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商貿科技合作——開啟港青逐夢灣區“直通車”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發布時間: 2019-06-10

  深港商貿科技合作基地效果圖。

  從梧桐山到深圳灣,一條窄窄深圳河由東向西匯入伶仃洋,隔開深港兩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藍圖鋪開後,這條曾經難以跨過的界河如今成為深港合作的紐帶。

  西接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南望香港米埔自然護理區,稀疏的樓宇散佈於深圳福田保稅區開闊的空間內。多年來,與喧鬧繁華的市中心相比,深圳河的兩岸顯得過於寧靜。但在全港各區工商聯會長盧錦欽看來,用不了太久,這裏將成為大灣區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

  深港優勢互補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出台,提出支持落馬洲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和毗鄰的深方科創園區建設,共同打造科技創新合作區,建立有利於科技産業創新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實現創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動。

  繼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之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成為深港兩地又一重大合作平台。《規劃綱要》出台後,多個深港合作項目緊鑼密鼓推進,其中就包括由全港各區工商聯發起成立並運營的深港商貿科技合作基地。

  盧錦欽介紹,基地在2017年底就已在福田保稅區掛牌成立。過去一年多,隨着大灣區概念升溫,尋求與基地合作的單位絡繹不絕。盧錦欽頻繁奔波於各地會議,受邀參加的活動只多不少,自嘲“整個人瘦了一圈”。“當初只是想嘗試一下,後來發現各方認可度很高、需求很大,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忙一點、累一點也開心。”

  據了解,深港商貿科技合作基地規劃了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能穿戴、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文旅領域等六大業務板塊。同時,在投融資服務、産品發布與展示、辦公服務和諮詢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務,幫助入駐企業降低運營成本。“新辦公樓還沒投入使用,五層辦公空間基本都租出去了,市場對我們還是非常認可的。”盧錦欽説。

  匯聚創新要素

  一個汽車修理新手,只要戴上一副眼鏡就可以根據提示,迅速完成簡單的發動機故障維修,這一幕在Mad Gaze AR智能眼鏡面世後已不再科幻。作為基地智能穿戴業務的代表,深圳創龍智新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成為國內小有名氣的科技“獨角獸”。這家成立於2013年的公司在香港潛心進行了四五年的技術研發,帶着Mad Gaze 系列AR智能眼鏡一進入內地市場,便引來不少關注。

  “內地市場對新科技産品接受程度很高,應用場景多,我們目前絕大部分客戶都在內地。” 深圳創龍智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偉培認為,市場對新興科技産品至關重要,內地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AR智能眼鏡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成熟。“目前,已經有不少用戶在試用我們的設備。我們預計今年能賣出1.5萬台,明年達到6萬台。”王偉培説。

  王偉培所在公司的軟體研發業務仍在香港,全部的硬體研發和製造業務都轉移到了深圳。“在深圳,你想要的零部件一天之內都可以找到。”王偉培表示,除了硬體製造,深圳對科技類初創企業的投資氛圍也非常吸引他,目前公司已經接近完成A輪融資,一些投資機構已經在洽談B輪融資。

  “對青年創業團隊來説,欠缺的不只是技術、資本,還有商業經驗。” 清大智庫理事長林崐崚説,全港各區工商聯中有不少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不僅了解初創企業的需求,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也能運用自身經驗和渠道幫助他們對外推廣合作。作為基地聯合發起單位之一,林崐崚表示,清大智庫很看重平台運營方的香港背景以及豐富的創業經驗和商貿網絡,“這是深港商貿科技合作基地吸引香港初創企業的獨特優勢”。

  吸納香港乃至全球的科技創新資源,幫助入駐團隊與內地産業和市場做對接,正是清大智庫所長。林崐崚介紹,目前,清大智庫已與全港各區工商聯合作成立了文化科技創新、智能駕駛、靜態交通、柔性顯示技術、智能芯片與物聯網技術、智慧健康與大數據、金融科技創新、智慧管道等8個研究院。“一方面是為入駐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推動原始創新與應用創新相結合,把基地打造成創新要素集聚的創新高地。”

  服務香港青年

  專業運營,靈活管理,這也是盧錦欽對基地在企業孵化上的定位。“對初創企業的考核評價要盡量靈活、簡約。”盧錦欽表示,基地為入駐企業提供幾乎一條龍的配套服務:設計裝修、IT運維、廣告/平面設計、辦公採買、商務秘書、工商財稅、知識産權、法律事務……“初創企業規模普遍很小,沒有精力應付繁瑣的事務性工作,搞得太麻煩,有的就被嚇跑了。”盧錦欽説。

  伴隨從香港到內地的産業轉移,盧錦欽認為他這一輩的香港人很多已經融入到了灣區發展中,“但年輕一代還需要拉一把”。“以前粵港之間是以産業轉移的模式合作,香港的産業和經驗轉移過去就好,現在香港要在大灣區發展大健康等新業態,沒有經驗可循。”盧錦欽表示,幫助香港青年更輕鬆進入到灣區,是創建基地主要的目的之一,“先讓他們在基地站住腳,再到惠州、中山等地方去”。

  入駐深港商貿科技合作基地,對王偉培這些每天需要通勤往返的香港青年來説,最現實的就是交通問題。“從這裏10分鐘到口岸,然後坐38分鐘的火車,再花五六分鐘接駁回家。”王偉培説,一個小時左右的通勤時間比部分住深圳的同事都要短,很快園區直達香港的巴士開通,通勤會更方便。

  “方便”,是王偉培談到基地時經常提到的一個詞。用他的話説,在這裏只要專心做研發就好了。“再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整個基地會搬到全新的辦公空間,相關配套和服務會更方便。”盧錦欽説,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提供再創輝煌的黃金機會,要把這個基地建成香港企業家以及青年創業者抓住大灣區機遇、堅定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實在在的支點。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154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