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民主黨派

來源: 中國政府網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主席:萬鄂湘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是具有政治聯盟性質的、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事業的政黨,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截至2017年底,共有省級組織30個,地市級組織275個,黨員131410人。民革歷任主席為李濟深、何香凝、朱蘊山、王崑崙、屈武、朱學范、李沛瑤、何魯麗、周鐵農,現任主席為萬鄂湘。

  民革由原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和其他愛國人士所創建。於1948年1月1日在香港成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民革同中國共産黨風雨同舟、共同戰鬥,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革作為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成員,參加人民政權和人民政協的工作,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發展愛國統一戰線,順利實現社會主義改造和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民革適應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要求,充分發揮民革的特點和優勢,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政治協商職能,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為加強海峽兩岸溝通與交流,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作出了新的貢獻。

  2017年12月,民革召開了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以中共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總結了過去5年的成績和經驗,明確提出了今後一個時期的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選舉産生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通過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章程(修正案)》。大會號召,民革全黨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及民革十三大精神,繼承和發揚孫中山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精神,不忘合作初心,築夢偉大時代,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繼續奮鬥。(資料來源: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網站 2018.4.9)

 

中國民主同盟

主席:丁仲禮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是主要由從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接受中國共産黨領導、同中國共産黨通力合作,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一、致力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

  民盟於1941年3月19日在重慶秘密成立,當時的名稱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其時,由於“皖南事變”的發生,國民黨和共産黨的合作遭到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危機四伏。國共兩黨以外一些主張抗日的政黨和人士,迫切希望聯合起來,為堅持團結民主抗日而鬥爭。於是,即以部分國民參政員於1939年11月成立的“統一建國同志會”為基礎,成立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參加者有: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後改稱民主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後改稱中國農工民主黨)、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協會的成員及其他人士,公推黃炎培為中央委員會主席。旋黃炎培辭去主席職務,推舉張瀾任主席。1941年10月10日,在香港的民盟機關報《光明報》發表《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宣言》和《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對時局主張綱領》(簡稱“十大綱領”)。1942年,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遂成為集合“三黨三派”的政治黨派。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最初的政治主張是“貫徹抗日主張”,“實踐民主精神”,“加強國內團結”等,並積極組織成員參加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憲政運動。

  1944年9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召開全國代表會議,決定將名稱改為“中國民主同盟”,由團體會員制改為個人申請參加。同年10月,發表《對抗戰最後階段的政治主張》,響應中國共産黨提出的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

  1945年10月,民盟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政治報告》、《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民主同盟綱領》、《中國民主同盟組織規程》。會議産生了第一屆中央委員會,推選張瀾為中央委員會主席。會議明確提出了“和平、統一、團結、民主”的政治主張。

  1946年1月,民盟參加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在政治協商會議和國共兩黨和談過程中,民盟與中共代表團密切配合,力促和談成功。與此同時,參加和支持學生民主運動和廣大人民群眾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鬥爭。一批優秀的民盟盟員如李公樸、聞一多、杜斌丞、楊伯愷、於邦齊等在爭取民主自由的鬥爭中,慘遭國民黨反動派的殺害。尤其是在反對國民黨非法召開“國民大會”的鬥爭中,民盟與中共一致行動,拒絕出席,並先後將投靠國民黨的青年黨、民社黨清除出民盟。

  1947年10月,國民黨政府悍然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11月,民盟總部被迫解散。民盟地方組織和盟員轉入地下鬥爭,民盟的海外組織積極開展活動,繼續與國民黨進行鬥爭。

  1948年1月,民盟在香港召開一屆三中全會,成立臨時總部,公開宣布同中國共産黨攜手合作,為徹底摧毀國民黨反動政府,實現民主、和平、獨立、統一的新中國而奮鬥。同年5月,民盟與各民主黨派一起,通電響應中國共産黨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口號”。1949年3月,民盟總部由香港遷到北平。同年9月,民盟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籌建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民盟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為民盟的政治綱領,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新中國人民政權工作和國家事務管理,推動盟員和盟所聯繫的知識分子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努力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特別是在參加國家文教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56年2月,民盟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一切為了社會主義”的口號。為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民盟積極發揮作用,就知識分子問題和文化教育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有遠見的意見和建議。1957年,由於“左”的錯誤,特別是“反右”擴大化,民盟受到嚴重挫折。

