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西部新格局(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來源: 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 2019-10-31

  來到西部,更知中國之博大;行走西部,更見時代之脈動。

  中歐班列開行,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打通,古絲路響起新駝鈴,我國西部地區正從昔日的開放末梢變身開放前沿。

  造林綠化堅持不懈,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里,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實現綠進沙退,從黃變綠的生態奇蹟在西部不斷上演。

  今年5月,革命聖地延安整體告別絕對貧困;曾經「苦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去年貧困發生率已降至4%,告別貧困進入倒計時……

  西部,不再是那舊模樣。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2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部地區發生了巨大變化,成為我國經濟版圖中令人矚目的版塊。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會議指出,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要更加注重抓好大保護、更加注重抓好大開放、更加注重推動高質量發展。

  落子破局,今日西部如何走好這盤新棋?

  大保護•底色

  生態保護成為西部開發的底色,更是不容觸碰的紅線,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得到鞏固

  路好,驅車登高。碧空下,川峁交錯、溝壑縱橫的陜北黃土高坡,目力所及皆是綠。

  點開衛星地圖,一條從黑龍江黑河到雲南騰衝的「胡煥庸線」,曾將中國劃成兩個「色塊」:線的東南,綠意盎然;線的西北,黃是主色,生態脆弱。

  「一擔水走四里路,捎句話兒隔山吼,不下雨來不打糧,雨水大了就發洪。」延安寶塔區馮莊鄉的史海海,20年前還在山坡上「刨食」。「越墾越荒、越荒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令上世紀末的延安水土流失面積高達77.8%。

  1999年,延安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截至2018年,累計完成1077萬畝,全市植被覆蓋度提高35.3%,每年入黃河的泥沙由2.58億噸降到0.31億噸。

  生態保護成為西部開發的底色,更是不容觸碰的紅線。

  車行終南北麓,秦嶺如屏佇立。走到山腳下的西安市長安區東大街道高冠河東側,一片復綠後向市民開放的公園,去年還曾挂着「私邸勿入」的標牌。

  多年前,違規審批的「群賢別業」項目,非法佔地263畝,堂而皇之建起65棟別墅,在自然保護區售賣「田園生活」。2018年西安秦嶺北麓別墅整治,就在這裏打響「第一槍」,一個月內全部拆除復綠。

  這是一場力度空前的整肅風暴。「全市排查出秦嶺北麓違建別墅1194套,拆除1185套,沒收9套,此外還清理整治了農家樂佔用耕地、河道等九大類3035個違建項目。」西安市副市長楊廣亭告訴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着力守護良好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大保護」被擺在突出位置。「大」,既意味着空前的保護力度,更激發着全新的保護機制。

  2016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正式確定了重點領域、重點區域、流域上下游以及市場化補償機制的基本框架。2017年中央財政投到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就達175.8億元,西部地區拿到的資金佔60%;中央草原補助資金187.6億元,西部地區佔96%。

  目前,西部地區納入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範圍的縣(市、區、旗)佔全國的62%。2018年中央財政下達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721億元,比上年增加94億元,增幅達15%。

  在中央轉移支付這一縱向的生態保護補償之外,多元化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也在不斷完善。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已簽訂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廣西、貴州等地開展省(區)內跨市流域上下游補償。

  正在深入開展的祁連山、大熊貓、三江源、普達措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也不斷刷新着自然資源保護理念和管理體制。青海探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改革,水資源量增加84億立方米。

  截至2018年,西部地區累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1.26億畝,設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37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得到鞏固。

  把調整優化結構與擴大內需更好地結合起來,國家進一步加大西部地區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補短板力度。西部基礎設施通達度、通暢性和均等化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18年11月底,西部地區鐵路營業里程達到5.25萬公里,是上世紀末的2.5倍;高速公路通車里程5.3萬公里;民用運輸機場數量117個,佔全國比重突破50%。

  大保護贏得發展良機,旅遊業表現尤為突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西部各地競相發力做好「生態+」「旅遊+」文章,接待游客人次、旅遊總收入分別達41.4億人次、4.5萬億元,連年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正擦拭出綠色發展的新名片。

  大開放•引擎

  把擴大開放作為推動發展的引擎,着力打通大通道、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西部逐步從開放末梢走向開放前沿

  北部灣,海天一色。6月30日,一列載着70個標準集裝箱貨物的中歐集裝箱班列,從廣西欽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首發駛向德國杜伊斯堡。這標誌着欽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正式開通運營,我國西部陸海新通道樞紐港欽州港實現海鐵、公鐵聯運零距離接駁轉運。

  2017年以來,在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框架下,我國西部相關省區市與新加坡攜手合作,以重慶為運營中心,以廣西北部灣為陸海聯運門戶,打造有機銜接「一帶一路」的中新互聯互通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成為西部內陸開放的一道亮麗新風景。

  「以前貨物少,一年也開不出幾列車,現在每天要裝滿3列車。重慶、四川、陜西等省市的電子、機械産品,大批量從我們這裏運往海外。」廣西沿海鐵路公司欽州港站站長黃光輝告訴記者。

  「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實現中國西部到東南亞、南亞線路的『裁彎取直』。以重慶—新加坡為例,傳統的江海聯運需經長江至上海,所花時間約25天,經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鐵海聯運只需7至10天。」廣西壯族自治區商務廳廳長蔣連生説。

