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下)
任仲平
(一)1978—2018。
40年波瀾壯闊的變革,在大時代的轉折中書寫了雄渾的樂章,也在億萬人的生活裏積澱下深沉的記憶。
北京,三里屯「時光博物館」。人們冒着寒風排上三四個小時的長隊等待參觀,甚至專程從海南北上、從異國歸鄉,只為與過去的生活再次相遇,穿越記憶的隧道、擁抱曾經的夢想。
老照相館裏拍一張立等可取的照片,舊客廳裏尋找「新三件」的身影,看看小賣部裏那些帶着歲月印記的「時尚食品」,聽聽卡式錄音帶裏的胡同叫賣和懷舊金曲……宛如一架時光機,人們重溫滄桑巨變的40年,發現時代前行的軌跡。
「改革開放改寫了我的人生軌跡」「生在改革年代何其幸運」「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一家的幸福生活」「城市因它煥然一新,國家因它文明富強」……「時光博物館」的留言墻上,觀眾寫下一個時代的共鳴。
歷史長河中,40年也許只是「彈指一揮間」。然而,對於近14億中國人而言,這是一段我們共同見證和參與的歲月,大時代的宏大敘事背後,是無數個體命運的巨變,而無數中國人向着未來充滿激情的進發,也如涓滴入海匯聚成改革開放的時代巨浪。
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産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今天,我們審視改革開放40年,最具活力的,是人;今天,我們紀念改革開放40年,最該致敬的,也是人。
(二)時間是一種充滿魔力的尺度。人們常因時間而感懷,不僅因為時光是忠實的見證者,更因它是偉大的書寫者。
1983年,花好幾個月工資買了輛自行車;1989年,為買電冰箱幾乎用掉所有積蓄;1995年,全家存款是3萬元;2007年,搬進了94平方米的商品房;2018年,購買了一輛總價23萬元的小汽車……
山東青島的馬連發一家,1978年開始記賬。從當年36元的月工資,到如今6649元的月退休金,從柴米油鹽到自行車、小汽車,大小收支幾乎一筆不落,留下了40年時代記憶。
從一家人的賬本到千家萬戶的冷暖,40年時光變換,改革開放的指針劃過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時間的征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為億萬人民帶去改變。
數據變化的背後,是個體在大歷史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你一間,我一間,筒子樓裏冒黑煙」,到「小高層,電梯房,城鄉廣廈千萬間」;從糧票、布票承載一個家庭的苦辣酸甜,到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琳瑯滿目的展品、「雙十一」18.82億件快遞,向着「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夢想,人們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觸摸改革開放的果實。被稱為「聯想之父」的柳傳志感慨:40年前不管你怎麼努力做夢,也絕對夢想不到40年後的中國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咱們的生活會是這個樣子。
「什麼叫社會主義?它比資本主義好在哪?每個人平均六百幾十斤糧食,好多人飯都不夠吃,28年只搞了2300萬噸鋼,能叫社會主義優越性嗎?」「什麼叫優越性?不勞動、不讀書叫優越性嗎?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後退叫優越性嗎?」1978年,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以非凡的政治勇氣拉開改革開放的大幕,最直接的動力就是人民。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之後,上任伊始的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一口氣用了10個「更」字來描述人民的期盼。「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讓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獲得感」「往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新時代的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背後,「人民」是歷史性成就的邏輯起點,也是歷史性變革的價值起點。
「中國共産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貢獻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中國的發展始終將民生問題擺在第一位」「中國共産黨專注於為人民謀利益」……推動人的發展,激發人的力量,尊重人的價值,40年後,即便是最苛刻的研究者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共産黨人用改革開放書寫的壯麗時代樂章,最感天動地的,是十幾億「人」的命運交響。談起改革,一位多次參與黨的改革決議起草工作的學者伸出三個指頭:「我一輩子搞改革,説來説去三句話: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讓人民共享。」
(三)「時光有我,中國有我」。改革開放如同一聲驚雷,匯聚起改變中國的力量,催生億萬中國人民大踏步追上時代的激情,「我們憋着一肚子勁,要打翻身仗的勁,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一個「萬物生輝」的時代迎面而來。
改革開放,讓許多不可能變為可能。1978年冬,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堅定地按下紅手印,實施包産到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自此,從廣袤的鄉村到忙碌的城鎮,改革成為時代主題,開放成為時代潮流,條條框框被打破,新的規則、新的事物紛紛涌現。恢復高考,給多少渴望知識的年輕人帶來希望;允許雇工,點燃了多少「個體戶」的創業夢想;引進外資,讓多少打工下海的弄潮兒累積了財富……無數人的命運柳暗花明,無數人的夢想破土而出,中國人用勤勞與智慧完成了一場場激動人心的精彩敘事,打開了人們對未來的想象空間。
