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之橋加速大灣區人文互通

來源: 南方日報          發布時間: 2019-07-17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開幕以來,三地藝術家競相獻藝。圖為在廣州友誼劇院舉行的舞蹈精品展演。 南方日報記者 董天健 實習生 王俊濤 攝

  珠江、香江、濠江在這裏相匯,一座人文之橋跨越時空,共潮而生譜寫藝術華章。由廣東省人民政府與文化和旅遊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自6月24日開幕以來,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十一座城市聯動,各項文藝活動如繁花般盛開,一場永不落幕的文藝盛宴正精彩上演。

  三地文化同源,以中華文明為根,以廣府文化為脈。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期間,粵港澳大灣區藝術精品巡演、粵港澳大灣區戲劇展演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舞蹈季、粵港澳大灣區美術作品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粵港澳大灣區小學生詩歌季、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音樂季、粵港澳大灣區工藝美術博覽會、粵港澳大灣區電影展映周、港澳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季、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演藝人才交流季等11個專項活動板塊精彩紛呈,11座城市精品文藝演出、文化交流活動應接不暇。近1個月來,逾百場舞台精品、視覺藝術、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薈萃,為大灣區市民獻上一場家門口的文化盛宴,勾勒出人文灣區五彩斑斕的藝術畫卷。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持續開展,粵港澳三地文化領域交流合作不斷向縱深推進。三地聯手打造共同的精神人文家園,為大灣區整體建設和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文支撐。

  三地文藝家齊相聚 攜手創作文藝精品

  為了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三地文藝家攜手創作,一首首歌曲、一支支舞蹈、一台台晚會,凝結共同的心血結晶。

  青年指揮家廖國敏在文化藝術節開幕式上與廣州交響樂團合作演繹開幕交響樂《美麗的大灣區》,讓人印象深刻。處處要求完美的他,特別關注音樂與所搭配的視頻畫面協調同步。他身上有着深深的“大灣區烙印”:澳門出生,在香港接受音樂教育,常與內地樂團合作。

  開幕式演出中,三地藝術家心手相連。香港著名歌手成龍和容祖兒傾情演繹主題曲《我們相親相愛》,譚咏麟的一曲《朋友》牽動人心,壓軸曲目《我和我的祖國》,由廣州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澳門樂團隔空合作,在精彩恢宏的音樂帶動下,全場齊齊揮舞國旗。

  6月28日晚的廣州大劇院實驗劇場座無虛席,香港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帶來莎士比亞經典作品《麥克白的悲劇》,融入粵語和中國戲曲元素的改編,讓戲迷們大呼過癮。對於演出的熱烈反響,香港著名劇場導演鄧樹榮頗有感觸:“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有經濟交流,還提供了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平台。”

  同天晚上,在廣州友誼劇院,三地的舞蹈藝術家們則為市民奉獻了一場高水平的舞蹈精品展演。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帶來現代舞《小龍三次方》,伴隨經典的音樂,陳俊瑋等舞者演繹了其中的精華片段。“我們與廣東的舞蹈藝術交流從來沒停過。”該舞團副藝術總監黃狄文告訴南方日報記者,自1998年開始,舞團即在內地開展“中國舞蹈發展計劃”,並與廣東現代舞團合辦多個極具影響力的現代舞節。來自澳門舞蹈協會的古雯欣,則帶來風格迥異的獨舞《我幻想她高》,將觀眾帶入女孩的幻想空間。澳門舞蹈協會會長鄧錦嫦希望借助藝術節的平台,開拓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團體的交流與合作。

  粵劇是灣區人共同的“鄉音”。藝術節期間,香港有粵劇、南音、廣東音樂等頗具嶺南特色的節目競相上演,為香港市民端上一道“嶺南文化大餐”。6月21日、22日晚,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2019年中國戲曲節重點劇目新編粵劇《媚香留情》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連演兩場。編劇、主演新劍郎向記者吐露心願,期待與三地新老粵劇人共同打造優秀粵劇作品,並在非粵語地區演出、推廣。

  在澳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活動板塊之一“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奉上了一場多元文化藝術盛宴。來自中國內地以及8個葡語國家的文藝精英,帶來書展、音樂會、電影展、傳統歌舞表演等6大精彩活動。“澳門中西多元文化長期交融共存,既有助拓展灣區向外延伸的空間,也豐富灣區內人文交流內涵。”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穆欣欣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説。

  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舞台上,還有國際經典劇目《唐璜》《偽君子》等逐一上演。“藝術節不僅有灣區特色節目、港澳優秀劇目,體現大灣區生機勃勃的創作狀況,更重要是形成對國際優秀劇目的吸納能力,展現大灣區開放包容的文化氣質。”廣東省演出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煒説。

  促進灣區青年人文交流研學之旅增強文化認同

  灣區未來在青年,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注重吸引青年文藝人才的參與和關注,使他們成為助力人文灣區建設的一股熱流。

