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活力澳門:“後疫情”時期新名片

2020年12月28日 17:39:48 來源: 紫荊網
分享到:

  2020年,澳門儘管經受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但隨着本地疫情趨緩,下半年起各項活動再度異彩紛呈。澳門人以“街道為賽道”展現速度與激情,以多元節慶呈現民俗與風情,以“地標為幕布”展示光影與熱情,新與老、快與慢、動與靜相得益彰,使得以“博彩娛樂之城”著稱的小城日益呈現多元魅力,經濟呈現復蘇勢頭。

  活力,正成為疫情過後澳門的新名片。

  2020年7月11日,“慶祝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15周年嘉年華” 開幕式在澳門鄭家大屋舉辦。圖為充滿異域風情的葡萄牙土風舞(陸山 攝)

  “街道變賽道” 展現速度與激情

  大賽車、馬拉松、公益健步行活動紛紛回歸,澳門搶先找回“奔跑的節奏”,掀起“後疫情”時期的運動新潮流。

  格蘭披治大賽車(“Grand Prix”音譯,意為“大獎賽”)是澳門最大型的年度國際賽事。2020年11月中下旬,第67屆賽事如期開鑼,並打出“健康城市免隔離.暢游澳門歡迎您”的宣傳口號。在寸土尺金的澳門,全長6.2公里的“東望洋賽道”環繞鬧市,曲折、狹窄且無緩衝區,難度之高、觀賽體驗之獨特舉世公認。賽車高速穿越市井,直上東望洋山,俯衝伶仃洋西岸。沿途彎急坡陡,直角彎的超車、發夾彎的競逐扣人心弦。馬達轟鳴聲響徹雲霄,伴隨賽程變幻高低遠近,觀眾猶如置身立體環場聲中,感受勝似過山車的緊張刺激和熱血沸騰。儘管受疫情影響,本屆大賽車仍吸引5.6萬人次入場觀賽,觀禮台依然人頭攢動、氣氛熱烈。

  踏入第40個年頭的“澳門國際馬拉松”,吸引1.2萬名海內外“跑手”參賽。賽事分為全程、半程、迷你三個馬拉松組別,賽道穿行澳門半島、凼仔和路環。12月上旬,在南方冬日溫暖的清晨,選手們跑過平日車水馬龍的澳凼大橋,跑過金碧輝煌的酒店建築,跑過老城和新區,形成“萬人路跑”的壯觀場面。除刷新紀錄、爭奪桂冠的好手之外,更多的參賽者旨在揮灑汗水、挑戰自我,享受嘉年華式的歡樂。主辦方特意設立“最具創意服裝大獎”,一些選手打扮成旅行箱、“二師兄”、熊本熊,以“奇裝異服”彰顯個性和創意。

  至12月中旬,堅持了36年的集體步行活動“公益百萬行”又如約而至。因應疫情防控需要,本屆活動首次改為“線上行”,不設固定路線,改以機構、公司和社團作為團體參賽,通過微信統計步數,吸引約10萬人參加,打破歷年紀錄,並籌得善款1,700萬澳門元。

  多元節慶呈現民俗與風情

  澳門既有體育競技的“快節奏”,又有民俗活動的“慢生活”。2020年適逢澳門歷史城區成功申請世界文化遺産15周年。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濠鏡小城,恰如一杯五彩斑斕的雞尾酒,日益散發數百年民俗融合的醇香。

  澳門有多個中華傳統節日,包括農曆三月廿三的“媽祖誕”、農曆四月初八的“佛誕節”和“譚公誕”(譚公是廣東漁民尊崇的海神)。期間,人們依習俗舉辦連場活動,其中多項被列入世遺專案。一是“神功戲”。把神像請入戲棚一起觀看傳統粵劇表演,以示人神同樂、“共沾佛喜”。二是“舞醉龍”。有別於常見的多人舞長龍,“醉龍”只有“龍首”和“龍尾”兩部,表演者在鑼鼓聲中,一邊舞動一邊喝酒噴出,步態似醉非醉。“醉龍”之後還有“醒獅”,取“醉龍醒獅”對仗之意。三是“飄色”。由男女兒童裝扮成神話故事中的人物造型,在人力彩車上巡游。四是“盆菜聚鄉情”。按照澳門漁民“龍船頭長壽飯”的聚餐傳統,路環村民在“譚公誕”期間備好數以百計的宴席,把精心烹制的美食盛放在堪比臉盆的菜盆裏,共用盛宴。當月光漫溢路環海岸的十月初五馬路,盆菜宴也在音樂表演中拉開帷幕。儘管受疫情影響,2020年有關大型活動暫緩,但“醉龍”“盆菜”等仍通過不同形式為遠近賓客一解鄉愁。

  澳門的西式民俗同樣引人入勝。最獨特的是5月舉辦的“花地瑪聖母像巡游”。該活動為紀念天主教聖母瑪利亞在葡萄牙花地瑪地區(Fatima)顯靈的傳説而設立,傳入澳門已有90多年,是澳門世遺項目之一。以往聖母像被放置在玫瑰花叢中,由市民們抬着巡游。2020年,因應疫情防控需要,首次以小車接載聖像。儀式於傍晚開始,聖像從大三巴附近的“玫瑰聖母堂”出發,在落日的余暉下,在人群的注視和祈禱中,巡游至西望洋山上地標建築“海崖聖母小堂”門前,在月色和燭光中、在教堂的哥特式尖頂下舉辦“露天彌撒”。信眾唱聖詩、念禱文,為疫情早日結束、為“天佑澳門”而祈福。洋溢着異域風情的活動,寄託着不同膚色和信仰的澳門居民們共同的美好心願。

