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走廊提升大灣區創新能級

來源: 深圳特區報          發布時間: 2019-07-12

  日前,廣東發布《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推出100條重點舉措以落實《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記者7月11日採訪獲悉,遵循這張“施工圖”和“任務書”,廣東將重點抓好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台,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深圳將在科技創新、重大平台建設等方面發揮好核心引擎作用,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呂堅是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每周深港兩地來回穿梭,是他的工作常態。在深圳虛擬大學園的香港城大深圳研究院,像呂堅教授這樣過着“雙城”生活的科研人員,如今已有數十名。深港兩地的資源與産業優勢互補性強,讓呂堅團隊如虎添翼,他們不斷在材料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全球首創超鈉鎂合金材料、全球首次陶瓷4D打印……一系列成果呱呱墜地。

  香港、澳門以高校、科研、金融、航運等優勢聞名;深圳以擁有完善的産業鏈和開放的環境著稱;廣州的外貿和電子信息産業優勢明顯;東莞、佛山等地則是製造業實力雄厚的重鎮。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的創新要素流動已成加速趨勢,整體創新及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已然具備了建設科技創新走廊的堅實基礎和顯著優勢。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台……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加快中新廣州知識城、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中子科學城等重點創新平台建設。”記者從科技部門採訪了解到,目前深圳正高標準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與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一體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面發力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短板。《實施意見》提出攜手香港、澳門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爭取國家支持集中布局建設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集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實驗室、研發機構、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學以及頂尖科學家和高層次人才,重點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今年5月,“DNA修復之父”諾貝爾獎得主托馬斯林達爾實驗室在深圳啟動。據實驗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實驗室將與世界頂尖科研機構進行交流並開展DNA修復相關課題,培養諾獎科學家實驗室後備人才。隨着更多的世界頂尖科研團隊和機構落地光明區,光明科學城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目標越來越近。

  事實上,廣東和深圳早就意識到,攜手港澳加強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是整個大灣區創新發展的有力支撐。2017年底,廣東印發了《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連接廣州、東莞、深圳,打造“一廊聯動十核驅動”的創新高地。隨後不久,廣深科創走廊範圍延伸到了港澳。2018年8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提出,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專家在分析了國際創新發展歷程與經驗後指出,美國硅谷、波士頓地區等全球知名的科技創新區域,其各類創新資源呈現出“廊帶”分布的特徵。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地的以高速公路、軌道等交通要道為依託的軸線區域集聚各類創新要素,加快建設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可謂是順應了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的重要保障和着力點。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19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