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如洪流粵港擴水管拓6G

來源: 文匯報          發布時間: 2021-04-07

  城大團隊研無線傳輸頻率升數十倍

  全球社會正進入5G(第五代移動通信)時代,在發展不同應用的同時,科技界亦積極投入進一步提升技術,希望開拓更高速穩定、萬物能夠實時互聯的6G(第六代移動通信)未來。因應大灣區創科勢頭,香港城市大學團隊結合區內科研單位的力量,去年底成立了“粵港大數據圖像和通信應用聯合實驗室”,藉著研發更先進的終端天線及陣列等,將無線傳輸頻率提高數十倍計至太赫茲水平。團隊科學家形容,大數據發展“就像龐大的水流一般”,實驗室的工作是要為無線通信擴寬管道或新建更多管道,以迎合“水流”需要,為超高速的6G技術奠基,貢獻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世界的通信發展。

  “粵港大數據圖像和通信應用聯合實驗室”多名成員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講述研發工作及目標。實驗室聯合主任、城大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陸貴文介紹指,實驗室是由城大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同深圳信息通信研究院、深圳大學三方合作成立,去年底率先獲廣東省科技廳“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專項資金撥款500萬元(人民幣,下同),另籌募1600萬元經費,推動5G、6G創新技術研發。

  城大主要負責大數據通信研發

  他表示,聯合實驗室致力於開展大數據通信、大數據圖像及大數據網絡三方面的研究,其中城大主要負責大數據通信的部分,包括研發具有高吞吐量的5G及6G移動通信終端天線及陣列技術,主要應用於通信和成像系統中的毫米波及太赫茲天線及器件技術,5G、6G高頻天線産品開發及通信終端測試及校準關鍵共性技術等,為更高的傳輸效率和影像質素,提供基礎建設體系。

  大數據時代對信息流動要求提高,實驗室成員、城大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志豪形容,工作就是要打通與擴闊無線通信的“管道”,“大數據就像水流一般,流量很大,但因為有些窄位,即是技術不夠,所以流速不夠快。我們做的就是整大管道或建立多條管道並行,讓大量的水(數據)能夠快速通過。”

  相關技術研發填補太赫茲通信空白

  同屬實驗室團隊的城大電子工程系副教授黃衡補充指,由5G進一步發展至6G,技術所使用的電磁波頻率進一步提高,進入太赫茲(TeraHz,即每秒1012次)通信的範圍,傳輸速度較毫米波通信快十倍。

  他提到,太赫茲頻率以往主要用於太空領域觀察星體的演化及死亡或新星體的變化,但地面的使用相對較少,因大氣損耗大,遠距離傳播較難,因此相關技術的研發,“填補了太赫茲通信的空白”。

  此外,研究團隊亦會致力於高頻天線産品開發及製造技術的新突破,同時希望在驗證、測試技術方面做出成果,給終端産品的商家參考。

  黃衡説,近年各地科技界陸續開始對6G的研究探索,他們希望透過是次粵港合作,能進一步將官産學研結合,除大學與研究院三個共同研究單位外,實驗室亦與互聯網域名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ZDNS),及小米、鵬鼎控股、康佳等公司合作,從域名、智能終端、PCB、超高清視頻等各方面實現快速的産品化,希望借大灣區“龍頭”科企的網絡,打通大灣區市場,並輻射向全國乃至世界。

  至於人才培養, 三名學者都提到,在通信研究領域,灣區就業已成了熱門現象。陳志豪指,其實驗室已有多名畢業生於深圳或周邊高等院校任教師,亦有多人投身科技企業;陸貴文亦説,近年他已有四五名研究生畢業後以大灣區工作為首選。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0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