改革開放,讓好日子夢想成真。人們的工作從只能去「單位」到可以選「外企民企創業」,衣着從「黑藍灰」到「個性化」,飲食從「解決溫飽」到「吃出健康」,住房從「狹窄蝸居」到「現代社區」,出行方式從單一到「多元共享」,生活用品從「三大件」到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産品,指尖輕觸即可網購,更不必説乘坐高鐵出行、輕鬆出國旅遊。從1978年到2017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22.8倍,就業人員翻了一番,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從短缺到結構性過剩、從貧困到就要實現的全面小康,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億萬人民走向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40年。
改革開放,讓機會無限拓展。基本經濟制度建立,調動起各類所有制經濟的積極性,使一切促進生産力發展、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從民企創業到國企改革,從設立沿海經濟特區到全方位對外開放,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自貿區遍地開花,從經濟轉型開啟「創時代」到「一帶一路」帶來新機遇……摸着石頭過河,迎着朝霞追趕,整個中國都成為創新創業的熱土。在這樣的時代進程中,國家的前行成就着個人的夢想,個人的腳步開掘着機遇的疆界,最終激蕩起震撼人心的復興氣象。今天,練攤、萬元戶、下海等詞彙已進入歷史,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名詞不斷涌現,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
(四)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長遠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更讓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為之一振、為之一新。
當年,回城的下鄉知青在路邊擺攤出售「大碗茶」,內心十分忐忑,只能偷偷摸摸幹。一些農民把人民日報文章剪下來貼到扁擔上,作為「合法」的依據,挑着農副産品去趕集。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安徽個體戶年廣九炒賣的「傻子瓜子」受到市場追捧,生意快速擴張。1981年9月,年氏父子從雇用4個幫手開始,短短兩年內便發展成一個年營業額720萬元、用工140人的私營企業。「傻子」當上了老闆,爭議也從蕪湖一路到了北京。
時與勢不斷把人們推到一個個十字路口,要想大踏步趕上時代,不打破舊的桎梏怎麼「殺出一條血路來」?不解放思想怎麼「敢教日月換新天」?
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動上才能突圍。猶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場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衝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猶記《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南方談話如同改革開放的第二次宣言,為加快改革開放廓清了思想迷霧;猶記「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出京考察的第一站就是深圳,以宣示深化改革的壯志雄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創新,開啟了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壯麗征程。
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活力的來源。回望40年改革開放歷程,解放思想是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不斷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40年來,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相互激蕩,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可以説,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思想解放的過程,也是人的精神世界被喚醒被激活的過程。
「這裏有玫瑰花,就在這裏跳舞吧!」改革開放之初,幾位經濟學者在一篇關於中國改革的論文中,以馬克思引用過的這句名言作為結尾,以彰顯時代命題與改革召喚。40年過去,中國改革的玫瑰園已是百花爭艷。催動萬千花樹的,正是人民的精神偉力。
1984年,美國《時代周刊》雜誌封面上出現了一個站在長城上的中國年輕人,標題叫做「中國的新面孔」。通過這種符號化的封面,雜誌提醒讀者,一個有着嶄新面孔的中國,正出現在世界面前。這一年,一部《街上流行紅裙子》的電影風行全國,讓很多愛美的中國姑娘,用紅色連衣裙扮靚了大街小巷。也是這一年,聯想、海爾等日後享有盛名的公司,陸續誕生。
改革開放,讓這片土地上的人煥發出巨大的活力,他們的表情逐漸生動、活力開始涌現、力量競相迸發。他們勇做改革弄潮兒,在摸爬滾打中驅動着國企改革與經濟發展的滾滾車輪;他們甘當城市發展的「腳手架」,以辛勤的汗水搭建城市的天際線;他們獻身科技創新,用無數個日夜的科研攻關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他們守護鄉村,用勤勞的汗水澆灌了豐收的大地;他們深耕文化沃土,用音樂、繪畫、舞蹈、攝影,向世界講述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故事……無數個改革群體,匯聚成時代的洪流,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航船不斷前行,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深深足跡。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在《變革中國》一書中得出結論: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二戰以後人類歷史上最為成功的經濟改革運動。如果説這一切都緣於改革開放,那麼我們究竟做對了什麼?
