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三代同堂澳門家庭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生活一年——“橫琴是我們全家的新家園”

2022年09月19日 18:07:01 來源: 南方日報
分享到:

  “當初搬到這裏,最擔心喝不到‘澳門味道’的咖啡,沒想到茶餐廳的經營者都是澳門老闆,是家鄉的味道。”張達明説。

  一年前的今天,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機構正式揭牌。就在揭牌前不久,由於家人看好橫琴的發展前景,79歲的張達明和75歲的潘妙嫦夫婦一家三代同堂九口人,從生活了40多年的澳門,搬到了這裏。

  通關便利、配套完善、公園依河而建……一年來,這對老夫婦在這裏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舒適安逸,“異鄉人”的心結被慢慢解開。走過那一段初來乍到時的惴惴不安,如今怡然自得的二老時常感嘆,“當初要搬過來的決定是對的。”

  8:00a.m.—9:00a.m.

  單牌車來回“通勤”很方便

  中秋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張達明和潘妙嫦早早就來到橫琴口岸,送別前來過節的親家。車行駛到關口,老人在車裏將回鄉證遞給海關工作人員查驗。“嘀”一聲,證件查驗完畢,出境車道的黃色閘門緩緩升起。得益於年齡超過70歲就可以隨車通行的政策便利,不到一分鐘,車輛便完成通關,進入澳門。

  張達明夫婦是“琴澳候鳥”。幾乎每個周末,他們都會回澳門看望家人朋友。碰上有澳門的朋友、親戚來橫琴度假,兩人就充當導游。孩子們無暇送站的時候,夫妻倆就乘坐公交車抵達橫琴口岸後再通關。由於這裏採取“合作查驗 一次放行”,“過關就只檢查一次”。

  最讓老兩口津津樂道的是通關政策的人性化:在澳門讀初三的大孫女需要每天往返珠澳兩地。平日裏,跨境學童擁有專用通道,“算上通關,路上總共花費時間不超過1小時。”澳門疫情嚴重時,口岸還為跨境學童及陪護家長提供“綠色通道”,可以不限進關次數和通關口岸。

  目送家人過關後,張達明夫婦便坐上公交車回家,10余分鐘就可以抵達他們在橫琴的家。向車窗外望去,不少車輛也只挂着一張黑色澳門車牌。“在橫琴生活,單牌車很方便,開車來回‘通勤’不需要考慮太多。”張達明説。

  10:00a.m.—11:00a.m.

  醫保卡看病就醫無縫銜接

  回到家稍作休息後,張達明夫婦便趕往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廣東辦事處在橫琴設立的綜合服務中心。步行前往只需8分鐘,由於能夠提供與澳門相同的社會服務和養老服務,在兒女忙碌的時候,這裏是夫婦倆最常去的地方之一。

  不少跟他們一樣的澳門老人也是這裏的常客。跳舞、書法、話劇……街坊會每天都為琴澳兩地的老人準備各式的活動。張達明夫妻最喜歡的是非洲鼓課。手掌在鼓面變換着落點,不同聲調的鼓聲配合着音樂節奏,這讓潘妙嫦樂在其中。

  在街坊會,多樣貼心的服務讓夫婦倆感到很欣喜。由於兩年前曾經中風,張達明需要定期做理療,街坊會為他提供了這項免費服務。上課時記得跟社工預約,午休後便可以享受到理療服務。街坊會因疫情暫停開放時,理療師還會上門治療。“澳門也有免費理療服務,但橫琴的醫師技術很到位,不需要兩地奔波。”張達明説。

  注重養生的潘妙嫦則“瞄準了”橫琴醫院的中醫門診。“聽説這邊中醫診療很好的。”拿起手機預約專家號,潘妙嫦操作熟練。系統裏,兩人的醫保卡等信息早已登記完備。

  “剛搬到橫琴,居委會就幫我們辦好了居住證和醫保卡,很快就拿到了。”潘妙嫦説,作為選擇跨境養老的澳門居民,每人每年440元的醫保費用,均由澳門特區政府全額報銷。

  截至2021年11月,珠海共有9家銀行370個服務網點可為澳門居民提供珠海社保卡辦理服務。而在澳門,有超70個服務網點可以辦理珠海社保。光是張達明一家所在的澳門半島就有不少這樣的網點,“澳門的工作人員都在珠海參加過培訓,對兩邊保險制度如何銜接、業務如何辦理等都相當熟練。”

  11:15a.m.—3:00p.m.

