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二〇二五澳門國際幻彩大巡游現場。中新社記者 鄭嘉偉攝
「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澳門」活動年近日在澳門開幕。澳門的大街小巷化身舞台,來自中國、葡萄牙、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印度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80余個藝術團體會聚於此,打造一場薈萃多元文化的盛宴。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表示,將充分利用「東亞文化之都」的榮譽,積極發揮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融城市的獨特優勢,拓展亞洲文明對話,講好中國故事,將澳門建設成為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
豐富多彩的活動
據介紹,「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澳門」以「東西匯流 亞洲融和」為主題,聯動多個政府部門及綜合旅遊休閒企業,舉辦文化、體育及旅遊盛事等,分別以「揚帆起航」「乘風破浪」「流星追月」「滿載而歸」4個寓意航海歷程的單元,呈現覆蓋全年的一系列精彩活動。
「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是由中日韓三國共同發起的亞洲第一個國際性文化城市命名活動,也是中日韓人文領域的重要交流成果和東亞區域文化合作項目。活動旨在發揮三國歷史文化淵源深厚、文脈相通、文化傳統相近的優勢,通過文化、藝術、旅遊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強區域內文化的國際競爭力。
2024年5月,澳門特別行政區最終以優異成績順利通過終審;2024年9月12日,澳門當選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城市,為濠江增添一張亮麗的「金名片」。
按照計劃,「第2屆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第13屆澳門國際旅遊(産業)博覽會」「2025澳門國際光影節」及「第72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2025澳門國際馬拉松」等活動年項目將在濠江陸續展開。「通過一系列活動,澳門將進一步拓展城市文化內涵,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設施建設,進一步推動『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設,推動城市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表示。
融匯中西的魅力
活動年在「2025澳門國際幻彩大巡游」的熱鬧氣氛中揭開序幕。第一次現場觀看巡游活動的游客張小姐表示:「表演很精彩,每個方陣都獨具特色。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匯點,通過這樣的活動,把多元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不禁為濠江的魅力所折服。」
澳門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與貿易樞紐,在東亞文化交流上也一直擔當重要角色。在不少澳門人看來,榮獲「東亞文化之都」稱號,得益於澳門豐富的國際性元素、保存完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二者的完美融合。
這種獨特的文化結合為澳門舉辦大型文化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每年從年頭到年尾,濠江之畔都熱鬧非凡,文藝盛事一浪接着一浪。澳門定期舉辦「澳門國際音樂節」「澳門藝穗節」「藝文薈澳」「中葡文化藝術節」「中國—葡語國家文化周」和「中國—葡語國家文明互鑒論壇」等大型活動,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外國藝術家與澳門本地文化的交流,還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和傳播自身文化的平台。而澳門本地藝術家也能在交流中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從澳門的傳統節日慶典到國際性的文化盛事,無不彰顯着這座城市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傳承。澳門的多元文化吸引着全世界游客的目光。數據顯示,2023年特區政府及民間舉辦的各項藝文活動參與人次接近2000萬。
彰顯形象的平台
「通過交流合作,澳門可以學習和借鑒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進一步提升自身文化旅遊産業的競爭力。」澳門國際青年智庫副主席劉智龍認為,澳門當選「東亞文化之都」是文化得到國際認可的一個重要標誌,這也給澳門的文化旅遊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有助於吸引更多國際游客前來澳門。
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局長文綺華認為,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是繼擁有世界遺産「澳門歷史城區」和「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後,澳門增添的一張亮麗的新名片。她表示,特區政府將繼續聯動休閒企業及社團等,推進「旅遊+」跨界融合發展,同時通過文化、藝術及旅遊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強區域內的文旅競爭力。
澳門文獻信息學會理事長楊開荊建議,通過「東亞文化之都」這一平台,展示澳門在文獻遺産保護方面的努力和成就,這不僅能夠提升澳門的國際形象,也能加深外界對澳門文化內涵的了解。另一方面,澳門還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如哪吒誕、醉龍節、土地誕以及媽祖誕等,這些都是可以進行更好宣傳的節日活動,作為吸引游客的一個重要元素。
事實正是如此。時時展現東方美、處處彰顯「國際范」的澳門,對游客的吸引力也在持續上升。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澳門累計入境旅客超過3492萬人次,同比上升23.8%;2025年澳門全年旅客量預計將達到3800萬至390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