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灣區時刻,香港文化的生動表情

來源: 南方日報          發布時間: 2020-12-15

  海風習習,入夜後的維港星光繾綣。獅子山下,融入大灣區懷抱的“東方之珠”,璀璨依舊。

  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的石牙璋,刻有商代流行的陰線紋,佐證香港三千多年前與中原文化相連的血脈;李鄭屋漢墓出土刻有“大吉番禺”的墓磚,印證兩千多年前漢代時香港與廣東割捨不斷的根脈……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粵港之間從文化交流到文化交融,跳動着越來越強勁的文化脈搏。從歷史街區保育活化到西九文化區的誕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香港城市肌理中復蘇;從文化交流到文化産業交融,香港青年在大灣區築夢,電影、電競、文創等文化産業領域激蕩新火花。

  同飲香江水,共築灣區夢。無法割裂的文化血脈、無限可能的發展機遇,文化成為串聯起彼此昨天、今天與明天的紐帶,在時間與空間雙重坐標上為粵港澳三地畫出“同心圓”。

  延續文脈

  保育活化歷史建築

  維多利亞港碧波蕩漾,西九文化區猶如一顆被捧出的鑽石,熠熠生輝。2013年破土動工的香港西九文化區,坐落於維港最後一塊人工填海區,香港媒體以“得西九,得天下”形容其珍貴稀缺。

香港戲曲中心

  華燈初上,香港西九戲曲中心流光四溢、通體透亮……於去年初建成啟用的西九戲曲中心,是粵劇、京劇、崑曲等中國傳統戲曲在香港閃亮登場的新舞台。

  去年歲末,為紀念粵劇成功申遺十周年,在戲曲中心茶館劇場的舞台上,來自粵港澳三地的老中青三代粵劇人同台獻演,共展“南國紅豆”百年芳華。

香港年輕粵劇演員譚穎倫出演《仙姬大送子》飾董永。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鐘珍珍説:“香港的西九戲曲中心有先天地理優勢,疫情前,內地觀眾可以直接搭乘高鐵來看戲,當晚即返。”

  “除了常演常新一眾經典老戲,我們推出了一系列小劇場粵劇,盡可能給予年輕粵劇人展示的平台。”鐘珍珍介紹説,在保留傳統排場戲的同時,戲曲中心增加實驗性部分,縮減演出時間,令其成為大眾可普遍接受的90分鐘長度。

香港戲曲中心

  戲曲中心高8層,這裏集戲劇、藝術、教育和公共空間於一體,成為嫁接粵劇走向未來的橋梁。“西九戲曲中心努力為現代觀眾營造戲曲氛圍,請內地或者本地藝術家、學者定期舉辦講座。”鐘珍珍介紹説,戲曲中心周末還會舉辦手工工作坊,例如帶領孩子們用紙做宰相帽,老師會告訴他們這些頭飾在粵劇中的功用,在深入淺出的互動游戲中降低欣賞粵劇的門檻。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效果圖

  取自“鼎”之外形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今年11月18日封頂,將於2022年落成。行雲流水的建築外觀,以及內部融合紫禁城中軸遞進靈感的設計,展示着中華文化內涵。不久後,來自北京故宮的“國寶”將在這裏大放異彩。

  除了以西九文化區為代表的新文化設施外,香港政府通過歷史建築的保護,延續城市文脈,讓優秀傳統文化重獲生機。自2008年2月特區政府開始引入“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目前開展活化19個項目,其中5個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亞太區文化遺産保護獎。

香港饒宗頤文化館

  香港九龍青山道上的荔枝角醫院建築群,改建後成為饒宗頤文化館,成為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平台,經常舉辦各種文化學術講座、研討會、展覽、藝術表演。饒宗頤教授生前曾視之為推動中華文化復興的基地。

  旺角的雷生春堂,位於兩條道路夾角中間的一座四層唐樓,活化後變身市民可體驗的中醫藥文化展示中心,不僅設有涼茶館,還開設浸會大學的中醫藥診所。

“PMQ元創方”

  位於香港島上環荷李活道的“PMQ元創方”,前身是警察宿舍,活化後變身為創意中心,雲集超過100位設計師和創意企業家,展示別具一格的時裝飾物、時尚生活産品,是香港市民打卡的文化創意新地標。

  香港人習慣用“保育”“活化”形容對歷史建築的保護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城市肌理中被激活復蘇。歷史建築“活”在當代,成為香港文化新地標。

  産業共融

  融入灣區展現新機

  滔滔香江水,匯聚四海風,香港擁有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魅力。大半個世紀以來,以香港流行歌曲、港産電影等風靡內地的香港文化,為這座神奇的“東方之珠”增添動人光彩。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黃金時代”年産高達200部,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好萊塢”。但隨着內地、韓國等地的影視産業崛起,香港電影輝煌不再。陳可辛、杜琪峰、徐克等知名香港導演轉入內地發展,“合拍片”大獲成功。

  2019年4月,國家電影局為進一步支持港澳電影産業在內地發展,宣布出台五項新措施,全面放寬港澳電影産業進軍內地市場的限制。隨着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出台,更多香港影視人融入大灣區合拍電影、電視劇,成為香港影視業重新崛起的一條生路。

荷李活道的警察宿舍被活化為文創中心“PMQ元創方”。

  悉數2019年國産影片票房前十,《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烈火英雄》《少年的你》4部電影均為內地與香港合拍片。2019年全年通過立項的內地香港合拍片已達59部。