  7月8日—13日,一場特殊的培訓班在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如火如荼開展。國內著名舞蹈編導、教育家等專家,對來自粵港澳三地的45名青年舞蹈編導們,進行了一場場生動實用的培訓課。在首日的培訓課程中,中國舞蹈荷花獎獲得者汪洌為學員們上了第一課《嶺南舞蹈創作思考》,展示了別具嶺南特色的英歌舞。

  來自香港的青年舞蹈編導何卓思告訴記者,雖然訓練不輕鬆,但是收穫頗多,“ 啟發我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待舞蹈作品,認識不同的舞蹈文化”。來自澳門的劉曉晴則表示,澳門的編舞資源相對內地來説可能不太足夠,希望學習更多編舞技巧,為澳門創作更多能打動觀眾的舞蹈。

  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之間切磋打磨,粵港澳三地大學生在廣東粵劇院聯袂出演了一場精彩的粵劇匯演。6月30日至7月1日,“2019粵港澳大學生粵劇傳承系列活動”在星海音樂學院與廣東粵劇院舉行。“粵劇進校園”活動在三地皆有開展。香港教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梁寶華認為,大灣區的建設和發展給粵劇的傳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他提到,在粵劇傳承上,香港更注重傳統的粵劇;內地更傾向融合現代化的風格,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友好探討,將共同發揚粵劇文化。

  7月1日和3日,中英青年舞者在廣東現代舞團小劇場聯手演繹現代舞《初夏》,該作品由廣東現代舞團青年舞者和英國著名現代舞團“侯非胥舞團”舞者張建明的編舞作品合台而成,展現青年舞蹈魅力。“希望借藝術節的平台,鼓勵青年舞者積極創作,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現代舞藝術。”廣東現代舞團團長劉琦説。

  從今年起,廣東小學生詩歌節升級為粵港澳大灣區小學生詩歌季,並被納為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專項活動之一。7月13日至14日,粵港澳三地將近20所學校、共300個家庭參與“人文灣區親子少年行”活動,三地學生及家長共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開啟嶺南“詩意”之旅。“詩歌作為中華文明的璀璨結晶,是粵港澳三地人民共同的精神園地。青少年又是國家的希望與未來。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香港廣州社團總會常務副主席李鳳琼認為,用詩歌將大灣區內的青少年連接在一起,通過開展研學之旅,引領他們追溯共同的文化源頭,加深彼此之間的認同與了解。

  人文灣區翻開嶄新篇章三地文化共融縱深發展

  伴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展開,灣區文化生態煥發生機,人文灣區正在翻開新的篇章。

  廣東粵劇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曾小敏透露,藝術節助力三地粵劇界的縱深合作,三地粵劇界將合排經典粵劇《胡不歸》,預計將於今年11月和12月在大灣區巡演。

  “大灣區的人口與財富可以與國際上很多地區媲美。”廣州交響樂團團長陳擎表示,從近幾年各大樂壇天團扎堆來粵港澳演出,可見這是一個龐大的文化消費市場。大灣區內有密集林立的一流音樂院校、交響樂團、大劇院,蔚為壯觀,具備整合聯動發展的天然優勢。

  6月26日,“粵港澳大灣區美術作品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開幕,展出三地近200位美術名家的240余幅繪畫作品,充分展現大灣區近年來美術發展的沉澱與創新。對這一共同的美術展覽平台,三地美術家樂見其成。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期待,聯合策展可成為未來三地美術界交流互動的新形態。

  7月6日,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啟動當天,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正式簽約成立。粵港澳三地文學名家一致認為,成立文學聯盟的構想十分及時。“以文學聯盟的成立為標誌,粵港澳文學界的合作和發展將掀開新的篇章。”廣東省作協主席蔣述卓表示。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認為,三地文學界應把握歷史機遇,從大灣區建設中發現創作主題、捕捉靈感,以全球化視野來構想大灣區文學與文化的未來。作為香港文學代表,潘耀明呼籲建立大灣區文學館,展示大灣區文學創作、評論、研究等方面的成果。澳門筆會理事長湯梅笑則表示,樂於看到聯盟協議提出“鼓勵不同流派、不同風格、不同觀念之間的切磋借鑒,激勵個性化創作和原創性探索”的倡議,三地文學家一道致力於構建大灣區文學圈。

  粵港澳聯手推動新時代影視産業發展,具有先天的優勢。6月28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廣東電影香港展映周”首映式在香港舉行,《照相師》等六部電影將在香港5家電影院陸續亮相,這是廣東電影第六次集中在香港舉辦展映活動。

  “廣東為三地的影視産業合作提供充足的經濟和物質基礎;香港成熟的影視生産機制,能給産業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成功經驗;澳門有其自由、開放的經濟環境優勢,在中國影視‘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進程中能夠發揮平台作用。”廣東省文藝研究所副研究員、文學博士易文翔認為,三地齊心協力,攜手建構完整的産業鏈,培育合適人才成長的土壤,灣區影視創作未來可期。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