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穗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已達10家 推進穗港澳協同創新

來源: 中新社          發布時間: 2021-02-22

  「粵港澳呼吸系統傳染病聯合實驗室、粵港澳光電磁功能材料聯合實驗室等10家實驗室獲批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實驗室。」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一級調研員李江2月20日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兩周年廣州推進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在穗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已達10家,廣州正着力推進穗港澳協同創新。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於2019年9日啟動建設聯合實驗室工作,目的是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及産業發展實際需求,發揮港澳地區的國際化優勢和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匯聚粵港澳創新資源、創新科研合作模式,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台。

  目前,在穗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已達10家,主要分布在新材料、先進製造、生物醫藥、環境科技等重點領域。其中,牽頭單位為高校的有6家,包括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各1家,廣東工業大學2家;牽頭單位為科研機構的有4家,包括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東省人民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各1家。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介紹,港澳參與方包括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8所高校。聯合實驗室建設周期均為三年,每家首期建設經費均為500萬元人民幣。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聯合實驗室成立以來,在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關鍵性支撐上取得了良好成效,特別是在新冠肺炎防控科技攻關中,粵港澳呼吸系統傳染病聯合實驗室、粵港澳中醫藥與免疫疾病研究聯合實驗室等在病毒溯源、治療藥物、快速檢測及公共支撐服務上做出了積極貢獻。

  其中,粵港澳呼吸系統傳染病聯合實驗室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的帶領下,與美國團隊合作建立了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解決了世界級的科學難題;並制定由鐘南山審定發表的「COVID—19實驗室檢測專家共識」,在海內外抗疫救治中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03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