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多措並舉紓解經濟困局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 2019-12-06

  隨着最新一輪紓困措施正式出台,香港特區政府自8月以來已連續四次推出針對企業和市民的支援計劃,涉及金額共計超過250億港元。專家指出,紓困措施緩解了中小企業和普通市民的經濟壓力,效果明顯,但欲扭轉困局、提振本地經濟,則需盡快結束社會動蕩,重建穩定有序的營商環境。

  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宣布,即將實施的新一輪9項紓困措施涉及金額約40億港元,主要圍繞非居民用戶、企業、青年展開,包括為非居民用戶減免75%的水費及排污費、提供75%的電費補貼;為資源回收企業提供一次性租金津貼;啟德郵輪碼頭租金減半至明年5月底;協助青年投入就業市場等。

  社會各界普遍對此次措施表示肯定。香港工聯會理事長黃國表示,在暴力陰霾下,打工者生計受到嚴重威脅,歡迎特區政府此次出台的包括增加培訓津貼在內的紓困措施。

  香港貿發局主席林建岳認為,措施有助於減輕香港中小企業的財政負擔,讓受影響的行業可繼續經營。香港經民聯主席盧偉國則呼籲,一定要盡快推行有關措施,在國際貿易疲弱及香港社會事件的雙重打擊下,不少中小企業生意流失,已經“奄奄一息”。

  “近月來,特區政府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推出新一輪紓困措施,減輕企業經營成本,避免出現裁員和結業潮,目前來看,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香港經濟學家、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説。

  有學者預計,紓困措施能夠對衝香港本地生産總值1個百分點的下跌,雖然看上去比例並不大,但相較於香港以往個位數的經濟增速來説,已經非常重要。

  持續多月的暴力事件令香港經濟步入寒冬,包括餐飲、零售在內的眾多行業受到嚴重衝擊。數據顯示,訪港旅客人次10月同比大跌43.7%,所有客源市場均見跌幅;10月零售業總銷售額的臨時估計數字同比下跌24.3%,跌幅破歷史紀錄;第三季香港餐館總收益同比實質下跌13.6%,是自2003年“非典”爆發以來最差。

  埃信華邁香港特區採購經理指數11月份跌至38.5,環比下跌0.8,是2003年初“非典”以來最差水平。隨着社會動蕩不斷升級,受訪企業業務活動量更是出現1998年有調查以來最大跌幅。

  被視為香港零售業“晴雨表”的化粧品企業莎莎,在截至今年9月底的6個月中虧損3653萬港元,與去年同期的2.02億港元凈利潤形成鮮明對比。莎莎管理層表示,計劃在未來一年內在香港關閉30家門店。截至9月底,莎莎在港澳市場共有118家門店。

  動蕩之下,從出租車司機到餐廳服務員,從會展承辦商到保險經紀人,廣大香港市民的工作生活都受到沉重打擊。

  自6月起,從業27年的導游溫先生幾乎一個旅遊團也沒有接待,只能靠兼職和存款維持生活。這位挺過了1998年香港金融風暴、2003年“非典”的資深從業者説,能不能熬過這次,他心裏也沒底。

  埃信華邁首席經濟師預測,除非12月份出現重大復蘇,否則2019年第四季度香港本地生産總值將跌逾5%,商業信心仍徘徊在歷史低點,營商前景黯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團造訪香港後指出,香港經濟活動在2019年顯著轉弱,在第三季步入技術性衰退,預期香港2019年的實質本地生産總值會收縮1.2%。

  梁海明認為,由於經濟衰退正在加劇,特區政府須準備好第五、第六輪紓困措施以作備用,也需要香港商界尤其是中小企業和社會各界為提振經濟出力,共同挺過當前難關。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朱家健建議,特區政府下一步可考慮增加贍養父母和養育子女的免稅額,允許居屋業主在補足地價前出租,免去部分商業牌照的行政費等。

  然而,香港商業人士和專家學者普遍認為,紓困措施只能短期輸血,長期來看,只有盡快恢復社會秩序和法治,從根本上改善香港營商環境,才能恢復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讓香港經濟真正迎來轉機。

  “未來兩個月中,聖誕節、新年和春節等三個節假日先後到來,是香港傳統銷售旺季和企業全年業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外來游客和本地市民消費意欲繼續受到暴力活動影響,春節過後恐會出現中小企倒閉潮和大型連鎖集團的收縮潮,將對就業市場乃至整個香港經濟帶來沉重打擊。”香港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周文港説。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強調,紓困措施要有效發揮作用,經濟增長要獲得提振,前提是社會必須恢復平靜,香港中華總商會支持特區政府採取一切有效措施止暴制亂,並呼籲社會各界團結一致,共同為當下困局尋找出路。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38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