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港青到“灣青”——深港創業者的“雙城記”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 2020-09-18

  疫情雖然暫時阻隔了香港與深圳的正常通行,但港青林朝暉分散在深港兩地的珠寶創業團隊卻並未受到影響,互聯網搭建起大灣區時代“雙城記”新生活的橋梁。

  “平時兩邊跑,現在我們會在網上溝通交流工作進展,還開通了直播帶貨,現在大灣區的一體化發展是什麼都阻隔不了的,在別人眼裏我是港青,但在我自己眼裏我是‘灣青’。”林朝暉笑着説。

  1989年出生的林朝暉是新型互聯網珠寶品牌“搜飾盒”的創始人。珠三角地區發達的珠寶産業,讓這位香港青年看到了創業的新機遇。

  2018年,林朝暉組建起創業團隊推出“搜飾盒”App,以及線下連鎖體驗店,主打無限換戴服務。用戶可在App上挑選首飾,在門店內取貨或選擇配送,終身享受不限時、不限次數免費或加價換戴平台上所有珠寶産品。

  “大灣區有完善的珠寶産業鏈配套,産能在世界上佔比很大,我們希望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賦能傳統珠寶行業,通過平台採集數據,及時反饋市場行情,一方面幫助用戶選擇更合適的産品,另一方面用數據指導工廠和設計師的工作。”林朝暉説。

  如今,“搜飾盒”的主要技術團隊有20人左右,從70後到90後,從內地人到香港人,從互聯網人到傳統零售人,雖然大家思維、語言相差很多,但對未來的信心是一樣的。

  像林朝暉一樣,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把創業目光投向粵港澳大灣區。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已累計孵化港澳台及國際青年創業團隊227家,而香港創業團隊佔大多數。香港青年麥騫譽與校友共同創辦的路邦動力公司已入駐兩年,主營動感倣生機器人的研發和製造。

  “大灣區給前來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住房補貼、減免租金、創新基金等優惠政策。公司與香港科技大學、廣東江門的高校也進行産學研合作。”麥騫譽介紹,目前公司位於香港的總部處理算法、軟體及硬體設計,而硬體組裝、技術測試、機件結構已轉移至大灣區內地省市。

  除了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公司還在廣州天河、東莞松山湖和江門五邑分別設立內銷中心、採購中心以及人才培養和測試中心。“我們看好大灣區未來的發展,也希望未來大灣區能夠作為一個整體,擁有統一的政策和聯網信息。”麥騫譽説。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年來,“香港科研資源+內地産業資源”成為深港科技合作的重要模式。在與香港接壤的深圳落馬洲河套地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正加速推進。當前,深圳園區在空間整備、科創資源、園區環境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已籌集37萬平方米科研空間,已落地和正對接的項目有126個。

  工作在深圳、居住在香港,香港居民丁克把自己的公司設在了河套C區。往返深港只需40分鐘,24小時通關的皇崗口岸,給他帶來了極大便利。

  丁克創立的是一家專注三維機器視覺及機器人應用系統的高科技企業,立足河套,他依靠的不僅僅是珠三角配套齊全的産業鏈,還有同步到位的各方面資源。“以深圳為總部研發中心,佛山、東莞等地為組裝應用中心,並依託香港高校資源進行基礎科學研究和前端研發,可以真正充分發揮大灣區産研互補的優勢。”他説。

  受訪的香港青年表示,香港本地市場體量小、資産價格高,産業結構相對單一,導致青年“向上”空間相對狹小,而粵港澳大灣區為港青發展打開廣闊窗口。

  香港青年、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創會主席李培走遍香港18區,走進大學校園,舉辦幾十場粵港澳大灣區講座,帶領香港學生、青年代表走訪深圳、廣州、珠海等灣區城市。“大灣區是香港青年的絕佳舞台,希望更多的香港青年能看到這裏廣闊的發展機遇,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李培説。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80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