  年底,澳門又開啟從慶祝回歸祖國紀念日、冬至、聖誕節到元旦的“連假模式”。人們在塔石廣場等多處繁華地點布設巨型聖誕樹,為大街小巷裝點上聖誕燈飾,還有度假酒店布設懸挂在室內穹頂、高15米的“倒挂聖誕樹”,盡顯創意。人們舉辦一年一度的“聖誕市集”,展銷本地文創産品和美食,並架設“人造滑雪場”讓本地兒童體驗北國的雪境。

  光影與熱情

  競技和民俗展示了澳門“動”的活力,光影和文藝活動則展示出“靜”的魅力,綻放現代科技和藝術的光芒,彰顯澳門好客熱情。

  “光影節”是近年澳門的新旅遊品牌。夜幕下,伴隨着曲風輕快的背景音樂,以文物建築為幕布,通過色彩斑斕的巨幅投影(又稱“光雕”),為人們熟悉的歷史建築披上新“外衣”、注入新活力。2020年9月下旬起,因應中國內地恢復辦理居民赴澳旅遊業務,以及中秋、國慶假期相繼到來的契機,澳門舉辦持續一個多月的“光影節”。主辦方特別設置4條“尋光之旅”路線,在不同街區的地標建築投射“夢幻馬戲團”“時光隧道”“糖果王國”“光影音樂盒”等主題投影,吸引眾多街坊、游客觀看。2019年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期間,“光雕”表演還曾投射至澳門最著名的地標大三巴牌坊,為之披上變幻莫測的彩衣,展示出顛覆性的全新形象,平添節日的喜慶氣氛。

  第67屆格蘭披治大賽車於2020年11月20日至22日在澳門舉辦,邀請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和英國的共95名車手同場角逐。圖為賽車駛出車場、準備進入賽道的瞬間(陸山 攝)

  連袂珠海舉辦“煙花匯演”,兩地同慶,是緊鄰祖國內地的澳門獨有的又一光影盛事。2020年適逢中秋、國慶佳節重合。朗月下,澳門旅遊塔對面的十字門水道夜空煙花綻放,先後展示“相約濠江”“情動澳門”“澳韻琴聲”等主題,呈現“2020”和“71”等立體煙花造型,部分配樂取自橫琴原創音樂,相守水道兩岸的澳門旅遊塔和珠海摩天大樓均打上“中國紅”燈光,表達歡度中秋和國慶雙節、同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的美好願望。

  11月至12月,“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曲文化節”“國家藝術院團(澳門)演出季”“聆聽中國人的聲音”等兩地藝術家連袂演出的活動相繼在澳開幕。內地曲藝“國家隊”的京劇、昆劇、豫劇、粵劇、芭蕾舞、合唱團等領軍人物團組齊集濠江,和澳門本地藝術團體同台演出,為澳門藝術文化不斷注入源頭活水,豐富澳門同胞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澳門城市品味、增添主流文化活力。

  活力解碼

  澳門的活力,源自中央和特區政府的高度管治威信,安定繁榮的良好局面,以及全社會對發展的高度共識,實質是穩定紅利、發展紅利、文化紅利。只要“人心齊”,“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戲”。澳門人不僅在極為有限的空間和資源制約下唱出了把昔日相對落後的“澳門街”變成世界級旅遊城市的大戲,而且能駕馭變奏、好戲連台。

  一是全社會共克時艱,為疫情過後重振活力積蓄起磅礡的勢能。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澳門特區政府在中央大力支持下,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在春節旅遊旺季關停賭場15天,並採取多種有力措施迅速控制疫情,至年底實現連續超260天無本地病例、超170天無境外輸入病例。特區政府發放消費卡,鼓勵街坊以低廉的價格體驗平時用來招待遠方貴賓的旅遊和餐飲項目,利用暫時的淡季抓緊修繕、升級旅遊公共設施,藉以拉動內需,實現澳門特色的“以工代賑”。疫情防控期間,澳門人不僅充分理解、自覺配合各項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更展示出自信、從容、樂觀的韌勁。位於市中心的一家知名酒店,通過安排部分空置客房亮燈的方式,在巨幅幕墻上組合出“加油”兩個大字,説出市民的心聲,令人動容。在中央政府和內地各方配合下,澳門疫情受控後逐步恢復與內地的人員往來,目前平均每日出入境通關人次超過30萬,恢復至疫情前的七成左右。

  二是精準確立旅遊文化城市的發展定位。回歸以來,在中央政府支援下,相繼於2004年、2007年、2019年明確“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等城市定位,依託內地特別是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不斷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以探索“後疫情”時期澳門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契機,澳門人正在為深度推動與橫琴合作、發展更加多元化的産業進行謀劃,結合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擘畫澳門第二個五年發展規劃的藍圖。

  三是善於挖掘豐富的節慶活動資源。澳門作為一座“節慶連年”的城市,平均4天一個節日,全年有15個、總計達20天的公眾假期。澳門同胞素有“用心做事、堅守品質”的匠心,充分依託400多年中西文化薈萃交融的深厚文化底蘊,盤活被稱為“世界最大戶外博物館”的歷史城區,“打包”開發多項旅遊資源,發揮創意為傳統活動加上“光雕”等科技新包裝,並使民俗文化全面滲入平時和社區,實現旅遊資源的更新與聯動。澳門作為“風情萬種的文化花園”,更加生動自然,一年四季都洋溢着活力與斑斕的色彩。(來源:紫荊網 原刊於《紫荊》雜誌 2021年1月號 作者:左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