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準用港藥 港醫大展宏圖

來源: 大公報          發布時間: 2019-11-27

  中央本月公布16項惠港措施,其中一項是開放醫療市場,容許在大灣區城市的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的醫療儀器。在內地開設診所近十年的紀寬樂醫生表示,愈來愈多港人在大灣區生活,他的深圳診所營運七個月,求診人數不斷上升。惠港新措施令香港醫療更有優勢,他相信港醫北上發展必成趨勢,情況近似八十年代港商到內地設廠,港醫則是把港式管理及外國嶄新的醫療技術帶進大灣區,促進粵港合作拓展醫療市場。

  心臟科專科醫生紀寬樂早在2010年,抓着《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先行先試政策新機遇,成功在廣州落戶,開辦首間港式醫療診所,病人主要是當地居民及北上工作的港人。他憶述當年決心北上發展,皆因他2005年起參與助學團資助內地大學生籌募經費時,去過不少內地城市,發現內地醫療服務有拓展空間,遂膽粗粗做“開荒牛”。

  突破界限 一日三地應診

  “內地當局和我都無前車之鑒,摸着石頭過河”,紀醫生回憶當年連內地開診所的申請表格,都是他與內地相關部門多次磋商下完成,當年申辦診所手續繁多,港醫到內地執業亦要提供良民證,他為此花了很多時間和人手辦理。事隔九年,紀醫生今年在深圳開第二間診所,註冊手續比當年簡易快捷,他舉例説,港醫在內地執業的永久牌照,過往只能在北京辦理,今年可在深圳相關部門辦理,省時方便。

  現時紀醫生在廣州和深圳兩間診所共聘有20名醫生,其中15人為香港醫生。紀醫生每周有一日到內地應診,上午廣州、下午深圳,若當天香港有手術就會趕返。兩地員工會用微信開視像會議,他坦言,隨着國家基建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包括超越歐美的AI(人工智能)技術,他才可以同一日分別在三地應診。

  紀醫生表示,今年正式投入服務的深圳診所營運近七個月,月均求診人數升幅接近雙位數,可見港資診所在內地大有可為。他説,過往內地病人經常赴港求醫,對港式醫療和醫生技術都有信心,“香港品牌”是金漆招牌,故不愁沒有病人求診。

  求診者眾 計劃增設專科

  另外,愈來愈多港人到大灣區發展或退休養老,港醫需求因此大增。紀醫生深信港醫北上發展是必然趨勢,加上中央持續推出惠港新措施,有利香港醫療模式拓展,他已計劃擴大診所面積,增設外科、皮膚科及腫瘤科等專科門診。

  剛公布惠港措施之一,是開放灣區的港資醫療機構可使用香港註冊的藥物及儀器,令香港醫療集團和醫生更具優勢。紀醫生説,內地病人過去用“港藥”,要山長水遠到香港診所覆診取藥,又或由家屬赴港代取,新措施下病人可在內地直接取港藥,如患癌症等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的病人最受惠,“在內地可直接用香港註冊的化療藥,方便進行療程”,住在灣區毗鄰的居民亦可到灣區找港醫、用港藥。

  紀醫生指出,美國FDA或歐盟EMA認證的藥物,互相認可,需額外臨床研究數據再審批;反之香港藥物註冊制度只需要獲美國FDA或歐盟EMA任何一方認可,便能註冊使用,新措施令港醫可引入經港註冊的美國FDA及歐盟EMA藥物,到灣區醫藥市場。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37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