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 大會發言人張業遂答中外記者問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 2021-03-05

  3月4日晚,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大會發言人張業遂就會議議程和人大有關工作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4日晚舉行新聞發布會,大會發言人張業遂就會議議程和人大有關工作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

  張業遂介紹,本次大會會期7天,5日上午開幕,11日下午閉幕,共安排3次全體會議。大會議程共有10項,包括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等6個報告,審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提請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修正草案)》的議案,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提請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修正草案)》的議案,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提請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的議案等,目前各項準備工作已全部就緒。

  張業遂説,大會將堅持既定會議議程,召開形式不變,要素不減。同時,會議期間將採取必要的疫情防控措施。大會將以網絡視頻方式組織新聞發布會、記者會、“代表通道”、“部長通道”等採訪活動,積極支持代表接受視頻採訪。

這是記者在分會場採訪。(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關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工作,張業遂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修訂法律23件,作出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9件。

  一是完善公共衞生領域的法律,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守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包括制定強化公共衞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計劃,修改動物防疫法等。

  二是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推進重點領域國家安全立法,包括制定生物安全法、出口管制法、退役軍人保障法、海警法,修改國防法,審議數據安全法草案。

  三是為維護香港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提供法律保障。採取“決定+立法”方式,出台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

  四是加強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法治保障,推動高質量發展,包括制定長江保護法,修改專利法、著作權法,審議鄉村振興促進法草案、海南自由貿易港法草案。

  五是加快民生和社會治理領域立法,直接回應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包括編纂民法典,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審議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反食品浪費法草案。

這是記者在分會場採訪。(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中國疫苗將為發展中國家抗疫作出貢獻

  接種疫苗是人類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手段。張業遂説,促進疫苗在全球的公平分配和使用,特別是確保發展中國家用得上、用得起安全有效的疫苗,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習近平主席在第73屆世界衞生大會上宣布,中國新冠疫苗將作為全球公共産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作出貢獻。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有17支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4支疫苗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多支疫苗在境外獲批開展Ⅲ期臨床試驗。4支中國疫苗獲得一批國家的緊急使用授權或附條件上市批准。”張業遂説。

  張業遂介紹,中國政府已經或正在向60多個有需要的國家提供疫苗無償援助。中國政府宣布向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提供1000萬劑疫苗用於滿足發展中國家的急需。中國政府鼓勵並支持疫苗企業向願意購買中國疫苗的國家出口疫苗。目前已經進口或正在商談進口中國疫苗的國家有40多個,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

  張業遂説,面對疫情,沒有什麼比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更重要。中國開展國際抗疫合作,不是為了謀求地緣政治目標,也從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是為了保護更多人的生命安全與健康。希望更多有能力的國家行動起來,向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為國際抗疫合作作出貢獻。

  3月4日晚,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大會發言人張業遂就會議議程和人大有關工作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好制度

  張業遂説,本次大會將審議修改全國人大組織法和議事規則,就是總結實踐經驗,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更好適應形勢的新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關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張業遂説,實踐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

  一是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中國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地位。黨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國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貫徹和有效執行。

  二是支持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最好組織形式。我國共有五級人大代表262萬多名,其中縣鄉兩級人大代表佔總數的94%,是由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來的。代表聽取和反映群眾的願望心聲,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通過人大制度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確保人民權益得到實現和維護。

  三是有效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到目前為止,我國現行有傚法律275件、行政法規600多件、地方性法規12000多件,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都實現了有法可依,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四是保證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各級國家機關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協作,形成一個有機統一高效的整體。人大依法監督“一府一委兩院”的工作,這既是一種制約,又是支持和促進,有利於提高國家治理效能。

  3月4日晚,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大會發言人張業遂就會議議程和人大有關工作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從憲制層面對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作出決定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和責任

  在回答有關香港問題時,張業遂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職權,從憲制層面對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作出決定,既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也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責任。

  他表示,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是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的情況表明,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需要與時俱進作出完善,為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

  中國現行扶貧標準是綜合性的多維指標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張業遂説,脫貧攻堅戰雖然取得全面勝利,但中國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仍然任重道遠。下一步的重點,是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包括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搞好後續幫扶等,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談到中國的扶貧標準問題,張業遂表示,中國現行的扶貧標準是一個綜合性的多維指標,既包含人均收入指標,也把“兩不愁三保障”作為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這些方面需要大量的財政投入,提高了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張業遂説,有關部門在制定中國扶貧標準的過程中參考了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貧困標準。總的看,中國的扶貧標準符合自身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於世界銀行2015年確定的每人每天1.9美元的貧困標準,也高於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絕對貧困線。

  張業遂説,2018年世界銀行又增設了一些新的貧困標準,作為研究、比較的參考。各國主要還是根據本國實際情況確定標準,不存在中國刻意選擇一個低脫貧標準的問題。

  中國加強國防建設不針對、不威脅任何國家

  談到國防預算問題,張業遂説,中國的國防開支總體上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保持國防開支適度穩定增長,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履行國際責任義務,適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需要。

  中國的國防開支是公開透明的。中國每年的國防開支預算都納入國家預算草案,由全國人大審查批准。中國於2007年參加了聯合國軍費透明制度,每年都向聯合國提交上一財政年度國防支出基本數據。

  “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對其他國家構成軍事威脅,關鍵要看這個國家奉行什麼樣的國防政策。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加強國防建設不針對、不威脅任何國家。”張業遂説。

  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張業遂説,今年大會的一項重要的議程是審查並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在“十四五”規劃綱要的執行過程中,人大常委會還將審議規劃綱要的中期評估報告,確保目標任務如期實現。

  堅持對外開放是中國經濟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之一,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現在跟過去一樣重要。“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內外需市場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而是開放的、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他説。

  張業遂表示,中國與有關國家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將有力推動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這與構建新發展格局並不矛盾。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將加大制度型開放力度,繼續通過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同世界各國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衝突、對抗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

  談到中美關係,張業遂説,2月11日,習近平主席同拜登總統通了電話。兩國元首就廣泛的議題深入交換了意見。雙方同意就中美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保持密切聯繫。

  他説,中國對美政策始終保持高度穩定性和連續性。中方一貫主張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關係,同時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張業遂説,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各有千秋,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我們認為,不同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的國家,不僅應該而且完全可以和平共處。和平共處的關鍵是相互尊重,包括尊重彼此歷史文化傳統,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尊重各自選擇的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不干涉內政、和平解決爭端等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中美兩國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是正常的,斷供、脫鉤損人害己,衝突、對抗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他説。

  張業遂表示,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抗疫、促進世界經濟復蘇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等廣泛領域擁有重要的共同利益。雙方共同努力,以兩國元首通話為契機,加強溝通、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穩定發展,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05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