  隨處可以吃到“澳門味道”

  茄子燉肉、西紅柿炒雞蛋、燜豆角……這一天中午,街坊會內的長者飯堂飄香。每天11點15分,這裏準時開飯,老人到達餐廳後,只需要在門口“刷臉”認證,後台即可自動結算。

  張達明夫婦認真挑選菜式,兩葷一素一湯只需3元錢,菜品特意照顧老年人的需求,患有糖尿病的潘妙嫦也可以放心享用。這裏的老人來自五湖四海,飯桌上一起談笑風生。潘妙嫦説,“我喜歡東北人,他們説話賊有意思,爽快。”

  下午,閒不住的張達明騎着電動車,帶上妻子出門。張達明覺得橫琴的道路寬敞、車輛有序,“對老人家騎車出行很友好。”在一條富有異國風情的街道停下,米黃色的建築群在陽光下光彩奪目。夫妻倆停好車,走到他們的“常駐基地”——龐都廣場的一間茶餐廳,“這裏的建築風格‘很澳門’,有親切感”。

  “有沒有早茶喝?”“咖啡正宗嗎?”“葡國雞還能吃到嗎?”……吃好喝好是老年人易地而居幸福感的重要來源。通關的便利性以及合作區對於各類型創業的支持,讓不少澳門餐飲業人士來到橫琴經營生意。

  曾經的擔憂煙消雲散。“口味幾乎一樣。”夫妻倆正大快朵頤,“周末,我們一家九口人會來這邊喝下午茶。”

  4:00p.m.—10:00p.m.

  變化快得像是一夜發生的

  下午4時左右,張達明夫婦來到首都師範大學橫琴伯牙小學門口。兒媳婦忙不過來的時候,老兩口就幫忙接小孫女放學。去年9月,小孫女從澳門轉學到橫琴就讀小學二年級。如今,合作區的11所教育機構中,澳門籍學生已超140名。“小孩上學越來越容易了,去年年底,小區附近又開了間首師大橫琴子期實驗小學。”潘妙嫦説。

  “原以為珠海學校的教育模式會相對單一,但這邊的活動比她在澳門的學校還多。”在爺爺奶奶眼中,小孫女每天往返於陶藝課、校園電視台直播、音樂擂台賽之中,忙得不可開交。學校還開展了一系列琴澳特色課程:人文底蘊類的“琴澳情”、科學生態類的“琴澳島嶼”、探究實踐類的“琴澳橋梁”。

  吃過晚飯,一家九口牽上狗出門散步。張達明談起多年前來橫琴時看到的景象,“我帶着海竿和釣線過關到橫琴釣魚,導游帶着我們搭乘手扶拖拉機,開過黃泥路,才能到達釣魚的地點。這裏的變化太快了、太大了,像是一夜之間發生的。”

  如今的橫琴道路四通八達,有長隆度假區、野營小鎮、花海長廊……現在張達明可選擇的娛樂項目遠不止釣魚。

  在潘妙嫦看來,如此大的變化也源於體制機制的活力,作為“新生之地”的橫琴能吸收新居民的意見。今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潘妙嫦受邀參加各界人士座談會,和她一起的還有數十名企業家,以及科學家,“我們都是反映真實訴求的”。

  舊傢具搬不過來、買的叉燒飯不能過關、巴士一趟要等半個多鐘頭……會上,大家提出生活中最真實而急切的訴求。會議現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委會主任李偉農給予回應:叉燒的問題,實際上是通關便利的問題。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雖然很小,但從一件小事做起,太重要了。

  “現在叉燒飯可以過關了,聽説公交車馬上就要增加班次了。”談起一項項改變,潘妙嫦真切地感受到橫琴發展的速度和溫度。

  回家路上,夫婦倆看着遠處正在施工的“澳門新街坊”項目計算着:8月底,地下室結構工程完成,大概到12月,可以完成住宅、學校封頂……

  新的、更廣闊的生活空間,就在不久的將來。(來源:南方日報)

01009003002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685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