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28日,香港力嘉紙品公司老闆馬偉武在深圳的工廠正式開張營業,同一天,他的小兒子馬楚力出生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春潮涌動,諸多優惠政策不斷出台,發展動能持續釋放,市場機遇逐步顯現。與此同時,香港工業發展正盛,工人嚴重短缺,工業用地供不應求。像馬偉武一樣,很多港商把投資目光投向了一河之隔的深圳。
「我到深圳考察後,就決定轉戰內地,這是我們的機遇。」馬偉武在橫崗的觀音山腳下租了600平方米的廠房。儘管當時那裏一片荒蕪、交通不便,企業還面臨原材料和成品進出口手續繁雜等問題,但經濟特區的優勢很快顯現出來。
「不僅土地、人工成本優勢明顯,政府部門還經常主動上門詢問企業的訴求和建議,很多都及時滿足。」馬偉武介紹説,隨着內地經濟發展,紙品市場需求旺盛,公司訂單雪片般飛來,産值屢創新高。
1989年投資興建橫崗力嘉紙品大廈、1990年引進美國製造的瓦楞紙板生産線、1993年引進德國印刷設備開展印刷業務……力嘉逐漸成長為包裝印刷業的「巨輪」,産品覆蓋紙箱及彩盒包裝、彩印及數碼快印,客戶遍及歐美、日韓和東南亞。
像馬偉武一樣,港商在內地投資創業的傳奇比比皆是。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同時也帶來國家發展急需的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方式,解決了大批富餘勞動力的就業,使珠三角成為影響世界的加工製造基地。
商務部統計顯示,改革開放初期,港澳資一度佔內地吸收外資總額的80%以上。
改革開放初期,港商在珠三角的業務主要以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方式展開,被俗稱為「三來一補」。其中,家電、玩具、衣服鞋襪、印刷品等勞動密集型産品佔據了重要位置。
2008年後,受國際金融危機和産業梯度轉移影響,之前香港遭遇的土地、人工成本高以及招工難等「魔咒」在深圳重現。勞動密集型産業轉型升級,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緊迫課題。
改革開放的政策優勢再次發揮了作用。深圳市政府積極推動傳統産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引導企業從産業鏈低端的製造加工環節,向前端的研發設計及後端的産品營銷、供應鏈管理、品牌建設等「微笑曲線」兩端延伸。
「2008年,父親決定向文化創意産業轉型,我也在這一年正式進入公司。」馬楚力説,當時他22歲,作為第二代港商承擔起了企業轉型升級的重任。
2010年底,力嘉開工改建橫崗2萬平方米的舊廠房,籌建創意文化産業園;2011年5月,力嘉創意文化産業園一期正式運作,園區一樓設有印刷歷史博物館、書畫藝術品展館、多功能會議廳等,樓上是企業入駐區域。
「我們希望通過這一平台,帶動文化創意氛圍,從而推動産業發展。現在入駐園區企業已有50多家,形成了健全的文化創意産業體系。」馬楚力説。
馬家父子的經歷是眾多港商「接力轉型」的一個縮影。伴隨改革開放步伐,廣大港商的投資領域逐步由傳統勞動密集型産業為主,向電子信息、高端製造、文化創意等領域躍升。
在前海管理局、深圳青聯與香港青協三方發起成立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香港「90後」郭瑋強創立了前海隨身寶(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給錢包、行李箱、雨傘等個人隨身物品加入防偷、防丟、定位等智能化元素,開發軟硬體配套功能。
僅兩年時間,公司由只有3名港籍創業者發展為擁有10多人的深港融合團隊,成功申請了13項專利權,並達成A輪千萬元級意向融資。
「香港優秀高校多、研究基礎好,我們把香港的研究成果帶到深圳來,結合完善的産業鏈優勢,加速産品落地。」 郭瑋強説,希望能「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將企業自身發展與內地轉型升級的需要結合起來。
同樣來自香港的彭奕亨,今年3月來到「夢工場」。他欣喜地發現,在這裏創業不僅有個稅優惠,還可享受人才房等便利政策。僅半年多,公司研發生産的智能電動滑板已打入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市場。
統計顯示,自2014年12月成立以來,「夢工場」已累計孵化創業團隊340個,其中港澳團隊169個;超半數項目成功獲得融資,累計融資總額逾15億元。
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相繼開通,讓香港與內地的聯繫更加緊密,港商與內地産業同步轉型升級步伐進一步加快。
「沒有改革開放和內地廣闊的市場,港商發展不到今天的規模。我們希望把握國家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機遇,更好實現自身企業轉型升級。」 馬楚力説。(記者王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