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百年公共交通

來源: 《紫荊》雜誌          發布時間: 2020-05-03

山頂纜車、電車、渡輪

是香港三大百年老字號的公共交通

它們與隨後投入服務的

公共巴士、地鐵

共同見證了香港的歷史變遷

交替着香港交通的歷史年輪

纜車、電車、渡輪:

三大百年老字號

  太平山是香港島最高的山峰,古稱硬頭山,主要是因為成分大多是花崗岩。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扯旗山,因為在港英管治初期,為了識別進入維多利亞港的船隻,在山上設立了旗號及信號站,當發現歐美郵船進入香港水域時,就會扯旗及鳴炮。太平山上的風景很漂亮,所以一直到現在,很多游客一到香港游覽,太平山是首選。而當時,英國人也喜歡住在這座山上,從1860年開始就陸陸續續搬到太平山,但當時交通並不方便,出入都要靠轎夫。

  到了1873年,太平山上蓋了一家酒店,為了方便客人來往,於是至今都讓人喜愛的太平山纜車就順應而生,這就是太平山纜車的由來。纜車需耗費很多電力,對那個時候的香港來説負荷太大,到了1887年10月,為了提供穩定的電力,香港成立了香港電燈公司,為香港提供電力。

  那一年,香港島人口已經將近10萬,面對這個發展的趨勢,交通問題是首要解決的,而且電力配套都開始落實到位。1904年,香港有了電車,那個時候電車是從銅鑼灣到堅尼地城的石塘咀,石塘咀當時歌舞昇平,有“塘西風月”之稱,沒有石塘咀就沒有陳振邦跟如花,更不會有梅艷芳和張國榮的經典巨作《胭脂扣》。當時電車到石塘咀,帶動了港島東西的發展,香港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期。

  香港一直是個港口城市,離不開碼頭,也離不開大海。然而,那個時候來回九龍半島和香港島之間沒有固定班次,也沒有固定的渡輪,只有靠人力小木船來回維港兩岸,後來木船裝了馬達,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音,於是,當時的人就叫這種船為“嘩啦嘩啦”,這種船現在還有,在香港仔的避風塘就可以看到。

  1852年,一位波斯人到了香港,他看到維港沒有固定的渡輪,於是創辦了“九龍渡海小輪公司”,提供來往尖沙咀與中環的班次服務。到了1898年,九龍倉集團收購“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並改名為“天星小輪公司”。

  時光流逝,山頂纜車、電車、渡輪至今還在提供服務,成為香港三大百年老字號的公共交通,不僅見證了香港的歷史變遷,更加交替着香港交通的歷史年輪。經過“二戰”炮火的洗禮,經過日軍佔領的淪陷,香港的公共交通在1950年代進入了一個蓬勃的時期。

開了七十年的雙層巴士

  1949年,開業了16年的九龍巴士公司,率先從英國引入首批丹拿A型雙層巴士,從此奠定了香港公共巴士的雛形。一直到現在,雙層巴士都是香港交通的一個標誌性“景點”,甚至到改革開放後,中國內地不少城市的公交系統紛紛效仿。據説廈門經濟特區是第一個引進雙層巴士的內地城市,至今雙層巴士還行駛在廈門街頭。

  回看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街頭,沒有地鐵,公共交通資源相對少,當時公車脫班嚴重,因此大家不得不爭先恐後搶上公車,那時候根本不懂什麼叫排隊。而後,隨着港府對公共資源的大力投放,隨着地鐵的開通和越來越多的公車班次,於是,大家知道,這班滿了等下一班也很快,漸漸地,香港成為排隊之都。

  看一座城市的發達與否,公共交通是最先考量的地方。在如今的香港,看起來毫無章法的公車站牌,似乎連個基本的指示都沒有,但市民仍然會自覺排成一隊候車,不急不躁。車來了,排隊的人各自走上自己需要的公車,等其他線路的繼續保持着隊形,不爭先恐後,大部分人還會禮讓上車,而這一切,要歸功於香港公共交通的投入。

早期地鐵只有4節車廂

  1979年的香港地鐵剛開始運營,當時地鐵只有4節車廂,最低票價是1元港幣,比當時坐公車的2毛錢要貴。地鐵線路從石峽尾站到觀塘站,上午6點到晚上10點對開。當時的地鐵扶手電梯提倡左行右立,而後過了數年重新檢討,要求減少走動避免發生危險,但是,人們已經習慣了左行右立的行為,並一直保留至今。

  交通改變生活,不僅僅改變正常人的生活圈子,更加拓展了殘疾人的出行方便。香港的交通在上世紀70年代加入人性化的考慮,對於坐輪椅的殘疾人來説,一個人可以靠香港地鐵去到大部分的地方。在便利殘障人士出行方面,香港的確值得驕傲。

  如果留意看,在香港地鐵口邊的扶手,不僅是扶手更是輪椅的自動踏板軌道。如有需要,只需按一下旁邊的求助按鈕,地鐵工作人員立馬會過來協助坐輪椅的殘疾人士使用。殘疾人士進入地鐵後,工作人員的工作結束了嗎?不!他們還會細心地通知地鐵月台的同事,拿踏板架在車廂與月台的空隙間,讓輪椅順利通過。同時,他們會詢問殘疾乘客要到哪一個地鐵站。當乘客抵達目的地後,那邊的工作人員拿着踏板已經在車廂口恭候了——是的,這就是香港公共交通的服務細節。

疏導人潮井井有條

  這些人性化的細節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不同的時間段匯集而成的經驗,每當大型公眾聚會,例如中秋節,例如平安夜,例如春節煙花匯演,無論是公共巴士,還是地鐵服務,甚至通宵服務,疏導人群不在話下。

  特別是在夏秋颱風季節時,往往在上班期間,香港天文台從三號颱風預警迅速提升到八號颱風預警,在這樣緊急的突發狀況下,公共巴士、地鐵等公共運輸系統短短十分鐘內立即響應就位,班次迅速加密,以應付因颱風預警而結束工作回家的巨大人潮,而你絲毫感覺不到雜亂,反而井井有序,不得不讓人稱奇。

  如今,來到香港,一定要坐上叮叮聲響的電車到中環乘坐太平山的纜車,抑或乘坐百年天星小輪看美麗的維港,在這百年歷史的公共交通系統上,值得細細品味這座特別的中國城市,感受其中西文化與不同歷史沉澱的相互交融。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60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