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個選舉制度優劣的標準不是看選舉的形式,而是看能不能真實反映大多數人的聲音,能不能更好地回應市民的訴求。即將舉行的選委會選舉,在代表性及均衡性方面均顯著增強,有利於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實現良政善治打下堅實基礎。
在新選舉制度下,選委會規模由1200人增至1500人,原有的四大界別拓展為五大界別,38個界別分組擴大至40個並實現優化調整,具有多個亮點。
第一大亮點,就是大幅增加了基層代表。近年香港房屋、土地、就業、安老等民生問題突出,貧富懸殊惡化,新選制對此作出回應,將第三界別修改為「基層、勞工和宗教等界」,突出「基層」和地區性,選委既有在劏房長大的,也有農民和漁民。這一安排,有助推動特區政府制訂更精準的政策維護基層利益。
新選制的第二大亮點,是選委會多了大批優秀人才。大學校長成為教育界選委,香港兩院院士則成為新增的科技創新界別選委,體現中央及特區對人才的高度重視,這些選委將對推動香港創新科技發展大有助益。
第三大亮點,就是多了代表香港整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選委。包括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青聯等團體的代表等。他們立足香港、胸懷祖國,既熟悉港情,又熟悉國情,體現了「一國」和「兩制」的有機統一。香港的未來在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大灣區建設,特區施政不能局限於香港本地,而必須放眼國家及加強與內地的協調,這部分選委作用突出。
由於新選制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均衡參與性,突破了某個界別、地區、或政團的利益局限性,這就使得各階層、各界別、各方面都能在特區管治架構中得到反映和充分代表,更好地反映大多數港人的聲音,回應大多數市民的訴求,有力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實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事實上,新選制下的愛國愛港參選人都是真正有志於服務香港和市民,不論是自動當選還是需要競爭的候選人,都精心設計政綱並積極向選民和社會推介宣傳,從參政理念、政策主張等層次都體現了擔當和勇氣,得到選民的認可和支持。上周末有近千選委在全港各地設立逾千個街站,走入民間業界,與市民零距離接觸,認真聆聽民意,展現出來的選舉新氣象、新風貌令港人倍感振奮。
政通則人和,人和則事興。我們有理由相信,新選制有利於選出符合「五個善於」的管治者,讓香港回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這個焦點上來,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提升整體競爭力,讓香港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