  “文革”期間,民盟各級組織被迫停止活動。粉碎“四人幫”以後,民盟逐步恢復組織活動。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以來,民盟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堅持與中國共産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自身建設,積極履行參政黨職能,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新時期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貢獻智慧和力量。1979年10月,民盟舉行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決定把民盟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軌道上來。在新的歷史時期,民盟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參與經濟建設、文教建設和其他方面重大問題的協商和討論;參加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履行參政黨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責。同時,進一步調動盟員和盟所聯繫的知識分子的積極性,組織和動員盟員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採取多種形式開展面向社會、為“四化”建設服務的活動,同時民盟的組織也有了較大發展。1983年至2012年,民盟先後舉行了的第五至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加強參政黨自身建設,做了不懈的努力。在這期間,民盟中央提出了為經濟建設“出主意、想辦法,做好事、做實事”的號召。通過實踐走出了一條開發民盟智力資源,參與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制訂與實施的新路子,尤其是在參與教育改革和智力扶貧方面,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民盟以愛國的情懷、踏實的作風、扎實的知識,團結廣大愛國的知識分子和愛國民主人士,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服務,為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服務,為實現祖國統一服務,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服務。

  2012年民盟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的5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民盟秉承“奔走國是,關注民生”的優良傳統,圍繞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政治協商職能,持恒精準開展社會服務,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獻計出力,為多黨合作事業的不斷發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新的貢獻。

  2017年12月舉行的民盟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民主同盟章程》規定,中國民主同盟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參與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努力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實現兩個階段戰略安排、“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民盟歷任中央委員會主席為黃炎培、張瀾、沈鈞儒、楊明軒、史良、胡愈之(代主席)、楚圖南、費孝通、丁石孫、蔣樹聲、張寶文。現任主席丁仲禮。

  截至2018年12月,民盟共有成員30.9萬餘人,其中高教界佔22.0%,基礎教育界佔29.0%,文化藝術新聞出版界佔5.9%,科學技術醫療衞生界佔17.3%。省級組織30個,市、縣級組織412個。盟員中有1.9萬餘人擔任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有1647人擔任政府及司法部門縣處級以上職務,還有一些盟員擔任國家監察委員會特約監察員、最高人民法院特約監督員、最高人民檢察院特約檢察員、國家審計署特約審計員、國家特邀國土資源監察專員、教育部特約國家督學、國家稅務總局特邀監察員、生態環境部國家環境特約監察員。民盟成員中,有許多人在自己的專業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績,享譽國際或獲得國家表彰。(內容來源:中國民主同盟網站 2018.12.25)

 

中國民主建國會

主席:郝明金

  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是主要由經濟界人士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政黨,是接受中國共産黨領導,與中國共産黨通力合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民建在現階段的政治綱領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政治協商職能,促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民建在現階段的任務是:圍繞“兩個一百年”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鬥目標,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新變化,按照“兩個階段”戰略安排,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密切聯繫經濟界的特色和優勢,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進行考察調研,反映社情民意、協調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穩定、開展社會服務,為推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民建具有愛國、革命的光榮歷史,在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堅持愛國主義、致力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持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與中國共産黨親密合作,堅持遵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堅持與經濟界的緊密聯繫、努力發揮會的特色,堅持與時俱進、在自我教育中不斷提高會的素質等優良傳統,探索出具有本會特色的參政黨建設規律:政治綱領的與時俱進,引領會的前進方向;思想建設的與時俱進,保證會的健康發展;履職能力的與時俱進,鞏固會的參政黨地位。1945年12月16日,民建在重慶成立,成員主要是愛國的民族工商業者和有聯繫的知識分子,發起人有黃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復亮、孫起孟等。民建成立後,積極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1948年,民建響應中國共産黨5月1日關於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派代表赴解放區參加籌備工作。1949年9月民建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訂《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作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民建確定了接受中國共産黨領導、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路線,參加人民政權和人民政協工作,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恢復和發展經濟,特別是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積極配合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進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時期以來,民建各級組織和廣大成員努力弘揚民主、團結、創新、奉獻的精神,堅定不移地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中國共産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積極履行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職能,在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過程中,發揮了越來越顯著的作用。特別是近年來,圍繞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認真組織力量開展調查研究,有計劃地就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鼓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提出很多重要意見和建議,為促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堅持和發展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維護安定團結做了大量的工作。

