我認為,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這是內地任何一個城市都不能替代的,尤其在金融業方面的優勢更為明顯。香港要保持其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可以從三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鞏固並發揮好香港既有的優勢。香港作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資金和資訊匯聚,貨幣自由兌換,兼有完善的法律制度、監管機構、高度集中的機構投資者,以及規模龐大和高流動性的資本市場。這些優勢內地還沒有哪一個城市能夠趕上。

       第二,加大與內地在金融領域的合作。香港金融業要積極把握內地經濟與金融業發展的需要,利用CEPA優勢和「十一五」規劃帶來的機遇,找準新定位,演好新角色。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來需要有多個經濟中心城市。上海、廣州等內地城市的發展,對香港而言不是此消彼長的過程,而是一個合理分工、相互促進、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果的過程。

       第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知識經濟」含量。要充實金融、物流、旅遊、工商支援服務等産業的「知識經濟」含量,提高其增值能力和競爭力;要盡快在香港本地拓展適合香港具體條件、符合全球産業分工原則並有市場前景的高新科技或高增值的製造業;要創造有利於金融創新的營商環境,使自主創新成為推動香港經濟成功轉型和金融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2410118817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