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協力開拓香港由亂到治由治到興的黃金時代

來源: 《瞭望》          發布時間: 2021-05-01

  ◇市民發表反對個別政策的意見,以至批評政府的官員,都是可以的。過去可以,將來也可以

  ◇香港青年應把目光放得更遠一點,有一個時代等待他們去開創,有一個未來等待他們去擁抱

  ◇要解決香港的住房問題,最缺乏的是迎難而上所需要的堅定決心、無畏勇氣、恢弘氣魄

  ◇放下政治分歧、放下固有利益、放下陳舊想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重,以百姓長遠福祉為重,支持特區政府以創新思維清除障礙、破解難題

  3月1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作出決定,授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改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3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相關修訂案,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産生辦法作出系統修改和完善,以提高香港特區治理效能,保障香港特區永久性居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近日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時表示,完善選舉制度能讓香港的議會運作和特區政府施政重回正軌,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能為香港打開新的人才局面。全港市民應該團結起來,同心同德,堅毅奮進,協力開拓香港由亂到治、由治到興的黃金時代。

  落實「愛國者治港」並非壓制批評意見

  《瞭望》:中央完善香港的選舉制度,是否是為了壓制反對意見、將香港的反對派排除在治港力量之外?

  董建華: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選舉制度,美國、英國、印度、新加坡的選舉制度都各有不同,他們之中哪一個選舉制度最好?請問有誰可以回答呢?任何選舉方法的最終測試,就是能否切實為人民帶來幸福快樂。

  中央完善香港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所針對的並不是反對派,不是要將任何政治團體拒之門外,更不是要使議會內意見一律,而只是針對極少數反中亂港分子。完善選舉制度能夠令香港的議會運作和特區政府施政重回正軌,讓香港不同政治頻譜的政治團體有更大的議政空間。

  香港是自由民主、多元包容的社會,市民享有的各項權利和自由都受到基本法保障。只要符合法律規定,在尊重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在維護香港繁榮安定的基礎上,任何人都可以發表反對個別政策的意見,以至批評政府的官員。過去可以,將來也可以。我相信,特區政府也樂於接受有建設性的批評,因為政府有責任接受社會監察,以體現問責的精神。

  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能夠為香港打開新的人才局面。在新的制度之下,參選人要獲得選民支持就要靠實實在在的成績,不再是靠激烈的「抗爭」行為,不再是靠「政治秀」。

  我相信絕大多數香港市民都是愛國愛港的,只要真心誠意擁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憲制秩序,願意為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多做實事,同反中亂港分子劃清界限,香港參政空間是非常廣闊的。

  爭取「由治到興」重振國際地位

  《瞭望》:近年來,香港經歷了一系列政治事件,去年以來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遭受打擊。香港未來如何改善營商環境?「十四五」時期,香港如何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以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董建華:香港是高度開放的外向型經濟體。安定的社會環境,是香港過去賴以成功的基石。事實證明,非法「佔中」、「修例風波」嚴重破壞了香港的社會安定,削弱了投資者及游客的信心,對香港經濟産生非常負面的影響。完善選舉制度,能夠防止惡性選舉政治綁架經濟發展,減少各種政治力量透過選舉干擾市場運作。

  事實上,全國人大通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完成相關修法工作之後,香港多個商會第一時間表示歡迎和支持,大家都認為完善選舉制度能夠幫助香港走出亂局,為香港經濟發展構建更繁榮穩定的根基。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中央明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香港國安法令香港由亂轉治,但單單恢復社會安定是不足夠的。由亂到治之後,我們要爭取「由治到興」。

  國家深化改革和快速發展為香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央高度重視香港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作用,作為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香港被賦予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引擎作用。

  通過參與「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我相信香港經濟一定能再次騰飛。關鍵之處,是必須提升大眾對國家的認識和了解,培養香港市民的全局視野和國家觀念。大家珍惜機遇、把握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香港的未來必然會更加寬廣、更加輝煌!

  以幸福為本建希望之城

  《瞭望》:您期待香港未來建設成什麼樣?香港青年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

  董建華:我常和外國朋友説,中國在短短幾十年能夠創造舉世奇蹟,其中的秘密就是「全國為民,全民為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奮鬥目標,也應該是香港的奮鬥目標。

  我們要共同建設一個經濟興隆、文化興盛、百業興旺、家和萬事興的香港!一個讓貧病感受溫暖、讓基層活出尊嚴、讓中産發揮所長、讓青年重拾希望的香港!

  香港作為國家最富庶的城市之一,有能力、有資源、也有義務解決老百姓的所需所急所盼,讓社會共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然而,由於長期積累形成的問題,香港面對着住房短缺、貧富懸殊、青年向上發展困難等深層次矛盾。這些問題成因複雜,需要找準癥結,多管齊下,方能清除積弊。

  香港大多數年輕人勇敢善良,壯志凌雲。過去有不少年輕人出於愛護香港的熱忱,和平理性地表達訴求。但也有不少年輕人對政治認識不深,被不實資訊所誤導,採取過激行動。對犯錯的年輕人,我們應該盡量以 啟發、開導為主。

  香港青年應該把目光放得更遠一點,不要局限於香港一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應該多看看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多看看新中國飛躍的發展和廣闊的前景,多看看大灣區以及「一帶一路」的沿線城市,那裏有一片天下等待他們去探索,有一個時代等待他們去開創,有一個未來等待他們去擁抱。

  創新思維破解住房難題

  《瞭望》:您認為要解決香港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目前最大的障礙是什麼?解決這一問題應從何入手?

  董建華:住房問題確實是香港各種深層次矛盾之中最為突出、最牽動人心的。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決這一制約香港發展的「老大難」問題,成功要素包括資源、技術、人才等,香港本身是完全不缺的,最缺乏的是迎難而上所需要的堅定決心、無畏勇氣、恢弘氣魄。

  我們應該向內地學習,中央在制定「十四五」規劃的同時還特別制定了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勾勒出國家未來15年的發展路線圖,充分展示了中央政府的決心、氣魄和遠見。要解決香港的住房問題,也必須要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立足長遠整體布局。

  土地短缺是香港住房問題的根源。根據香港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評估,未來30年香港需要超過9000公頃的土地,香港必須多管齊下造地建房。團結香港基金倡議的大填海計劃以及特區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發展計劃,都規劃在香港中部水域的策略性位置大規模填海,是真正能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案,也是根治香港住房問題的長遠之策。

  但燃眉之急是香港必須凝聚足夠的社會共識,團結一致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恒産者有恒心」,住房問題涉及香港的長治久安,每一位香港市民都是這個問題的天然持份者。

  大家必須放下政治分歧、放下固有利益、放下陳舊想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重,以百姓長遠福祉為重,支持特區政府以創新思維清除障礙、破解難題。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3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