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邢魁山在「促進中國和平統一」研討會上發表演講(圖)

來源: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發布時間: 2007-06-15

本網訊 2007年6月10日,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台灣事務部部長邢魁山在香港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舉辦的「促進中國和平統一」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港台關係:十年回顧與未來展望》的演講。

邢魁山演講全文如下。


  自從「九七」回歸以來,香港作為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其政治發展、經濟運作、社會狀況等,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這當中,港台關係的變化和發展,也是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而且看法並不盡相同。本人願意結合在港工作經歷,就此談談看法和體會。

一、十年來港台關係健康穩步發展

香港回歸祖國後,港台關係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成為兩岸關係的特殊組成部分。十年來,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大背景下,港台關係總體上健康、穩步地向前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貿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1997—2006年港台貿易額共2218億美元,比回歸前的十年增加877億美元,增長65%。目前,台灣是香港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三大貨物供應地和第七大出口市場;香港是台灣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二大出口市場。據台灣方面統計,1997—2006年,台灣對香港的投資共547項、17.8億美元,比回歸前的十年分別增長52.8%、138.6%。尤其是台資金融機構在香港發展很快。香港回歸前,台資銀行在香港只有四家分行、兩家代表處及一家財務公司;目前,台資銀行在香港已有一家子行、十五家分行、五家代表處、七家財務公司,成為香港外來資本銀行家數最多的地區。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台資銀行在香港已連續多年全部贏利,其中有不少銀行的香港分行已分別成為該銀行的最大贏利分行。台資證券公司在香港已達二十二家。到2007年6月上旬,在香港上市的台資企業有五十七家,市值約3700億港元,並有專門編制的「香港台資股指數」。目前台灣公司在香港共設立了二十八家地區總部、一百四十九家地區辦事處,分別居世界各國、各地區公司在港設立機構的第十位、第五位。

2、人員往來與各項交流熱絡頻繁。據台灣方面統計,1997—2006年,台灣民眾來香港共2151萬人次、香港市民赴台共276萬人次,分別比回歸前的十年(1987—1996年)增長85.4%、46.4%。現在,香港已成為台灣第二大旅行目的地。港台航線一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黃金航線之一。

港台民間交流由來已久,在香港回歸後更蓬勃發展,交流領域遍及經濟、文化、教育、體育、新聞、衞生、宗教、市政等各方面,參與交流人員包括社會各界、各階層人士包括政府官員、職能部門主管等。香港總商會與台灣「工業總會」於1991年開始舉辦「香港—台北經貿合作委員會聯席會議」,此項活動在香港回歸後繼續舉辦,至今已召開十五次會議。香港台灣工商協會、香港中華總商會等團體與台灣有關團體合作,從1997年起連續舉辦了六屆「港台經貿論壇」;2006年,香港亞太台商聯合總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遠東貿易服務中心駐香港辦事處」等在香港合辦「台港論壇」,還與「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等單位舉辦十多次「凝視台灣」講座。2000年、2001年先後在台北和香港舉辦了兩次「雙城論壇」,特區政府有關部門與台北市政府許多官員參與,影響甚大。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中觀研究所等多次在香港舉辦台灣政局及兩岸關係研討會,台灣各黨派、包括綠營的「立委」、學者等多次來港參加會議,發表見解。香港每年的旅遊、教育、電訊、圖書、玩具、珠寶、鐘錶、蘭花等展覽,都吸引大量台灣業界人士參與,僅2006年第二十屆香港國際旅遊展,台灣就有一百五十多人來港參加,還有台灣電信業高層集體來香港出席國際電訊展。近年來香港每年都舉辦台灣水果節、台灣美食節,每次都有台「農委會」、「交通部觀光局」等部門主管官員來港出席。

