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不可戰勝的強大鬥爭精神——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來源: 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 2021-11-22

  行進到“兩個一百年”交替、“兩個大局”交織的歷史關口,我們應該弘揚怎樣的精神、以何種姿態繼續前進?

  真正屬於歷史的,也屬於未來。堅持敢於鬥爭,是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奮鬥積累的寶貴經驗。這股淬煉出的強大精神力量,定會激發起14億多中國人民的昂揚鬥志,推動民族復興偉業一路闖關破障、勇毅向前。

  開天闢地,肯定是千難萬險;改天換地,註定會風雨兼程。撥開歷史煙雲,一段段不屈的歲月、一幕幕激蕩的場景、一個個英雄的故事,依然震撼人心。新中國是靠浴血奮戰的頑強鬥爭而建立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新成就,與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大膽地闖密不可分;步入新時代,復興長卷中寫下的新的絢麗篇章,憑依的也是贏得偉大鬥爭的超凡勇毅和智慧。一百年來,我們黨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於鬥爭、勇於勝利的風骨和品質,這是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重要內核、最直觀體現,是我們黨最鮮明的特質和特點,也是中國道路、中國自信的精髓所在。

  鬥爭本領不是與生俱來的。甘將熱血沃中華的視死如歸,“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義無反顧,脫貧攻堅戰中扎根山山峁峁的無私奉獻,“我是黨員,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的堅定值守……源於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産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民族復興的信心。我們所要進行的偉大鬥爭,是正義的、積極的,是革命性、建設性力量。這個偉大鬥爭,絕不是為哪個人、哪個集團謀私利,其根本目的是為廣大人民謀利益、謀幸福、謀更加美好的未來,代表了人民和歷史前進的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在哲學意義上,‘難’是在任何領域前進道路上永恒的命題。”

  今天的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天的中國,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二者相互交織,既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機遇,也代表着明顯增多的挑戰,尤需頑強的意志,尤需“雄健的精神”。況且,我們面臨的各種鬥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至少要伴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過程。要充分認識其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發揚鬥爭精神,隨時準備應對更為複雜困難的局面。

  共産黨人的鬥爭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凡是危害中國共産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種風險挑戰,只要來了,就必須進行堅決鬥爭,毫不動搖,毫不妥協,毫不退縮。

  迎着困難上,頂住壓力拼,需要練就善於鬥爭的真本領、真功夫。我們要從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出發,總結運用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成功應對風險挑戰的豐富經驗,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不斷提高應對風險、迎接挑戰、化險為夷的能力水平,逢山開道、遇水架橋,敢於出擊、敢戰能勝。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45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