  從事電影行業40餘年,香港影業協會理事長、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洪祖星見證了香港電影的潮起潮落、興衰更替。洪祖星認為:“港産片的唯一出路是靠內地的開放市場,合拍片的市場很大,已無須再分內地片和港片。”

  曾在TVB以導演《天龍八部》聞名的香港導演何澍培,1999年轉戰內地拍攝偶像劇《真情告白》大獲成功,之後他全面轉入內地發展,先後拍攝出《少年天子》《少年包青天3》《大丫鬟》《老九門》等多部有口皆碑的電視劇。

  “融入大灣區發展,有香港影視的未來。”何澍培告訴記者,他希望拍一部粵港澳大灣區題材的電視劇,以一個年輕人從內地到香港發展的故事線索展開,“找到文化的共通之處,講述正能量的故事”。

導演何澍培

  “作為超過50歲的北上導演,我每天仍在學習,開放地接受年輕人的意見。”何澍培告訴記者,香港影視人才進入內地發展,最重要的是拍出“接地氣”的作品。另一位香港電影導演韓平目前正在佛山拍攝一部掃毒題材的合拍片。“香港影視從業人員必須要學習和融入內地,將兩地文化相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創意,做到‘接地氣’很重要。”

  作為曾經的“亞洲娛樂中心”,香港近年來在游戲電競、文化創意等新興文化産業上蓄勢待發。港島南區鋼線灣,香港數碼港雲集超過300家科技與數碼創意企業。2019年,香港特區政府耗資5000萬港元在這裏打造世界級電競比賽場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多項重要賽事在此舉辦。

  香港電競總會創會主席周啟康認為,大灣區內的深圳、廣州等城市電競産業都非常成功,“我期望三城可以更多交流,聯合舉辦電競賽事,讓大灣區各城市青年人增強互動交流,形成整體發展電競行業的格局”。

香港電競體育總會理事會主席鐘培生

  香港電競體育總會理事會主席鐘培生認為,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電競行業發展中,可發揮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橋梁角色,而廣深等城市則可以整合電競選手資源,為香港電競發展提供更多人才。“在電競産業上,騰訊是全球最大的電競公司,並已在香港上市,香港電競可以多與深圳交流,深港雙城在電競互娛等多方面應當展開更多溝通合作。”鐘培生説。

  尋夢灣區

  港青創業融入內地

  珠江香江激蕩共生,人文之橋凌空飛架。從三地聯合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到連續舉辦十余屆的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一座人文相通之橋正連通三地。

  據統計,2019年廣東接待香港過夜游客2299.36萬人次,開展粵港雙向文化交流161批3159人。香港還通過“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等項目,推動更多青少年進入內地發展,在創業中融入大灣區懷抱。

  廣州最繁華的天河商圈,成立三年多的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選址於天娛廣場,門口的展板展示着青年之家發展壯大的歷程。步入其中,一個偌大的咖啡廳溫馨愜意,為來穗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交流互助場所。

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

  記者來訪時,“港夫廣妻”短視頻的創始人李劍禧、孫嘉晞正熱火朝天地討論下一集要拍攝的腳本。“港夫”李劍禧與“廣妻”孫嘉晞,今年3月底在廣州開始了短視頻創業,以夫妻二人的生活趣事為腳本,開設“港夫廣妻”抖音號,已擁有數萬粉絲。

  “廣州這幾年發展好快,我們自編自導做短視頻,希望更多香港人了解今天的廣州生活。”李劍禧説。未來,“港夫廣妻”將推介大灣區更多好吃好玩的去處,並嘗試做電商。

“港夫廣妻”組合

  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的創立,離不開一位香港人林惠斌。2000年,他從香港來到廣州打拼,創辦一家食品生物科技高新企業。如今,昔日的青年已成長為溫文爾雅的中年人。2017年,在他和幾位港澳籍天河區政協委員的提議下,廣州市首家港澳青年之家在天河區掛牌成立。

  “我們希望在這裏營造一個家,搭建港澳青年到廣州創業的交流平台,解決他們創業過程中遇到的痛點。”林惠斌告訴記者,幾年來,進駐這裏的港澳青年創業項目已經過百家,還涌現出“醒電”“金剛迷你倉”等頗為成功的互聯網創業項目。

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主任林惠斌

  11月20日,第16屆深圳文博會落幕,今年的香港館以虛擬展廳形式亮相,由已操刀過三屆文博會香港館設計的香港籍設計師黃競再度負責設計。

  2001年從香港理工大學設計係碩士畢業後,黃競選擇進入一家香港本地的設計公司。“當時我對就職公司有三點要求,香港的公司,國外的設計師,內地的工廠。”此後十餘年,黃競頻繁往來於香港和內地。2015年,黃競在深圳創辦起自己的設計品牌,並擔任深圳傢具協會國際設計聯合會總裁。幾年來,黃競不斷將香港優秀設計師引入內地。

  “大灣區各城市優勢互補、互相聯動,不僅有利於激發文化創意産業高質量發展,也有利於降低商業成本,促進文化産業大發展。”用黃競的話説,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創業才有未來,現在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第16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香港館

  據了解,目前,廣東已建成近50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台,港澳青年在廣東的創業團隊近600個、從業人員超過4000人。而“青年同心圓計劃”粵港澳台青年交流合作發展項目自2015年啟動以來,廣東省共青團和青聯組織對接174家港澳台青年社團,累計開展交流活動項目1552個,累計覆蓋粵港澳青年23.5萬人次,助力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同舟人,誓相隨,我哋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正如《獅子山下》鏗鏘有力的歌詞,大灣區青年們奮鬥追夢的堅實腳步,銘刻下大灣區“同心圓”最深的紋路。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932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