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發布兩周年 亮出香港成績單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發布時間: 2021-03-01

  牛年伊始,萬象更新。雖然在這個春天,全球仍飽受新冠疫情困擾,但中國作為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讓世界看到了後疫情時代復蘇的希望。粵港澳大灣區更是一片春意盎然,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這也給香港的發展帶來了無限機遇。恰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兩周年,香港在大灣區建設中作出了怎樣的貢獻?取得了怎樣的成績?港人在大灣區獲得了怎樣的利好政策?本期維港觀潮為您梳理。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無論在人口、經濟規模和資源方面均具雄厚實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2019年2月,中央政府正式公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規劃綱要》當中,明確了香港在大灣區建設中的定位和目標。兩年過去,香港持續發揮重要的功能及平台角色,不斷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並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加強培育新興産業等,為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隨着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香港也成為了直接的受益者。

  發揮無可替代優勢 建設國際金融樞紐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香港的經濟與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隨着中國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香港充分發揮無可替代的優勢,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既是國際連通內地的門戶,也是內地與全球接軌的橋梁。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體系監管制度穩健。《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發揮香港在金融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務“一帶一路”的投融資平台,並大力支持香港打造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

  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有序推進金融互聯互通

  在國家的支持下,香港面對疫情和內外複雜的形勢,金融體系依然保持穩定,銀行體系保持穩健,存款總額穩步上升。香港交易所在2020年的集資額達到3975億港元,全球排名第二,而在過去12年中,有7年名列全球榜首。

  此外,香港特區還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除了不斷完善“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外,香港於今年2月5日與內地及澳門簽署了《關於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的諒解備忘錄》。各方同意在各自職責範圍內對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進行監管並相互配合,對落實國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部署、加強“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監管合作、深化粵港澳金融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扶持金融科技産業 提高市場對接水平

  近年來,中國逐漸成為世界金融科技的領跑者。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亦不斷運用自身優勢,致力扶持金融科技行業,進一步提高國內外市場的對接水平,為大灣區建設開拓新的發展方向。

  香港特區政府去年在金融科技方面投入的資助金額達3.74億美元,較前年增長近一倍。其中,為中小企業提供的“BUD專項基金”及“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批出金額達20億港元。目前,香港擁有超過600家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其中8家為“獨角獸”企業(估值在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此外還有8家虛擬銀行、4家虛擬保險銀行。

  同時,香港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連續五年主辦了“香港金融科技周”,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金融科技盛會之一,匯聚世界各地金融科技人才。在去年的“香港金融科技周”上,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計劃,開拓有利推動金融科技的生態系統,例如研究建立名為“商業數據通”的全新金融基建,使銀行體系能更有效發揮金融中介作用,亦可使香港在中國內地與外國市場的對接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得到進一步提升。

  此外,香港金融科技業近年也取得多項里程碑式進展,如推出“轉數快”快速支付系統、發放虛擬銀行牌照、落實銀行業開放應用程序界面、構建貿易融資聯動平台等。其中,“轉數快”快速支付系統共處理1.6億筆實時交易,涉及交易額約1.9萬億港元及340億元人民幣。

  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創會會長莊紫祥説,當前香港金融科技發展蒸蒸日上,一方面增強了香港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形成了香港作為國家金融科技市場門戶的戰略優勢,有助於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打造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 助力全球綠色經濟發展

  綠色金融是國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經濟發展和區域合作的重要策略工具。為了配合國家綠色金融政策的發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在2017年的施政報告中公布,特區政府將帶頭髮行綠色債券,以推動綠色金融在香港的發展。

  首批綠色債券於2019年5月成功發售,發行金額10億美元;第二批政府綠色債券於2021年1月發行,規模達到25億美元。其中,30年期債券是特區政府迄今發行年期最長的債券,也是亞洲至今年期最長的政府類別美元計價債券。兩批綠色債券叫好又叫座,獲得了市場的熱烈反應和大幅超額認購。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今年2月24日發布的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指出,未來特區政府計劃定期發行綠色債券,並會擴大“政府綠色債券計劃”的規模。建議將借款上限提升一倍至2000億港元,讓未來5年可因應市場情況再發行合共約1755億港元等值的綠色債券,可有更大的空間嘗試擴大綠債發行的幣種、項目的種類和發行的渠道,進一步豐富香港綠色金融的生態。

  鞏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 提升人民幣影響力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外向型程度最高的區域,處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線,而香港依靠“一國兩制”優勢,自2004年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起,迄今已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除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外,香港提供的離岸人民幣投資産品種類也是全球最多的。