任何成功都絕非偶然。改革開放何以成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根本就在於它推動了人的解放,喚起了人的覺醒。40年來,從風起小崗村到春雷動浦江,從潮起海之南到雄安千年計,正是由於激活了人民的精神偉力,中國共産黨帶領廣大人民,實現了改革開放的一次次跨越,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之城」,引領新一輪高水平開放,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中國人民永不止息的改革求索,成為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中的精神火炬。
改革是沒有先例可循的。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深深啟示着每一個奮鬥者: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40年不懈奮進,我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滾石上山、艱苦奮鬥,形成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這種精神,隨着時代發展沉澱昇華、歷久彌新,成為億萬中國人共同擁有的時代氣質。
(五)在時間面前,人類的想象力總是存在着邊界。一組數字的對比,讓改革開放「光陰的故事」更富吸引力——
1978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僅佔全球的1.8%;今天,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全球的15%左右。
1978年,中國人均GDP僅為385元人民幣;今天,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是名副其實的中等收入國家。
1978年,中國老百姓每賺100元錢,要拿出60元左右購買食品;今天,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到29.3%,人們將收入的大頭用來滿足美好生活的需要。
1978年,無論城市還是鄉村,貧窮是大多數中國人共同面對的敵人;今天,中等收入群體已達3億多人,巨大的消費潛力正轉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1978年,中國的民用汽車擁有量僅為135.84萬輛,「私家車」是難以想象的事情;今天,汽車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私人汽車擁有量已超過1.8億輛。
……
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在40年的時間裏奮起追趕、擁抱現代化,激發出令人難以預想的向上動力和發展活力,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才走完的道路,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可説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激動人心的篇章之一。
中國發展的密碼在哪?時至今日,這依然是很多國外觀察者苦苦求索的問題。有學者認為,誰能解釋中國經濟,誰就能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曾提出中國發展「衝擊—回應」模式的著名學者費正清,在去世前否定了自己的這一提法,他説,經過50年的閱歷和觀察,他發現中國的現代化很可能不是「衝擊—回應」的結果,而是自身內在基因變革和內在發展衝動的結果。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具有自身的內在性和動力源。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共産黨已經找到了國家發展的力量之源,那就是激發人的力量。因為人,才是生産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
1982年,鄭艷萍等幾百名年輕姑娘,進入深圳最早的港商獨資企業凱達玩具廠,成為中國第一代打工妹。「我要向你們鞠躬!」2007年,鄭艷萍和「凱達姐妹」們登門探望當年創辦蛇口工業區的袁庚,這位90歲的老人摘下帽子,向她們深深鞠了一躬。
無數鄭艷萍和「凱達姐妹」們這樣的普通勞動者,值得我們脫帽致敬!是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智慧的頭腦、堅韌的付出,闖出人生的新天地,也推動社會大踏步向前。被譽為民企「不倒翁」、商界「常青樹」的魯冠球,創業之初只有4000元、6個人,正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帶領着企業一步步從田野走向世界。如日之升,「個體戶」出現,「企業家」興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千帆競發……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原來的方寸之地,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嘗試換一種活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要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過去幾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籌帷幄,用中國夢點燃奮鬥的激情,為人的發展搭建廣闊平台。從簡政放權的便利到民生改善的托底,從創新創業的激勵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億萬人民人生出彩的舞台更加寬廣,奮鬥成功的渠道更加通暢。
「上海最高的樓裏,有我的名字」。在浦東新區的標誌性建築上海中心,632米高的摩天大樓高聳入雲。上海中心用一面長60米、琉璃材質的榮譽墻,鐫刻下8年建設周期中4000多名建設者的名字。新時代屬於奮鬥者,成千上萬的改革者、創業者、實幹者,正以孜孜不倦的探索、銳意革新的行動,推動中國現代化航船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六)「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馬克思認為,人們的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凝聚成發展的共識。1980年,浙江溫州的章華妹領到了改革開放後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形態被打破,一大批「個體戶」如雨後春筍般拔節生長。人們可以光明正大地依靠自己的勞動賺取報酬,不必再擔憂因財産而造成麻煩。致富光榮,迅速成為一條人們認可的理念。
對個人利益的保障,突出體現在明確産權並保護産權。重新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迅速認識到,産權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先後邁過「姓社姓資」的爭論、「姓公姓私」的迷茫,國有企業改革大踏步向前邁進,三資企業、外資企業紛紛設立,民營企業成為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公私分明、改革確權,充分運用法治保護個人權益、調處矛盾糾紛,極大調動了個人積極性,以每個人的奮鬥推動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奮鬥。
只有少數人富起來,當然也不是社會主義。以人民為中心,一直是執政黨一以貫之、念茲在茲的政策基點;走出貧困、實現共同富裕,一直是億萬中國人的現實追求。
我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動員起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應對突如其來的各種災難。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山河破碎、舉國悲慟。僅僅三年多時間,從八方救援到對口援建,災區生産生活迅速恢復,整潔美麗現代的新家園巍然挺立,一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令國外觀察家感嘆「沒有哪個國家有能力這樣做」。中國搶險救災和災後重建彰顯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天地可鑒!
