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化強國闊步前進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發布時間: 2019-09-27

  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的趙麗宏常常到世界各地參加書展,中國圖書已成為國際書展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現在不同了,莫言、劉慈欣等一批中國作家走到國際舞台,中國當代文學已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這些年來,我們的文化自信更加堅定,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趙麗宏説。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文化發展始終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中國正不斷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闊步前進。

  文化事業繁榮興盛

  説起兩年前的一場展覽,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至今仍激動不已:“北京的11月已是寒冬,中國美術館的觀眾從門口排到了兩公里之外,你能想象那場景嗎!”

  吳為山説的是2017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美在新時代——慶祝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展期內首個雙休日,美術館參觀量突破2萬人次,遠超美術館日參觀6000人次的上限。

  美術館的火爆是文化事業繁榮興盛的一個縮影。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支持不斷加強,1953-1957年五年文化事業費總投入為4.97億元,1978年當年增加到4.44億元,到2018年達928.33億元。1979-2018年,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14.3%。不斷增長的數字背後,是70年來中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長足進步。2018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76個,為1949年的57.7倍;文化館站44464個,為1949年的49.6倍;博物館4918個,為1949年的234.2倍。

  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長王蒙認為,群眾文化生活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前所未有。

  文化産業快速發展

  文化事業的發展還為文化産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金元浦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文化産業隨着經濟社會發展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1978—1999年是中國文化産業發展的預熱期,2000—2005年為初創期,2006—2011年是體制改革攻堅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産業進入高速發展期。

  中國文化産業通過改革不斷釋放出新的活力。准入逐步放寬的文化市場上,市場主體、經營方式日趨多元,文化産業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中國文化産業實現增加值38737億元,比2004年增長10.3倍,2005-2018年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9%。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2004-2012年間,文化産業對GDP增量的年平均貢獻率為3.9%,2013-2018年進一步提高到5.5%。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傳統文化企業轉型升級,基於“互聯網+”的新型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産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文化産業穩步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邁進。

  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饒曙光説,以電影業為例,以前國産電影可以説是“無片可放,無人想看,無人要幹”,自2002年起,中國電影全面啟動産業化改革,2018年度票房突破600億元,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中華文化加速“走出去”

  中國電影不僅是“墻內開花”,在國外也“香飄四溢”。近年來,《戰狼》《紅海行動》等一批優秀中國電影在海外受到熱捧,加入到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矩陣中。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崔巍對此感受頗深。她擔任院長的杭州歌劇舞劇院打造的文化遺産舞劇《遇見大運河》,目前正在世界巡演。記者聯繫崔巍時,她正率團隊在阿根廷演出,她説:“這些年我們世界巡演的機會很多,觀眾説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他們非常迫切想到中國去,想看看中國這個神奇的國度。”

  回看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對外文化交流覆蓋面小,主要是與社會主義國家及亞非拉友好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改革開放後,中國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和深化,成為國家整體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和文化投資並舉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漸形成。

  據統計,2018年,我國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為1023.8億美元,為2005年的5.5倍;我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額為16.9億美元,分別為2008年和2012年的84.5倍和8.5倍,佔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的比重為1.3%,比2012年提高1.1個百分點。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王蒙表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擁抱全球化,是堅定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導者,也是各種文明多元共存、互學互鑒的倡導者,這些都來自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29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