3、台灣政界高層人士頻繁來港,兩地官方接觸有增無減。香港回歸以來,兩地官員互訪頻繁,香港證監會主席、貿發局主席(兩任)、市政總署署長、工務局局長、海事處總監等官員都曾因公因私赴台;投資推廣署、社會福利署、稅務局、金融管理局等部門官員也多次赴台參訪或出席會議。台灣當局現職官員訪港更大幅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從1997年到2006年,至少有三十八位「五院院長」級以及「正副部」級、一百一十九位正副局處級、七十七位科級及以下現職官員和為數眾多的「立法委員」、縣市議員訪港。1997年7月1日台灣政商界大老、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率團來港參加回歸慶典,並於7月3日與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會見。1999年3月新當選台北市長的馬英九,以台北銀行董事的身份應邀來港出席該行香港辦事處開幕儀式,並考察了香港的市政設施。2001年2月馬英九又以台北市長的身份來港出席「雙城論壇」,並與行政長官董建華進行了港台兩地政府首長歷史性的會晤,成為港台兩地官員交流具有突破性的標誌。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大陸途經香港,受到特區政府和中聯辦的熱情接待。2005年12月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訪港,受到中聯辦主任高祀仁、行政長官曾蔭權、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的親切會見。港台間的這些公開的官方或政治性接觸,在回歸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十年來,港台兩地官方在處理緊急事態、災難事件上務實合作,展現良性互動的善意。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特區政府迅速派出救援隊赴台搶險,並撥出賑災基金。同年,台「中華航空公司」飛機在香港機場發生意外,行政長官董建華親自過問,機管局等主管部門積極配合、迅速救援。此外,2003年非典期間有香港旅客因發燒滯留台灣,2004年香港旅行團在台灣發生車禍,政制事務局官員及時與台駐港機構負責人會晤、磋商,有關部門密切配合,採取措施,妥善解決,效果良好。

二、港台關係健康穩步發展的原因

港台民間交流交往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兩地同胞同根同源,血濃於水;兩地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同,社會制度相似,具有交流往來的諸多便利條件。即使在1949年後兩岸處於隔絕和軍事對峙的時期,港台之間仍然保持着貿易、投資、航運、旅遊、文化及教育等各方面的直接聯繫。台灣在香港有巨大的經濟利益,香港的商界也在台灣有為數不少的投資。兩地同胞都熱切希望兩岸關係、港台關係和平穩定發展,他們是港台關係健康發展的推動力量。

從官方層面看,十年來港台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是有關各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1、中央從維護香港繁榮穩定和港台兩地同胞利益出發,制定了處理香港涉台問題的原則和政策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開始後,有不少人對香港回歸後台駐港機構及人員能否繼續留存、港台航線能否繼續運營、港台兩地民間交往能否繼續進行等問題表示出種種疑慮。鄧小平先生敏銳地察覺到這一問題,及時發表了重要談話,起到了安定人心、引領方向的作用。1995年6月,中央政府在認真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根據「一國兩制」總體構想,從維護香港繁榮穩定和港台兩地同胞利益的大局出發,發表了《關於處理「九七」後香港涉台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政策》(即「錢七條」),為港台關係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中央方針政策的指引下,港台空運、海運商談順利進行並達成協定,保持了港台間直接三通的既有格局;回歸後台駐港機構和人員繼續留存、運作;港台民間交流交往得以維持並開創了新的局面,台灣在港的正當利益得到了保障。中央政府還明確了中聯辦「處理港台交往的有關事務」的職能,國台辦增設了處理港澳涉台事務的專責機構,這些都為港台關係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特區政府一直高度重視並務實推動港台關係發展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和兩位行政長官高度重視港台關係,對港台交往中的重大問題親自過問,慎重決策,妥善應對。第一屆特區政府聘請行政長官特別顧問,協助行政長官處理涉台事務。從第二屆特區政府起,改由政制事務局統籌處理香港涉台事務,將香港涉台事務的處理納入政府體制內,使之更加規範化、制度化。

十年來,特區政府採取多項措施,推動兩地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包括簡化台灣民眾入境程序、減少台灣居民入境許可證種類、縮短辦理入境許可證時間、延長入境許可證有效期、開設電子簽注、允許持台胞證和赴大陸有效簽注者入境、開設台灣民眾投資移民香港等等,充分展現了對台灣同胞的善意、對發展港台關係的誠意。2001年7月,特區政府批准「中華旅行社」在香港機場設辦事處,台「陸委會」曾發表六項聲明,對特區政府的善意及務實的做法表示歡迎。

3、台灣當局面對和正視香港回歸的事實,對發展港台關係寄予希望

台灣當局在香港回歸前夕發表聲明,對香港 「結束殖民統治、回到中華民族懷抱」表示「欣慰」,並在《兩岸關係條例》的基礎上研擬、制定了《香港澳門關係條例》,將港澳地區的政治定位由「海外地區」改為「有別於大陸其它地區之特別區域」,將原由「外交部」、「僑委會」等部門統管港澳事務,改由「陸委會」統管,應該説這些舉措都是在「憲法一中」框架內作出的務實的安排。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基本上延續了國民黨當局的對港澳政策,並於2001年6月發表了《宏觀與務實—現階段港澳政策》白皮書,表示「新政府了解港澳地區之特殊性與重要性,將以更開放之作為及更具前瞻的眼光來處理台港澳關係」。台灣當局還簡化香港市民赴台手續,允許香港市民落地辦理臨時入境申請、投資移民台灣等等。當然,台灣當局一直沒有停止攻擊香港「一國兩制」實踐,插手香港事務,特別是「台獨」分裂勢力大搞分裂活動,這對港台關係的良性互動是極為不利的。