  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統計數字,2017年全球超過七成的離岸人民幣支付交易額是經香港處理的。2018年,香港的人民幣實時支付結算系統的平均每日交易額保持在一萬億元的高水平,代表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繼續支撐大量的金融中介活動。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表示,內地最近推動進一步金融開放,以希望方便境外投資者進入內地債市投資。香港是全球領先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在大灣區的發展過程中,可將香港的金融服務能力,與大灣區的産業能力結合。這不但有助國家“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時亦能為香港金融業提供更大發展空間。

  持續推動航運物流發展 強化航空樞紐角色

  香港擁有策略性的地理位置、世界級基礎建設、多式聯運運輸服務,是首屈一指的物流樞紐和進出內地的跳板。根據《規劃綱要》當中的定位,香港持續推動航運物流的發展,把握“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機遇,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和區域航空海運物流中心樞紐的地位。

  為應付長遠的航空交通需求,香港機場管理局(機管局)於2016年展開三跑道系統工程,預計2024年投入運作。機管局更興建了“多式聯運中轉客運大樓”,日後為中轉旅客提供無縫的“陸空轉乘”服務,以強化香港國際機場作為航空樞紐的角色,讓珠三角地區的旅客,可經港珠澳大橋直達香港國際機場禁區轉飛海外。

  為配合航空貨運業的發展,香港機場南貨運區已預留土地,以支持轉運、跨境電子商貿和高增值空運貨物的發展。機管局積極落實擴建速遞貨運站,加強處理速遞和小型包裹的能力。有關工程已於2019年第四季度展開,預計於2022年完成後,其處理能力將增加50%至每年106萬噸,更有利於香港國際機場發揮樞紐角色。

  充分運用獨特優勢 打造“一流灣區”法治環境

  打造國際一流灣區,需要塑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而法制環境則是重中之重。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優勢,香港的法律制度在“一國兩制”下擁有與眾不同的有利條件,在大灣區發展中擔當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香港有責任加強粵港澳司法交流與協作,推動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務和保障,着力打造“一流灣區”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聯動粵澳落實多元法律新措施 促成灣區內深度融合

  《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將香港建設成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為此,香港律政司除了不斷優化香港自身法制環境外,還與內地及澳門特區相關部門保持緊密聯繫,包括輪流召開“粵港澳大灣區法律部門聯席會議”,致力在大灣區落實更多有關法律服務的開放措施和新措施。

  202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與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在深圳簽署《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互執行仲裁裁決的補充安排》(《補充安排》),為雙方就仲裁裁決的相互執行提供簡單而有效的機制,進一步促進雙方在民商事法律的司法合作。

  配合2019年10月生效的《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就仲裁程序相互協助保全的安排》,香港成為了第一個內地以外的司法管轄區,香港仲裁程序的當事人可以向內地法院申請保全。此舉進一步有助香港的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發展,從而提升香港作為法律、促成交易及爭議解決服務的國際法律樞紐的地位。

  香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表示,隨着大灣區的各項發展計劃逐步落實,並配合在大灣區對於爭議解決服務的推廣,相信仲裁及其他爭議解決服務將會被更廣泛地應用在有關大灣區的爭議事宜中。有助進一步深化大灣區內合作,促成區內的深度融合,從而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港澳律師大灣區執業 “雙贏”舉措服務灣區建設

  多年來,香港穩健的法制體系孕育出大量的法律人才,而粵港澳大灣區這一黃金機會,則為他們帶來無限發展機遇。202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和從事律師職業試點辦法》,為香港法律界人士調整了在大灣區從事內地法律事務的門檻。

  取得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資質後的香港法律執業者,可在大灣區內地九市辦理適用內地法律的部分民商事法律事務,為在大灣區投資的企業提供包含訴訟業務和非訴訟業務在內的服務,與內地律師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

  鄭若驊指出,有關安排體現中央促進粵港互利共贏合作。在增加香港法律界服務範圍,有助拓展香港的專業法律服務的同時,企業可以聘用取得大灣區執業資質的香港法律界人士在大灣區為其提供內地和香港的法律意見,為投資制定穩妥的法律基礎,繼而讓大灣區吸引更多投資,是真正雙贏、互利互補的最佳體現。

