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非遺澳門(之六) | 魚行醉龍節:四月初八,四百年

2019年08月09日 18:53:29 來源: 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
分享到:

  如果你在農曆四月初八來到澳門,很可能會在街上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夥上身穿白色汗衫、下身着黑色燈籠褲、腰間係紅色腰帶、左手和頭上纏紅紗的男性穿街而過,他們手持木制龍首或龍尾,在鑼鼓聲中邊行進邊作醉酒狀的舞姿,間或對空聚力噴酒,引得圍觀人們陣陣歡呼叫好……這便是澳門的舞醉龍了,澳門魚行醉龍節——澳門鮮魚行獨有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

  文獻記載中,舞醉龍的習俗距今已有逾400年的歷史。明朝嘉慶《香山縣誌》(澳門曾隸屬於香山縣)中已有“轉龍頭”的記載:“四月初八,僧家浴佛,俗各,祭其祠神,曰轉龍頭。”到了清朝道光年間,這一描述更為清晰 :“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諸神廟雕飾木龍,細民金鼓旗幟,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轉龍。”醉龍舞作為一種祭祀儀式,寄託了民間對上蒼神靈的感恩和報答之情。

  每到四月初八,澳門鮮魚行全行會成員在澳門三街會館舉辦舞醉龍醒獅活動。五種香料煎制而成的“五香水”淋沐龍身,由道士誦經作法,再經莊嚴而隆重的點睛開光儀式過後,舞醉龍隊伍開始表演,並巡游澳門7個主要菜市。不同於傳統舞龍,澳門的“醉龍”只有龍首和龍尾兩部分,以堅實的柚木製成。

  舞姿亦有講究,“醉”為最大特色。舞隊中有人持龍珠引龍起舞,有人分持龍頭與龍尾,另有人負責灌酒。“三分醉、七分舞”,微醺時的諧趣百出,配合着“腰”和“馬”功夫,蛇形前進中,演出者口中噴薄而出的酒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格外有特色。

  “醉後提龍漫舞之,力疲亦有行行止。酒能壯神持啜甌,神壯氣力自可使”。舞者醉態可掬的舞姿和特別的技法讓澳門的醉龍在我國的“群龍騰舞”中獨樹一幟。2011年,澳門魚行醉龍節作為民間信俗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經過四百多年的發展演變,魚行醉龍節的意義已超出民間感恩、酬謝神靈的祭祀功能,更多的是魚行對於故鄉文化的堅守,傳遞出團結協助的精神。如今,為讓街坊鄰居都能感受節日氣氛,每年節日期間還會有數萬份龍船頭飯在街頭派發,延伸出團結群體、和諧共榮的積極意義。魚行醉龍節已經成為澳門社會普遍認同和具有影響力的民俗節慶之一,成為一種精神、文化的傳承和寄託。

  (本網綜合,資料來源:澳門文化遺産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新華社、《澳門魚行醉龍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