三、兩點啟示

港台關係十年來的發展,總體上説是健康的、穩定的,當然也並非盡如人意,其發展脈絡給人以兩點重要啟示。

1、港台關係總體上仍受兩岸關係大氣候的影響。香港回歸後,港台關係成為兩岸關係的特殊組成部分,有很多「特事特辦」之處,但從整體上説,港台關係的發展仍受到兩岸關係大氣候的影響。十年來,一方面兩岸貿易和台商在大陸投資不斷增加,兩岸民間交流交往不斷擴大,港台關係的發展也因此受益;另一方面,「台獨」分裂勢力推動「憲改」、「正名」等活動,不僅破壞兩岸關係氣氛,也波及甚至衝擊港台關係。1999年「兩國論」發表後,香港也發生了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説明港台關係發展不能游離於兩岸關係之外。需要指出的是,香港社會對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台獨」具有很大認同,多年來的民意調查顯示,香港市民反對「台灣獨立」的比率超過70%,對兩岸統一有信心的佔絕大多數。2000年5月,香港立法會高票通過「本會反對台灣獨立」議案,集中反映了廣大香港市民的心聲。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行徑,不僅符合兩岸同胞、香港同胞的根本利益,也是兩岸關係、港台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2、港台關係的良性互動應建立在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基礎之上。港台兩地在歷史遭遇、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方面有不少相同或相近之處,同時又存在着許多差別。比如,兩地都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香港作為「重商社會」的特點更為突出;兩地民眾都崇尚民主自由,但香港更具有「法制社會」的屬性。只有尊重彼此的不同之處,相互包容而不是指責挑剔、相互借鑒而不是強加於人,才能促成並發展彼此間的良性互動。民主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民主,都有自身發展的過程,都要與那裏的歷史文化和具體的社情民意相適應,不可能、也不應該簡單類比和搬用。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歧見、積累共識,推動港台關係的良性互動。

四、對港台關係未來發展的展望

香港回歸十年來,港台關係得以健康、平穩發展,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一國兩制」方針和香港基本法作重要保證,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積極推動,有港台兩地民眾真誠的努力和內在客觀需求。儘管「台獨」分裂勢力試圖阻撓和破壞港台關係發展,但兩岸同胞、港台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主流民意是不可改變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不可阻擋的。我們樂觀地預測,今後,只要國際形勢和兩岸關係不出現重大變故、台灣當局對港政策不出現重大改變,港台關係將會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

1、兩地經貿合作和各項民間交流將會進一步發展。有人擔心,兩岸實現直接、全面「三通」後,會衝擊到港台之間的運輸和人員往來,其實這種擔心沒有必要。如今港台貿易和雙向投資及兩地人員往來仍在不斷遞增,尤其台資企業到香港上市籌集資金迅速增加,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仍是未來台企赴港上市的首選之地。港台物流快速增長,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珠三角乃至南中國的貨物仍會通過香港轉運,這些都將帶動港台兩地經貿合作、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繼續向前發展。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背景下,未來港台關係將面臨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前景是光明的。

2、兩地官方事務性接觸和協商合作將會不斷增多。香港回歸十年來,特區政府在市政建設、醫療衞生、旅遊觀光、海事救助、打擊犯罪等多方面與台灣有關部門和團體建立了密切的聯繫,有的還建立了相應的管道,積累了合作的經驗。今後,隨着港台關係、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向前發展和港台民間各項交流持續擴大,兩地官方事務性接觸與商談勢將不斷增加,從而為兩地同胞謀取更多福祉,也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增添新的助力。

3、「一國兩制」成功實踐對港台關係發展將注入新的活力。香港回歸十年來,中央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香港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社會和諧,法律制度不斷完善、政制發展循序漸進,受到各方充分肯定。「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是人類歷史的偉大創舉,同樣,對促進港台關係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未來,中央政府將一如既往地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方針,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進一步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讓「東方之珠」更加璀燦,讓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示範地的作用更加顯現,推動港台關係不斷向前發展。

胡錦濤總書記2006年4月16日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指出,「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為之奮鬥的目標」。回眸十載,港台關係良性互動、健康發展,為維護香港的繁榮與穩定、為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展望未來,港台關係發展,前景美好,必將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實現,産生重要的影響。我們要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港台關係發展的良好局面,繼續奮鬥,再創輝煌。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54601188176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