  大灣區城市優勢互補 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其高度國際化和市場化、大學的科研實力在多個範疇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無論是科研力量、人才、國際經驗和對知識産權的保護,都是香港的優勢;同時,大灣區有多家龍頭創科企業、優秀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和先進的製造業。香港和其他大灣區城市互相協作,可提供完備産業鏈,提升整體競爭力,有利香港的創科發展,並推動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港深跨境合作 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香港和深圳這兩座毗鄰城市的關係獨一無二,且歷久常新。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前店後廠”,到今日在科技創新上強強聯手,都是大有可為。2017年,香港和深圳簽署合作備忘錄,在87公頃的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這是香港史上最大型的創新科技平台,同時是創科研究的重點合作基地,吸引香港、內地城市及海外的頂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它不但體現了香港享有“一國”和“兩制”雙重優勢,位處“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亦彰顯了港深兩地在創科事業上互惠互利。園區還引入相關高等教育、文化創意和其他配套設施,為港深兩地的創科産業合作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香港正全力推動位於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發展,項目已獲撥款約325億港元,開展建設工程,預期首批設施可於2024年至2027年分階段落成,估計對香港經濟貢獻每年達55億港元,以及創造約4800個職位。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有不少優勢,包括頂尖的基礎科研力量、知識産權保護、對全球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以及一流的金融配套服務等。近年特區政府大力投放資源,推出不少優惠政策,亦獲得國家支持。只要香港能夠善用優勢,與大灣區內擁有先進製造業的兄弟城市協同發展,便能組成貫通上、中、下游的創科産業鏈,將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國家的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的同時,也為香港經濟開拓新增長點。

  促進香港高校灣區辦學 積極推展灣區高等教育

  香港具有高等教育和科研優勢,培育人才為灣區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伴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規劃綱要》的出台,三地教育合作掀起新熱潮。

  近年來,粵港澳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機制不斷完善,簽署了《關於加強粵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備忘錄》等系列文件,並成立多個包括高校在內的合作組織。粵港澳三地高校合作不斷向縱深推進,既是眼下的生動實踐,更是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壯闊藍圖,正待三地找準優勢、積極謀劃,推動粵港澳高校聯合“引進來”、“走出去”,共同打造大灣區國際化人才高地。

  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説,深大正聯合香港理工大學,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的“升級版”。希望給師生提供更多創新創業環境,孵化更多科研成果,培養更多創新創業的領軍者。李清泉説:“過去30多年,我們的辦學定位是培養特區的建設者,培養了一批優秀企業家。未來30年,我們要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培養大灣區建設者,更要培養行業領導者。”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介紹,香港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40多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卓越的學術及科研水平備受國際肯定。隨着大灣區的發展,香港將加強與大灣區等城市的高等教育合作,支持香港高校來粵合作辦學的項目,加快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籌建工作,推進香港城市大學在東莞、香港公開大學在肇慶、香港理工大學在佛山的合作辦學相關工作。繼續做好廣東高等院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工作。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新機遇

  “人才”是大灣區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020年施政報告的兩大亮點。其中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便是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及派駐本地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依照計劃,特區政府會向參與計劃的企業提供補貼,補貼期最多為18個月。計劃推出以後,已經獲得了多家企業的積極響應。

  今年2月26日,為慶祝《規劃綱要》公布兩周年,香港特區政府舉辦以“青年發展”為主題的“灣區起跑線,青年創明天”啟動儀式。林鄭月娥在致辭中表示,特區政府會不遺餘力推動大灣區發展,積極鼓勵香港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年人參與。希望他們把握機會,為香港及自己謀求更好發展。她還表示,大灣區青年資助創業計劃、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及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將會為未來有志到大灣區城市發展的青年,提供重要及多元的支持。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反應熱烈,1月初接受申請至今,已有約200家企業登記表示有意參與計劃,提供超過1400個空缺職位,其中超過一半為創科職位。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助港澳青年書寫精彩人生

  除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亦是另一大亮點。這一資助計劃旨在鼓勵香港青年善用大灣區的雙創基地,協助他們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業務。當疫情穩定及恢復跨境旅遊後,特區政府將會資助十多個非政府機構推行青年創業計劃,預計批出約1億港元,為近200家青年創業企業提供資助,向大概4000名青年提供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並推進建設10家粵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推進“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建設,落實惠及港澳人員的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廣東及各大灣區城市已同意支持這個計劃,會提供共享工作基地,並讓香港青年享有與內地青年相同的待遇和支援。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數次細數大灣區的“硬體”、“軟體”優勢,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為香港青年人的事業發展提供更多路向,鼓勵青年到大灣區發展。此外,特區政府會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作為一站式資訊、宣傳及交流平台,進一步支持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新創業。對此,香港青年創業家總商會主席謝海發提出:“促進香港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就業和創業,教育、醫療和交通三方面的配合至關重要。很多在內地創業的香港人士更希望得到香港的教育和醫療。因此,與內地辦學、醫療合作、交通建設等方面的政策備受創業者們關注。”

