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取得階段性成效

2022年05月16日 16:35:32 來源: 南方日報
分享到: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17年7月1日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標誌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啟動。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提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目標。灣區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開放性、創新性、宜居性和國際化是國際典型灣區的重要特徵。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五年來,圍繞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高質量發展典範和探索“一國兩制”新實踐等目標使命,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取得階段性成效,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和集聚效應顯著增強,2021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常住人口約8631萬,比2017年增長約1630萬。具體來説,五年來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效。

  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協調

  從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經驗來看,高度整合的協同發展是灣區的基本特徵和關鍵因素。針對東西兩岸發展不均衡、城市間協調聯動不足和核心城市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增強等問題,大灣區加快要構建極點帶動、軸帶支撐、輻射周邊的空間結構。一是推動都市圈深度融合。2020年6月發布的《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明確提出推動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等都市圈深度融合,城市群中心城市與節點城市的空間功能分工不斷深化,廣佛、深港和珠澳三個極點在大灣區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二是推進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同時支持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推進廣深兩市全方位深化戰略合作,核心引擎作用不斷增強,有效發揮對粵港澳大灣區和全省建設發展的帶動作用。三是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大型跨境基礎設施相繼開通,深中通道、廣中珠澳高鐵等項目有序建設中,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全面鋪開,東西兩岸城市的連通性不斷增強,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加快形成。蓮塘/香園圍口岸、新橫琴口岸、青茂口岸相繼開通,創新實施“一站式通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口岸通關效率大幅提升,三地往來更加快捷。另外,大灣區港口群、機場群的協調發展機制創新已開展了有益探索。大灣區“12312”海陸空現代化交通體系支撐了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便捷流動,提高了大灣區的資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四是發揮大灣區輻射帶動作用。“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構建促進了沿海經濟帶的開放發展,也帶動了北部山區的綠色發展,大灣區城市群發展格局基本確立。

  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構建

  國際化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特色。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是典型的自由港,珠三角是我國對外開放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以深化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為抓手,着力推進“灣區通”工程,對接港澳、聯通全球,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形成,大灣區建設為國家新時期推動制度型開放積累了經驗。一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CEPA升級,簽署和實施《CEPA投資協議》,全面涵蓋投資准入、投資保護和投資促進等內容,對接國際規則。在CEPA框架下對港澳實施更短的負面清單,港澳企業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1個工作日內辦結。二是促進大灣區貿易便利化。實現粵港、粵澳海關“跨境一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跨界車輛信息管理綜合服務平台,簡化進出綜合保稅區管理,便利貨物流轉,支持各類新型貿易業態集聚發展,為大灣區外貿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截至2021年6月底,全省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為8.73小時、0.98小時,分別較2017年壓縮79.7%和91.7%。三是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發布《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深港通”、債券“南向通”、“跨境理財通”等措施落地實施。跨境貿易投融資便利化進一步提升,人民幣成為粵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拓展銀聯港澳版“雲閃付”APP、微信和支付寶香港電子錢包等移動支付應用場景,大灣區居民享受跨境金融服務更加便利。五年來,以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目標,牽引廣東加快建設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國家發改委最新公布的2021年中國營商環境評價結果顯示,深圳、廣州、東莞、珠海均進入全國標杆城市,整體水平位於全國前列。省級政府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指數評估中,廣東連續3年得分居全國第一。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已成為大灣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

  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創新是灣區經濟的魅力所在,科技創新力量是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靠。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大灣區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一是規劃區域創新體系空間布局。廣深港、廣珠澳“兩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橫琴“兩點”的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布局成型,創新載體、創新主體和國際人才不斷集聚發展。根據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大灣區“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創走廊成為僅次於東京-橫濱之後排名全球第二的科創走廊。二是建設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粵港澳大灣區已布局鵬城實驗室和廣州實驗室兩個國家實驗室。還將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新機制新模式在全國率先謀劃建設10家省實驗室,構建起由省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組成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推動廣東原始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三是規劃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牽引,以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廣州南沙科學城等重點區域為主陣地,成體系布局建設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四是探索科技成果産業化模式。五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六是優化大灣區創新環境。五年來,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實現全國“五連冠”;2021年全省研發經費支出超3800億元,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3.14%;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重要的創新指標位居全國首位;全省研發人員超過110萬人;在粵外國人才約佔全國的1/5。

  “一國兩制”實踐取得豐碩成果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推動“一國兩制”的新實踐。通過深入探索在大灣區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跨境便捷流通的體制機制創新,以及推動跨境就業、跨境教育、跨境養老、跨境居住等社會融合發展的民生事務合作和公共政策對接,不斷豐富“一國兩制”的內涵與實踐,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一是支持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創新創業。在醫師、建築、導游、律師、教師等8個專業領域資格實現單邊認可或雙向互認,3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註冊執業資格。制定首批“灣區標準”清單,涵蓋食品、粵菜等23個領域70項標準。廣東全面取消港澳人員在粵就業許可,港澳居民可同等享受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和服務。目前,在粵納入就業登記管理的港澳居民超過8.51萬人。二是着力推進民生事務合作。在居住方面,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購房的政策落地實施,豁免提供相關證明,且可按規定使用港澳銀行跨境按揭購房。在教育方面,港澳居民及隨遷子女同等享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以及參加中高考的政策落地實施。在醫療衞生方面,“港澳藥械通”試點實施,大灣區內地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可按規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和醫療器械。在社會保障方面,“灣區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2021年底,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達27.92萬人次。通過探索公共政策對接,港澳居民來粵生活發展更加便利,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加快形成。三是推進重大合作平台建設。加快推進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重大平台開發建設,充分發揮其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合作中的試驗示範作用,拓展港澳發展空間,推動公共服務合作共享,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合作。尤其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相繼出台,為推進“一國兩制”實踐拓展了新模式。(來源:南方日報)

01009003002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64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