  民建各級組織帶領廣大成員,在各類企業、教育和研究部門、政府和社會管理等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貢獻力量。與此同時,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積極開展智力扶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職業教育、社會公益等方面的活動,成立了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使本會的扶貧工作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每年與有關部門聯合舉辦的風險投資論壇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論壇已經成為本會的知名品牌,産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長期以來,民建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民建中央還創辦了民主與建設出版社、《經濟界》雜誌,開通了民建網站。

  民建積極開展聯誼工作,加強同港澳各界特別是工商、教育等專業界人士的聯繫。加強與主張發展兩岸關係的台灣各界人士的聯絡與交往,促進兩岸同胞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促進祖國統一。發展與外國有關政黨、團體的友好往來和合作,增進相互了解,協助政府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取得了顯著成績,受到社會的普遍讚譽,為擴大對外開放,促進港澳繁榮穩定、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民建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大中城市都建立了組織,截至2018年12月底,現有成員19.3萬人,大多數為經濟界和其他方面的代表性人士。其中,有4438人擔任各級人大代表、19869人擔任各級政協委員、2237人擔任區、縣級以上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領導職務,還有1603人擔任市級以上特邀、特約監察員、檢察員職務。(數據來源:民建中央組織部《中國民主建國會組織概況》)

  民建第一、二屆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為黃炎培,第三屆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第四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為胡厥文,第五、六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為孫起孟,第七、八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為成思危,第九、十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為陳昌智,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為郝明金。(資料來源:中國民主建國會網站 2019.3.20)

 

中國民主促進會

主席:蔡達峰

  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是以從事教育文化出版傳媒以及相關科學技術領域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具有政治聯盟性質的政黨,是同中國共産黨通力合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民進創始人是抗日戰爭時期留居上海的部分文化教育出版界進步知識分子和工商界愛國人士,主要有馬敘倫、王紹鏊、周建人、許廣平、林漢達、徐伯昕、趙樸初、雷潔琼、鄭振鐸、柯靈等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在抗戰時期,他們與中國共産黨人一起,堅持抗日救亡鬥爭。抗戰勝利後,他們積極參加反內戰、爭和平,反獨裁、爭民主的愛國民主運動,於1945年12月30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一個以“發揚民主精神,推進中國民主政治之實踐”為宗旨的政治組織,定名為中國民主促進會。

  民進成立後,先後發表了《對於時局的宣言》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立即結束一黨專制、還政於民,立即停止內戰、保障人民自由權利等政治主張。為了擴大和平民主力量,民進聯絡和團結上海68個主要群眾團體組織,組成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1946年6月23日,民進參與發起並組織在上海北火車站舉行的十萬群眾反內戰大會,民進領導人馬敘倫、雷潔琼等參加赴南京請願的和平代表團,在震驚全國的“下關事件”中,面對國民黨暴徒的鐵棍拳頭,用鮮血寫就對祖國和民族的耿耿衷心。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民進堅決擁護和響應,主要領導人先後由上海及香港轉入解放區,參加新政協的各項籌備工作。1949年9月,民進代表馬敘倫、許廣平、周建人、王紹鏊、雷潔琼等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民進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文件為綱領,制定了“接受中國共産黨領導,以憲法為準則,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路線。民進中央帶領全會加強政治學習,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在恢復國民經濟、鞏固人民政權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繼續與中國共産黨親密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民進領導人和一些會員擔任了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的重要職務。

  改革開放以來,民進堅持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與中國共産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按照參政黨的性質定位,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認真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參加政治協商,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提倡尊師重教,維護人民教師的合法權益,在講學辦學、科技諮詢、智力扶貧等方面做了大量社會服務工作,積極為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獻計出力,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新的貢獻。

