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當打之年追夢新程-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
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25歲,當打之年追夢新程

發布時間: 2024-12-19 來源: 羊城晚報

  廣東與澳門,一衣帶水,人文相親,自古以來交往密切。澳門回歸祖國後,兩地的「距離」進一步拉近,合作領域越來越廣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來,粵澳開啟深度融合新篇章。

  生於1999年,這些濠江青年與澳門特區同歲,有個共同的昵稱:「回歸寶寶」。他們在澳門長大,來到廣東求學、工作,見證澳門特區興旺繁榮,也在粵港澳大灣區融通進程中書寫着青春華章。

 逐夢橫琴 感受大灣區脈動

  每個工作日的清晨,澳門青年鄧焯熒都會從青茂口岸的澳門一側輕鬆通關,然後搭乘輕軌直達橫琴站。出站後再經短短幾分鐘車程,她便抵達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合作區」)。這條通勤路線,總耗時約40分鐘,已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是澳門回歸25周年,鄧焯熒的職場生涯也在這一年拉開序幕。成長中,「澳門特區寶寶」的「標籤」激勵着她與時俱進,為澳門的繁榮添磚加瓦;如今,25歲的她投身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滿懷信心與琴澳同步前行。

  鄧焯熒本科就讀於澳門旅遊學院(今澳門旅遊大學)。2019年12月19日,習近平主席夫人彭麗媛來到澳門旅遊學院參觀,鄧焯熒是當時的接待人員之一。「彭麗媛女士親切和藹的態度,對澳門學子的深情關懷,堅定了我作為澳門青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決心。」鄧焯熒表示。

  今年3月1日,合作區正式封關運行,琴澳一體發展邁入新階段。當時,即將從澳門大學研究生畢業的鄧焯熒正準備求職,她的目光逐漸鎖定於合作區的企業實習崗位。「起初,我有些猶豫。雖然新聞一直有報道政府加快推進合作區建設,但實際的交通和生活配套設施如何,我心裏並沒有底。」鄧焯熒坦言,考慮到合作區被定位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平台,她決定投身其中,親身感受其發展脈動。

  「結果出乎意料的好。」鄧焯熒高興地説,「通勤十分便捷,工作環境寬敞明亮,澳門塔等美景盡收眼底。」從3月開始,作為跨境電商公司選品直銷服務部的一名實習員工,她見證了選品中心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來自粵澳企業的産品進駐,通過這個平台銷往海外市場。

  合作區蓬勃發展,日新月異。鄧焯熒為自己能夠參與這一進程感到無比自豪,已正式在此開啟職業生涯。「澳門有許多企業的産品都充滿特色,而且極具創意。但這些産品在澳門之外的知名度還不夠高。我希望能夠發掘並推廣這些具有澳門特色的産品,讓它們通過大灣區走向世界舞台。」鄧焯熒説。

  武術女孩 立志當跨境中醫師

  澳門青年何泳儀身上有很多標籤,功夫女孩、針灸師……最特別的要數——「回歸寶寶」。從小練武術,長大學中醫,何泳儀的興趣與職業都離不開粵港澳大灣區。少年時期,她幾乎每周往返廣州、澳門,參加武術訓練和比賽;大學時期,她考入廣州中醫藥大學,潛心鑽研岐黃技藝。未來,她更計劃成為一名跨境中醫師。

  因為生於「回歸之年」,每到12月20日,何泳儀都會有別樣心境。令她尤為自豪的是,有一年的澳門回歸紀念日,她和小夥伴們集體表演武術,地點就在澳門地標之一的金蓮花廣場。如今回想起來,何泳儀言語之間仍難掩驕傲。

  自小跨雙城訓練、學習,何泳儀感觸最深的是,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帶來的便捷。她舉了一個直觀的例子:過去每周坐大巴往返廣州、澳門參加武術訓練,僅單程就耗時大半天;後來高鐵通車、口岸新增,通勤只需兩個多小時。

  吸引何泳儀北上念大學,中醫的雄厚師資、優質教學資源以及豐富實踐更為關鍵。「中醫的根在內地,我肯定要回去學。」

  早在中學時期,她就萌生了學中醫的念頭。因為爺爺是一位頗有名氣的中醫,經常在家接診病人,耳濡目染之下,何泳儀感受到中醫的魅力。「有些人來的時候面容蒼白、走路都困難,經過幾個月治療,臉色紅潤了,露出了笑容。」

  2017年升學時,何泳儀毫不猶豫地填報了廣東高校的中醫專業。那一年,廣州中醫藥大學首次開放澳門生保送制度,何泳儀嘗到了「頭啖湯」。完成本科學業後,何泳儀繼續讀研,進入細分領域深造,主攻針灸推拿。2022年底,何泳儀考取了澳門執業中醫生資格證。最近,她還在準備內地的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未來計劃在廣州和澳門行醫。她初步做了一個計劃表:兩天在澳門,其餘時間在廣州,原因是「內地的平台、需求都會更大」。