我們決勝全面小康,矢志打贏脫貧攻堅戰,「一個也不能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人,年均減貧人口規模接近190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年均下降2.4個百分點。特別是過去6年多,脫貧攻堅的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統計顯示,2012年到2017年農村累計減貧6853萬人,減貧幅度接近70%,年均減貧1370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7年末的3.1%。改革開放的中國,書寫了「最成功的脫貧故事」,有外國媒體評價,「從歷史的角度來講,這是史無前例的成就」。
新故相推舒畫卷,丹青妙手向翠峰。今天,我們可以肯定地説,在改革開放擘畫的歷史長卷裏,最大受益者是億萬人民。承認個人利益,尊重個人利益,保護個人利益,發展個人利益。從歷史中來,向着未來去,中國共産黨人重新思考「利益」命題,找到了一把啟動「騰飛引擎」的鑰匙。
(七)有人説,離開了人,一切發展都將失去意義。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改革開放全面打開了人的自由發展空間,賦予了個體追求自身幸福的多元維度,從而拓展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空間,實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偉大變革。
猶記1984年,55位廠長《請給我們「松綁」》的呼籲書登上《福建日報》,成就經濟體制改革的一段佳話。30年後,習近平總書記給福建企業家回信提到此事,強調「各級政府正在加快轉變職能、大力簡政放權,目的之一就是讓市場更好發力,讓企業創新創造源泉更加充分涌流,這是又一次重要的『松綁』放權,也是企業家更好發揮智慧力量的歷史新機遇」。
40年改革開放,為人的自由流動架設起一座座「立交橋」。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累計已有2.28億人報名參加高考。無數人通過這場改變命運的考試,走入大學的知識殿堂,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今年,285萬人報考研究生入學考試,比上年多出47萬人。調查顯示,10年前,中國每送出3人留學,只能迎回1人;現在,八成留學人員選擇回國。人才向上、人才回流,正因改革開放時代是重視人才的時代,改革開放的中國是富有活力的熱土。在這裏,無論是辭職下海還是打工創業,人的價值越來越被尊重,人的潛能日益得到釋放,人的未來蘊藏着無限可能。
40年改革開放,為「體制內」工作者重新定義了價值。今天坐在寫字樓裏的央企員工很難想象,改革開放之初,國有企業「打醬油的錢不能打醋」。在重慶,某鋼鐵企業使用的一套設備還是洋務運動時期的,能耗極大;只要改進一下動力系統,兩年的能耗節約就能收回相關投資。1986年,瀋陽防爆器械廠宣告破産,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家正式宣告破産的國有企業。此後,從注重利潤、改善經營,到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再到股份制改造、混合所有制改革,國企職工的創造力和實幹潛力被激活,不斷為中國經濟巨廈添磚加瓦。
40年改革開放,為「企業家精神」打造了開闊的生長平台。我們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肯定民營經濟在創造中國經濟奇蹟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強調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並走向更加廣闊舞台。劉永好與新希望,任正非與華為,馬雲與阿里巴巴,馬化騰與騰訊,李書福與吉利……以改革開放為宏闊背景,不勝枚舉的成功故事震撼心靈,激勵着年輕人朝着夢想勇敢進發。近年來,全國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超過4萬家;去年亞洲新增的18家獨角獸公司,中國就佔據了15家。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有位外國記者用一個詞來概括他眼裏中國40年的變遷,那就是「選擇」。改革開放,給無數人帶來選擇的機會,可以見識更廣闊的天地、成就更豐富的人生、擁抱更美好的未來。「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億萬中國人在更大的舞台上,實現自己的夢想。
2018年10月,在深圳參觀「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對每一個中國人而言,從今天到未來,我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新時代的改革開放,必將進一步打開每一個人的生活空間、成長空間、發展空間、精神空間、夢想空間。
(八)「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1981年,受到改革春風感染的詞作家陳曉光,一揮而就寫下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改革開放帶給人們的感受。
歲月不老,初心不變。今天,我們推開新時代的大門,回望40年波瀾壯闊的歷程,正是要為每個人開啟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歷史新起點上,這是一個政黨充滿自信的宣示和承諾,也是一個民族面向未來的信心和決心。
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讓我們共同攜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用近14億人的激情、夢想和奮鬥點亮中華民族的歷史星空,為中國鍛造新的輝煌,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改革開放天地寬,改革四十正青春。(任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