  世紀之交以來,創建民進的老同志先後退出領導崗位,新中國建立以後成長起來的代表人士逐漸走上領導崗位,領導任期制和民主集中制進一步得到完善和加強。民進繼承和弘揚“堅持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持愛國、民主、團結、求實,堅持立會為公”的優良傳統,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豐富政治交接的時代內涵,持之以恒地將其作為貫穿各項工作的主線,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堅持“有思有行、集智聚力、順勢而為、開拓創新”的工作方針,着力加強參政議政能力建設,完善工作機制,搭建工作平台,以求真務實精神,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全局性和前瞻性問題深入調查研究。一方面發揮界別優勢,堅持以新作為鞏固“老陣地”,在參與教育立法、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動民辦教育發展、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另一方面主動迎接挑戰,堅持在順勢中開拓“新領域”,根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在諸多新領域主動介入,圍繞可持續發展中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經濟轉型、反腐倡廉、社會建設、國別研究、科技創新、區域發展、農村扶貧等方面深入開展調研,積極貢獻智慧和力量。以推動中共中央決策部署落實為重心,對湖南省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專項民主監督。堅持社會服務工作的政治性、公益性、組織性、實效性原則,發揮我會智力密集優勢,團結社會力量,拓寬服務渠道,豐富服務內涵,集中全會力量組織開展以科技示範等為主要內容的六項“西進”活動,以教育幫扶為重點的“同心·彩虹行動”,大力倡導“服務就在身邊,人人可以參與”的微公益理念。發揮教育文化領域的優勢,積極開展對台港澳文化交流活動和海外聯誼工作。

  2017年12月,民進召開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深入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聽取並審議了民進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和《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關於〈中國民主促進會章程〉修正案的決議》,選舉産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大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民進要立足新時代新方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準確把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新要求,不忘合作初心,牢記歷史使命,找準自身建設和履行職能的着力點,不斷鞏固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和代表人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決自身問題能力;充分發揮民進界別特色優勢,圍繞建設教育強國、文化強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等重大課題,廣泛深入調研,積極建言獻策,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作出新貢獻,切實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政治協商的基本職能,推進自身建設和履職能力邁上新台階。面對新時代新要求,大會號召,民進各級組織和廣大會員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在中共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在民進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帶領下,不辱使命,不負重托,無愧於時代,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團結奮鬥!

  截至2018年底,中國民主促進會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地方組織,有市縣級組織329個,基層委員會308個,總支450個,支部8004個,小組108個,會員17萬餘人,平均年齡51.7歲。全會成員中有各級人大代表2847人,各級政協委員13716人,其中全國人大代表58人,全國政協委員81人;在政府和司法機關擔任處級以上領導職務的979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主辦的機關刊物是《民主》雜誌。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歷任主席:馬敘倫、周建人、葉聖陶、雷潔琼、許嘉璐、嚴雋琪。現任主席:蔡達峰。(資料來源:中國民主促進會網站 2019.1.13)

 

中國農工民主黨

主席:陳竺

  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黨)於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成立,是以醫藥衞生、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領域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由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同中國共産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

  農工黨歷任主席(領導人)為鄧演達、黃琪翔、章伯鈞、季方、周谷城、盧嘉錫、蔣正華、桑國衛,現任主席陳竺。

  農工黨在除台灣、香港、澳門、西藏以外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組織。截至2017年6月底,黨員總數17.3萬人。農工黨中央機關刊物為《前進論壇》。(資料來源:中國農工民主黨網站 2018.1.22)

 

中國致公黨

主席:萬鋼

  中國致公黨是以歸僑、僑眷中的中上層人士和其他有海外關係的代表性人士為主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政黨,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中國致公黨由華僑社團美洲致公堂發起,1925年10月在美國舊金山成立。長期以來,中國致公黨為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維護華僑的正當權益而奮鬥,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特別是祖國的抗日鬥爭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1947年5月,中國致公黨在香港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進行改組,從此走上了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同中國共産黨真誠合作、共同奮鬥的道路,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新中國,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祖國統一大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致公黨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基本準則,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長期以來,致公黨作為參政黨,始終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致公黨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以及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積極發揮民主監督作用,為國家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作出貢獻。中國致公黨充分發揮與海外聯繫廣泛的優勢,積極、主動地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領域的對外聯誼工作,廣交朋友,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做好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和引進工作,開展對外友好和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以促進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維護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以及海外僑胞的正當權益,積極向政府反映他們的意見和合理要求。中國致公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了自覺接受中國共産黨領導,與中國共産黨親密合作,熱愛祖國,致力為公,團結奮進,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良傳統。

  進入新時代,中國致公黨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全面加強自身建設,不忘多黨合作建立之初心,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圍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極參政履職,扎實開展調查研究,提出高質量政策建議;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民主監督,扎實做好定點幫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貢獻;秉承“致力為公、僑海報國”宗旨,充分發揮僑海特色和優勢,團結全體黨員和所聯繫的歸僑、僑眷、歸國留學人員及海外僑胞,動員海內外中華兒女,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致公黨成立至今,已召開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為陳其尤、黃鼎臣、董寅初、羅豪才。現任主席萬鋼,常務副主席蔣作君,副主席曹小紅(女)、李卓彬、閆小培(女)、曹鴻鳴、甘霖(女)、張恩迪、呂彩霞(女)。