  這樣的職業選擇也與她從小習練武術不無關係。何泳儀告訴記者,練習競技武術出身的她,受過傷痛折磨,留下了遺憾。如今,她走上了專業中醫之路,特別想運用專業技藝保護習武之人以及其他項目運動員。

  跨城闖業 疾馳於港珠澳大橋

  「我是回歸前出生,弟弟是回歸後出生,兩個人的出生證明完全不一樣。」魏卉彥説。生於1999年7月的她,出生證明印有「澳門政府」字樣,而弟弟的出生證明則寫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魏卉彥對於澳門回歸祖國懷抱的認知,最早始於一張出生證明。身為澳門特區「同齡人」的她,從小在升五星紅旗、集體唱國歌的校園氛圍中成長,澳門經歷風雨後回歸祖國的意義深記於心。北上廣東求學、工作,青春與灣區同奮進,魏卉彥的成長軌跡,亦是澳門回歸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個體縮影。

  談及2018年決定走出澳門、去廣州上大學的決定,魏卉彥表示,「我喜歡挑戰,在澳門生活太安穩了。」她了解到,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快,産業豐富,「未來就業機會多」。那一年9月,她考入暨南大學,攻讀商務英語專業。

  當時,之所以「瞄準」廣東,而不是國內其他省份,魏卉彥和家人有另一個期待:港珠澳大橋即將開通。過去,魏卉彥父母長期在中山工作,每星期先坐大巴到珠海,再由拱北口岸通關回澳門,時間長且麻煩。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往返於澳門、廣東無疑將更加方便。那時的魏卉彥還盼着,隨着大灣區互聯互通進程不斷推進,自駕輕鬆往返粵澳也將成為現實。

  參觀企業、走訪園區……讀書期間,魏卉彥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不少交流活動,一再「刷新」她對廣東的認識。「以前覺得廣東只是製造業工廠多,沒想到現在有那麼多高新科技公司,電商也發達。」隨着了解深入,魏卉彥留粵發展的想法愈發強烈。「而且廣東各地都出台了支持港澳青年創業、就業的措施,免除了後顧之憂。」2022年,她走出象牙塔,義無反顧地奔向中山,進入一家燈飾公司做銷售經理,致力於將産品賣到世界各地。

  沒過多久,魏卉彥自駕車往返粵澳的願望實現了。2023年1月1日零時起,成功預約的澳門私家車可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駛入廣東,她正是「澳車北上」大軍中的一員。同時,「一地兩檢」政策提高了通關效率。「開車從澳門出發,經港珠澳大橋到中山,足足省了一個小時。」在魏卉彥看來,一系列措施疊加,大灣區城市之間的聯繫愈發緊密,身邊越來越多港澳青年希望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學習、工作。她透露,弟弟目前正在國外讀研究生,未來也會到廣東工作。

  臨近年末,魏卉彥也給自己定下了新目標。25歲,她和澳門特區一樣敢於追夢,有着「更上一層樓」的無限憧憬。

  以「濠」為名 參與粵澳人文交流

  1999年10月出生於澳門北區筷子基一帶、父親為他取名時改「豪」為「濠」,鄺錦濠與澳門特區天生有着緊密的聯結。25年來,他與回歸後的濠江共同成長,見證搭上國家高速發展列車的澳門欣欣向榮。曾經在廣州讀大學的他,積極參與粵澳兩地文化交流,為建設大灣區貢獻青春力量。

  「可以説,我們是在國家保護下成長的『回歸寶寶』。」 鄺錦濠感慨,「回歸後,國家為澳門的發展傾注了大量資源,提供了政策支持。澳門也沒有辜負國家的期望,它不僅在經濟上取得了飛躍,更在文化和社會發展上展現出了新的活力。」

  生長於「小城」澳門,鄺錦濠從小就滿懷對廣闊世界的嚮往。他回憶道:「中學時,音樂課上我們學唱《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那時,我對中華民族的多樣性充滿好奇。澳門地小,我鮮少看到其他民族的人,這讓我更加渴望到內地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因此,鄺錦濠決心在中學畢業後報考內地大學。高三時,學校組織的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高校參觀活動,更讓他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2018年,鄺錦濠入讀南方醫科大學護理係。在校期間,他不僅專注於學業,還加入了校藝術團街舞隊,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結下了深厚友誼,其中不乏來自民族地區的夥伴。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鄺錦濠萌生了更多宣傳澳門文化的念頭。他加入廣東高校澳門學生聯合會,策劃並參與多場粵澳文化交流活動。「澳門是一座美麗多元的城市,中西文化薈萃,我希望更多人來見證澳門的繁榮發展,並與我們一同分享這份成長的喜悅。」

  畢業後,鄺錦濠進入澳門一家養老機構從事護理工作,用自己所學知識幫助老人提高生活質量。工作之餘,他還回中學宣講,解答學弟學妹們對於到大灣區內地城市讀大學的疑惑。「隨着大灣區融合加速,澳門學生有了越來越多到內地交流和學習的機會。衷心希望更多澳門青年參與到大灣區建設中,讓澳門與祖國同進步、共繁榮。」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