  加強人流物流資金流互通 深化民生領域對接共建優質生活圈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在2019年先後公布了二十四項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專業界別在大灣區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進一步便利港人在大灣區發展、就業和居住,促進區內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往來互通。規則機制的“軟聯通”正在各個領域産生“化學反應”,在民生事業合作、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就業生活便利化等領域,加快融合、同向共進,促進各類要素便捷自由流動,着力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粵港澳大灣區民生一體化正在加快形成。

  在醫療健康領域,2019年7月開始,港澳居民享有在居住地參加居民醫保的權利;2020年6月,深圳為靈活就業的港澳台居民研發的參保繳費系統正式上線。同時,大灣區各個城市還擴大跨境工作許可及執業資格互認,推動擁有港澳醫療專業技術執業資格的港澳籍專業人士在內地執業,鼓勵港澳健康服務提供主體在內地發展,積極謀劃建設國際化醫療載體。

  在就業生活領域,加大對港人在內地生活的服務支持力度,支持香港居民在內地便捷使用移動電子支付;在大灣區試點推出香港居民異地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結算賬戶,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保障在粵工作港澳居民子女與內地居民子女享同等教育安排等。同時,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享內地居民同等待遇。以深圳為例,羅湖區在全國率先建設“港人服務中心”,開展“領頭雁計劃”,培養32名港人骨幹,引領港籍居民參與社區治理。以漁邨社區為試點,瞄準港籍居民需求,依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率先設置港人服務專窗,為港籍居民辦理包括居住登記、孕前檢查等6類30項業務。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還研究制定推進高度便利化的境外專業人才執業制度的實施方案,加快推動境外專業人才在灣區便利就業執業。便利港澳投資者開辦企業的“深港通註冊易”、“深澳通註冊易”,從前海試點向全市推廣;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推進制度集成創新出台若干措施,去年推出加強與港澳專業資格互認等90項制度創新成果。2021年,深圳前海還將繼續推出包括深港服務業創新發展、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港開放等深港合作的八方面試驗。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皇崗口岸重建項目啟動,蓮塘/香園圍口岸建成開通,深圳灣口岸啟動24小時通關等一系列新變化,都將讓大灣區的協同合作與融合發展獲得更大助力。

  同時,為貫徹落實《規劃綱要》,進一步滿足香港居民駕車入出內地的需求,2020年12月27日,香港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全程通車,打通了屯門至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為“港車北上”的安排提供條件。林鄭月娥指出,這一連接路的開通對香港發展具有策略性意義,更為“港珠澳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提供了契機。特區政府正聯同廣東省政府全力推進計劃,讓符合資格的香港私家車無須配額,可以經港珠澳大橋往來香港與進出廣東省。香港汽車工業學會會長李耀培指出,“港車北上”能夠提升大橋交通流量和社會、經濟效益,並集合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大灣區一體化的推進讓粵港澳三地之間的人員往來、企業合作更為密切。

  由於疫情,香港已封關多時,致使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正常的人流、物流往來受到嚴重影響。如今,特區政府正在抗疫工作上加大投入。農曆新年前夕,特區政府展現出鐵腕抗疫的決心和勇氣,除在多個重點疫區限時“封區”,還採用“突襲式”手段強制檢測;同時,特區政府也一直爭取早日在全港完成疫苗接種工作。今年2月19日,首批100萬劑科興疫苗運抵香港,並於26日啟動疫苗接種工作。民建聯會務顧問譚耀宗表示,希望大家積極接種疫苗,為早日正常通關創造條件,讓香港的經濟得以恢復。在全球疫情還未完全受控的當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香港重新出發的不二選擇,而香港的積極融入也能夠為大灣區建設帶來更多的正能量。

  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再創“一國兩制”實踐新成就

  為了應對新冠疫情的影響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粵港澳大灣區正是香港參與國家內循環的重要切入點。

  2020年11月23日,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宣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正式成立,以加強推動和協調特區政府有關大灣區建設的工作,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不斷推動大灣區協同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但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不是要將香港“內地化”、“邊緣化”,而是讓香港繼續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香港融入大灣區,也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要通過具體可操作的措施,打開香港經濟發展的瓶頸。

  回歸祖國23年來,香港在助力國家發展的過程中自身獲得充分發展,成就了經濟發展的奇蹟。經歷動蕩和混亂後,香港迎來“再出發”的關鍵轉折點,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既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也是香港當前探索發展新路向、開拓發展新空間、增添發展新動力的客觀要求。在國家砥礪奮進的新時代,香港更應同心同德,乘勢而上,在深度融合中不斷創造“一國兩制”實踐新成就。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045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