  目前,致公黨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四川、江蘇、浙江、遼寧、湖南、安徽、山東、海南、貴州、湖北、陜西、河南、江西等省、市有組織。(資料來源:中國致公黨網站 2019.4.18)

 

九三學社

主席:武維華

  九三學社是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政黨,是接受中國共産黨領導、同中國共産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九三學社與五四運動有着深厚淵源。本社創始人或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或深受五四運動影響。抗日戰爭後期,一批文化教育、自然科學學者繼承並發揚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以民主、科學為宗旨,在中國共産黨支持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感召下,在重慶發起民主科學座談會,自然科學座談會的學者也陸續加入。為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1945年9月3日,民主科學座談會召開擴大會議,並更名為九三座談會。1946年5月4日,改建為九三學社。

  民主革命時期,本社支持中國共産黨的主張,反對內戰和獨裁,與中國共産黨團結合作,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民主運動,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而鬥爭。隨後,本社公開響應中國共産黨召開新政協、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宣告接受中國共産黨領導,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積極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本社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政協章程總綱為政治綱領,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中重大問題的協商,組織社員參加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運動,走上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道路,為鞏固新生人民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發展科學技術、高等教育和醫藥衞生等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引下,本社進一步明確了性質、地位和作用,協助中國共産黨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圍繞“參政黨應該發揮什麼作用和怎樣發揮作用”這一重大課題,以理念和機制創新推動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參加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政治協商職能,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顯著成績。近年來,本社就非典防治、加大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力度、提高國企退休科技人員待遇、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改進我國醫療衞生工作、發揮市場對科技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施國家知識産權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等重大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為制定有關政策提供重要依據;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通過舉辦各種論壇和研討活動,就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糧食安全、傳統文化、生態富民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努力開拓參政議政新領域;加強同地方政府合作,着力打造“九地合作”品牌,實現從單一支邊扶貧到全方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的轉變;圍繞扶貧濟困開展社會服務,為困難群眾辦好事做實事;鼓勵社員立足本職、建功立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

  截至2019年6月30日,我社市級地方組織281個,縣級地方組織29個,基層組織7125個,社員總數為183710人,平均年齡54.3歲。社員中,高、中級職稱165996人,佔比90.36%;科學技術、高等教育、醫藥衞生界等主體界別140027人,佔比76.22%;女社員76199人,佔比41.48%;45歲以下青年社員57331人,佔比31.21%;離退休社員52563人,佔比28.61%。程開甲先生榮獲“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樊春海、李景虹、馬蘭、錢前、宋爾衛、於貴瑞、崔鐵軍等7名社員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俊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旭村等42名社員主持或參與完成的40個項目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

  九三學社中央歷任主席為許德珩、周培源、吳階平、韓啟德,現任主席武維華。九三學社中央主辦的刊物有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民主與科學》和在社內發行的《九三中央社訊》,下屬單位學苑出版社,開通有九三學社中央網站(www.93.gov.cn)和九三學社微信公眾號“九三學社之聲”。(資料來源: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網站 2020.03.20)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主席:蘇輝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是由台灣省人士組成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産黨領導、同中國共産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台盟於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成立。台盟成立後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參加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支持台灣人民的反帝愛國民主鬥爭;響應中國共産黨提出的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 “五一口號”,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台盟參加人民政權和人民政協的工作,推動盟員和所聯繫的台灣同胞,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作出了貢獻。

  台盟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社會主要矛盾,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承和發揚台灣人民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團結廣大盟員和所聯繫的台胞,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及中共中央確定的“兩個階段”戰略安排,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台盟歷屆主席為謝雪紅(女)、蔡嘯、蘇子蘅、蔡子民、張克輝、林文漪(女)。現任主席蘇輝(女),常務副主席李鉞鋒,副主席楊健、張澤熙、連介德、吳國華(女)、鄭建閩。1987年至1992年,台盟第四屆中央委員會實行主席團制,主席團執行主席林盛中(1987-1988年)、蔡子民(1988-1992年)。

  目前,台盟在19個省、直轄市建立了組織,現有成員3000多人。(資料來源: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網站 2018.1.10)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59563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