  新通道變「大通道」。截至今年6月底,「陸海新通道」國際鐵海聯運班列不到兩年累計開行1843班,開行頻次從最初每月一班到現在每日開行,提升40余倍,目的地已擴展至全球六大洲76個國家和地區的180個港口。處在鐵海聯運節點的欽州港,去年跨入億噸大港行列,今年上半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萬箱,同比增長25.4%。

  「一灣相挽十一國,良性互動東中西」——獨具區位優勢的廣西,發展潛力在開放,後勁也在開放。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進入新時代,5600萬壯鄉兒女正擔當起黨中央賦予廣西的新定位、新使命,抓住中國東盟合作、「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機遇,把擴大開放作為推動發展的關鍵舉措,加快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着力走活開放發展這盤棋。

  把擴大開放作為推動發展的引擎,通過大開放推動大開發,廣西是西部的縮影。依託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西部大開發等發展戰略,西部在我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中正迎頭趕上,逐步從開放末梢走向開放前沿,成為我國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着力打通大通道,西部敞開懷抱擁抱世界——

  堅持以大通道建設促進大開放,成都國際班列累計開行量率先突破2100列,穩居全國中歐班列前茅,已成為聯接境外16個城市、境內14個城市的泛歐泛亞重要鐵路樞紐。

  截至目前,從國內各地始發的中歐班列已開行逾萬列,其中七成經由新疆出境。中歐班列烏魯木齊集結中心目前可通達中亞和歐洲18個國家的25個城市和地區,每天開行3列。

  四通八達的國際大通道,讓山城重慶成為重要樞紐:向西,中歐班列直達歐洲;向南,「陸海新通道」通達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向東,通過長江黃金水道出海;向北,「渝滿俄」班列直達俄羅斯……

  着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西部開放高地開始「顯山露水」——

  新發布的《重慶口岸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若干措施》,明確將貨物提離時間降低1/3以上,口岸綜合物流成本降低10%以上。中國和新加坡還將在重慶兩江新區合作建設多式聯運示範基地,探索多種運輸方式在貨物交接、合同運單等方面的制度對接和統一規範。

  從生産企業出口退稅服務前置,到成功開立全球首份「鐵路提單國際信用證」,重慶、四川、陜西3個自貿試驗區緊扣制度創新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為內陸開放添動力。廣西、雲南以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為平台,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寧夏、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順利推進……

  更多更新的開放故事,每天都在西部地區上演。近6年來,西部貨物貿易佔全國比重從6.1%提高到8%,對外投資翻了一番。

  廣袤的西部,過去「向東一條路」,未來「四面逢財源」。

  高質量•變革

  用好改革關鍵一招,下好創新先手棋,積極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2018年,出貨量57.5萬台,增速65.7%——成立不到6年,成都極米科技有限公司就在飽和的家庭視聽領域衝出重圍,成長為國內投影顯示行業龍頭,用戶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極米的快速發展,緣於對創新的不懈追求。「極米創業時有兩條路,一是享受成熟供應鏈的紅利,進行整合翻版,做一個跟隨者,這條路風險低收益快;二是推翻既定規則,創造一個全新的産品形態,做一個先行者,這條路風險大困難多。」極米科技董事長鐘波説:「極米選擇了後者。從實驗室做起,集中資金、精力專注研發。」

  夏日,走進極米公司所在的成都高新區,比天氣更火熱的是這裏的創新創業氛圍。成都曉多科技有限公司主攻人工智能,開發的客服機器人産品,問題解決率達95%。公司負責人江嶺説:「核心技術團隊60多人,基本上都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北大、復旦等名校。」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大創新大發展,小創新小發展,不創新難發展。要在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實現新突破,就必須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

  西部大開發20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各項主要指標增速多年領先「四大板塊」。從趕超加速度轉向發展高質量,西部各地打好組合拳,積極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下好創新先手棋——

  「百年老店」雲南白藥佈下新局:「智造」一管牙膏。這座總投資11.6億元的智能牙膏工廠,正在緊鑼密鼓建設,其支持的産值目標為100億元。

  「千年古都」西安則佈下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産業大棋局。預計到2020年,西安汽車産能將達136.5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94.5萬輛。

  寧夏大力實施産業重大科技攻關、科技型企業培育、科技金融創新等「五大科技行動」。2018年,寧夏瞄準能源化工、先進裝備製造等九大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瓶頸,立項實施重大科技項目16項、重點科技項目129項,取得一批重要技術成果。

  用好改革關鍵一招——

  從設立百億級新經濟發展基金,到成立「新經濟發展委員會」;從為人才提供住房落戶、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保障、創業扶持等多層次支持,到明確職務發明人可對科技成果享有不低於70%的股權,成都加速構建創新生態圈,加快推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寧夏深化「放管服」改革,實行「四十四證合一」,全區市場主體總量較商事制度改革前增長75%。

  強化對現有大數據企業的支持力度、強化對大數據企業的招商力度、強化對與大數據融合的高科技領域企業的招商力度、強化對大數據等高科技領域人才的引進力度,加快大數據與實體經濟、鄉村振興、服務民生、社會治理的融合,貴州堅定不移推進大數據戰略行動向縱深發展。

  落子大數據,貴州站到了世界發展潮流的前沿,規劃到2020年基本建成我國南方重要的數據加工及分析産業基地、國家重要的數據交換交易中心;到2025年,大數據及相關産業産值突破萬億元。

  廣袤的西部,正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展現新的作為。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334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