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大灣區三地融合加快推進

2020年02月05日 17:47:11 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

  跨過窄窄的口岸,長居珠海橫琴,澳門市民吳麗卿體味到了更多的獲得感,特別是就醫問藥。

  在橫琴新區寶華路的橫琴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就診、檢查、開藥,半個小時不到就完成了。近300元的藥費,七成由醫保自動報銷扣除,吳麗卿自己只掏了不到100元。

  吳麗卿在珠海工作數年,但由於沒有當地醫保,看病要麼自費,要麼就得回澳門,挺麻煩。“去年7月1日,橫琴推試點,讓常住這裏的澳門居民可以參加珠海醫保,我是首批拿到珠海醫保卡的澳門居民。”她遞過自己的醫保卡,興奮地説,“現在一卡通全城,和珠海本地居民一樣享受醫保報銷。有了它,看病配藥更方便、更實惠了!”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實施一年多來,基礎設施聯通捷報頻傳,體制機制銜接也在逐步推進。由於粵港澳三地在法律、標準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軟體銜接是互聯互通最難啃的“硬骨頭”。小小一張醫保卡,背後是橫琴、澳門規則銜接、打通制度障礙的努力。

  突破障礙 資源流通更順暢

  “過去是‘資金限制了想象’,不敢想太大,也不能想太大。如今獲得這麼大筆資金,對香港科研人員有很大鼓舞。”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系主任錢培元口中這筆科研資金多達1.14億元,來自廣州,跨境撥付到香港,用來支持港科大建立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實驗室香港分部。

  過去,受限於資金不能直接撥付到港澳跨境使用,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少有牽頭或獨立承擔廣東科技重大項目,基本上以聯合開發形式,或通過在內地設立新型研發機構來實現。

  2018年5月,科技部批准內地科研資金過境香港使用,這一困局被打破。2019年3月,廣東出台“科創12條”,推動省科技計劃項目向港澳開放,建立省財政科研經費跨境使用機制。

  港澳一流高校多,科研實力強。廣東謀求産業高質量發展,對協同創新求賢若渴。事實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首要任務。對此,廣東省科技廳廳長王瑞軍感言,突破三地體制障礙,實現創新資源在灣區範圍內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促使港澳的科技創新力量和廣東的科技創新主體形成協同,是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資金流過去,人才請進來。如何讓人員暢行,是努力突破的重點。

  2019年底,新橫琴口岸旅檢大樓落成,從珠海側到澳門側,旅客只用排一次隊、查驗一次證件、經過閘機的3道門,不到60秒,就可順利通關。在各項政策支持下,珠澳兩地聯手建設新橫琴口岸,而澳門蓮花口岸將整體搬遷至珠海橫琴口岸。

  變“兩地兩檢”為“一地兩檢”,“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變化的背後,離不開內地與澳門法律上的協同。去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對橫琴口岸澳方口岸區及相關延伸區實施管轄。今年1月13日,澳門特區行政會宣布,已完成討論《訂定在橫琴口岸澳方口岸區及相關延伸區適用澳門特別行政區法律的基本規範》法律草案,爭取在今年第一季度內完成口岸建設收尾與測試,以及本地立法工作,全力配合橫琴新口岸的開通。

  路通則財通。粵港澳三地陸路、水路、鐵路等交通四通八達。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口岸是一項涉及跨境聯通的綜合工程,最終應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動。

  先行先試 共建優質生活圈

  去年10月1日,乘着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東風,首批領取橫琴新區專用導游證的澳門導游區咏鳳,帶領由來自菲律賓、葡萄牙、印度的23名游客組成的“澳門橫琴首發團”,過境橫琴,體驗橫琴澳門一日聯游。這也是香港、澳門導游及領隊可在珠海橫琴新區執業政策落地後,完全由港澳導游帶隊的首發團。

  導游,需要取得職業資格才能從業。由於香港、澳門和內地法律規則不盡相同,對於職業資格的認定長期互不相通,無法跨境執業。而此次探索香港、澳門導游及領隊在橫琴新區執業,則是以點帶面推進粵港澳職業資格互認整體工作的先行先試。

  據橫琴旅遊部門統計,自去年9月25日舉辦了首期執業培訓班以來,共培訓了300名港澳學員,290名導游及領隊取得在橫琴執業資質;截至目前,他們在橫琴共帶團5個,服務游客225人。

  2019年,廣東各地各部門研究實施民生“灣區通”工程,促進公共交通、通信資費、信用信息、電子支付等領域標準互認、政策互通。去年7月5日,廣發銀行信用卡率先開通了港澳人士申辦信用卡的“綠色通道”,多名在深圳前海創業的香港青年成功申請到了第一張中資銀行信用卡。

  “香港一地,每天往返內地就有70萬人次之多,龐大的信用消費需求隨之衍生。”廣發信用卡中心總裁助理呂勝男錶示,港澳人士在內地工作生活會有消費、車貸、房貸需求,但他們在境內的信用體系幾乎是一片空白。開通信用卡申請綠色通道,不僅可以讓港澳人士跟內地人一樣享受信用卡帶來的信用消費生活便利,更重要的是,能幫助他們積累境內的個人信用記錄,給未來的貸款、投資需求增加便利。

  此外,珠三角9城全面放開港澳居民在大灣區買房的限制;港澳學生在珠三角城市就讀,視同本地戶籍人員或同等享受積分入學等待遇,享受政策規定的全部權利;推動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在內地開設社會服務中心,常住橫琴且年滿60歲的澳門籍居民,到長者飯堂就餐,享受與本地戶籍居民同等的優惠補貼待遇……

  隨着一系列改善民生福祉的舉措出台,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在大灣區加速成形。從旅遊,到消費;從住房,到出行;從醫療,到教育——粵港澳三地居民的生活日益順暢對接。《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實施一年,已有20萬香港居民申請了內地居住證。

  文化融合 唱響青春主旋律

  “我每周都在大灣區這幾座城市跑一圈。”香港科技園孵化的科技公司酷飛發展創始人馬頌祺説,公司在香港起步,産品運營在廣州,生産加工在東莞,硬體測試在深圳。“為了快速對接整個大灣區的優質資源,我早已過起了灣區生活。”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在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院長葉農看來,灣區9城在文化上同源同根,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一步深化,必須推動文化的整體融合發展,提升三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打造開拓創新、開放包容、多元一體的大灣區文化。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是粵港澳三地文化認同、人心聚合的一次集中展示。

  在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粵港澳三地青年以同升國旗、共話灣區的方式,唱響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的青春主旋律;在珠海、澳門兩地,粵港澳大學生先鋒交流營上,三地青年共話“我與祖國的故事”;在廣州大學城,灣區青年同唱愛國樂章……一場場活動,高潮迭起,將大灣區群眾的情感緊緊聚攏在一起。

  1月7日晚,由粵港澳地區以及海內外知名音樂家聯袂上演的“2020琴澳迎新音樂會”,為灣區觀眾獻上了一台中西交匯的藝術盛宴。橫琴新區社會事務局局長助理鄧霞秋表示,迎新音樂會的舉辦為下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基礎。“橫琴將積極配合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需求,推進跨境賽事、節日的聯合主辦,推動琴澳人文互動對接。”(人民日報 賀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