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中銀香港老樓,85歲的林廣兆依然記得當年中環一片靜默白色中,這座建築熱烈慶祝國慶的景象:「紅色橫幅從樓上垂到樓下,鋪滿整個大廈,幾乎年年如此。」
70年來,香港同胞對新中國的認知和想象,正是在這種年年歲歲的熏陶中反覆建構,最終在時空延展中打下內心的深刻烙印。
「香港是中國的地方。」林廣兆説,「我對此感到驕傲。」
國家元素嵌入平常生活
從海味涼果、抽紗刺繡,到玉石雕刻和中式傢具,1959年成立的香港裕華國産百貨有限公司把各種優質「國貨」引進香港市場。當年德輔道一間200平方米的店舖,如今已發展成為遍佈香港的12家分店。
「60年前,我的父親受邀到北京參加國慶10周年觀禮,正是在那時創辦了裕華國貨。」公司董事長余國春説,裕華的寓意為:富裕中華。
在香港,國家不只是山河與歷史,也是生活中觸手可及的點滴和細處。與「國貨」一起,水、電、物資、交通……共同構成了香港同胞最直觀的國家認知。
1965年3月1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對香港供水,截至今年6月已累計對香港供水255億立方米,年輸水量佔香港年食用水量的70%—80%,成為「香港人的生命線」。
香港市民生活所需的蔬菜及肉禽等基本生活物資絕大部分也來自內地。1962年起,內地發出的「三趟快車」風雨無阻,保障了供港鮮活産品源源不斷。
開通剛滿周歲的廣深港高鐵已有超過1500萬人次乘坐。「一年來,香港市民對高鐵出行變得習慣和喜歡。」廣深港高鐵車務營運總管李婉玲説,高鐵成為香港和內地越來越受歡迎的新連接方式。
最觸手可及的國家象徵莫過於香港同胞手中越來越便利的證件。
去年9月1日,《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正式實施。作為「一國兩制」下突破性的便民利民舉措,居住證可讓香港人自願加入內地身份證系統,並享受大部分內地居民待遇。
「它為香港人打開了一個很大的空間,將自身夢想融入國家發展,增強了人們的歸屬感。」香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裁馮可強説。
無論苦難榮耀都息息相關
「我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報效國家;最高興的是香港回歸時,身為中國人的自豪……」剛剛故去的曾憲梓先生一生念茲在茲的就是「報效國家」四個字。
設立獎助學金、修建教學樓,當國家遭遇自然災害時慷慨解囊,是包括曾憲梓在內的無數香港同胞主動擔起的責任。年少時就懷有愛國夢的香港「001號」合夥人伍淑清説:「香港不只為本地市民服務,更應為國家服務。」
70年來,不管苦難還是榮耀,家國之情永存於香港同胞的心底。
回憶起2008年汶川地震,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教授李曾慧平至今記憶猶新:「我感覺香港幾乎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捐了款。」
震後,李曾慧平與香港幾名擁有臨床經驗的康復專家作為志願者很快抵達災區。他們帶去儀器設備,對當地醫護人員展開短期培訓,並為傷者提供多方面的康復訓練。
此後幾年,李曾慧平與同事幾乎每月都去四川,用的是課餘時間,做的是義務工作。「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我作為老師,能夠把香港的經驗帶到內地,促進內地康復事業發展,是我的願望。」李曾慧平説。
共擔苦難之外,也有同享光榮。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在香港成功舉行,讓香港作為一座奧運城市走進全球聚光燈下。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之前,中國基本被隔離在世界體壇之外。」1974年開始就和父親霍英東為中國體育東奔西走的霍震霆,參與並見證了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全過程。「在莫斯科見證了北京成功,當時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
體育精神凝聚家國情懷。裏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國對陣塞爾維亞。當天的香港,無論街頭巷尾還是茶樓酒家,市民的目光無不聚焦在女排姑娘們身上。有的商場裏,圍着大屏幕看直播的香港市民甚至站了三層樓。
「作為中國人,一定要支持中國女排。」他們説。
情感與命運的永遠共同體
2019年9月18日,烈日當空。在西貢烏蛟騰抗日烈士紀念碑前,84歲的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遊擊戰士聯誼會會長林珍心情難以平靜。
「英國軍隊抵抗18天就投降了,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東江縱隊和香港人民一起戰鬥,在3年8個月之後迎來了抗戰勝利。」她説,香港青年們要了解這段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安定。
1949年以來,香港與國家的命運始終緊密相連。回歸祖國後,「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成功落實,不僅相繼戰勝金融風暴和非典疫情,香港更成為內地最大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和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最佳跳板。
無數事實充分證明,「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絕不是一句空談,其背後所承載的理念,是情感與命運結成的永遠共同體。對香港人而言,國家是引領、是後盾,更是需要全身心認同和融入的大家庭。
認同,需要從最基本的學習做起。今年教師節表彰大會上,香港16所學校憑藉國民教育實踐及探索,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這是香港學校首次參評這一國家級教育獎項並首次獲獎,將軍澳香島中學正是獲獎學校之一。
「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國情相結合,將國情教育與個人品德教育相結合。」 該校校長鄧飛強調,香港教育界應致力於為國民教育「正名」,讓這方面工作旗幟鮮明地展開。
走進,則是對國家更真切的認知。剛剛過去的兩天裏,約4000名粵港澳青年走入大灣區三個內地城市,切實感受國家發展的成果。
「香港99%的青年都不暴力,但正是一小撮人影響了民生。」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吳學明説,他理想中的香港青年應充滿正能量,堅持理性、包容與和平的原則。「我們要給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機遇,展示香港青年應有的格局。」
香港青年正用行動展示新一代的格局。70面國旗,賀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灣仔金紫荊廣場,「我與國旗•金紫荊同框」快閃活動吸引了眾多目光。
「作為中國人,熱愛祖國是我們的職責。」活動發起人孫秀祖説,愛國不是空喊口號,而是付諸行動,希望香港青年多到內地走走看看,多了解國家的發展成就,通過自身努力為國家作貢獻。
也許,一首幼兒園課本中名為《我們都是中國人》的歌曲更代表了700多萬香港同胞的共同心聲:「五星紅旗,高高挂起,我們都是中國人……你在內地,我在香港,我們都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