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港澳人才發展新平台

來源: 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 2021-11-23

  11月15日,“粵港澳大灣區職稱和職業資格業務一站式服務平台”在廣州南沙宣布啟用。該平台集約涵蓋粵港澳三地專業人才職稱評價和職業資格考試、認可業務等事項,可提供相關業務諮詢及受理服務,方便港澳專業人才在南沙從業執業。這也是國內首個關於職稱和職業資格業務一站式、全科型的綜合服務平台。

  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達11.5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面積,創造了全國近13%的GDP,成為全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為港澳人才的發展搭建了平台、拓展了空間,也有利於進一步推進香港、澳門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人才發展空間日新

  不久前,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布了《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急需緊缺人才目錄》(以下簡稱《目錄》)。《目錄》顯示,産品、科技和營銷作為企業人才需求的最核心環節,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引進的方向仍應圍繞這三大核心環節展開。廣東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定期發布緊缺人才需求信息,能給人才流動和高效配置提供參考,引導各類人才向粵港澳大灣區有序流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兩年多來,灣區內地9市紛紛出台相應細化落地措施,而廣州、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與核心引擎,更是走在前列。

  廣州市人社局副局長陳敏介紹,目前,廣州全面取消港澳台居民在穗就業許可規定,來穗就業港澳人員與內地人員一樣直接辦理就業登記。來穗工作的港澳人員納入基本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對象範圍,符合條件的港澳居民同等享受各類就業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支持。

  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職稱評價和職業資格認可方面,廣州市落實與香港在6項建築領域職業資格互認,對香港3個、澳門13個職業工種實行單方認可,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專業人才申報職稱、參加職業資格考試。另外,在廣州工作、生活符合相關條件的港澳居民,還可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並享受與市民同等待遇。

  日前,《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支持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外發布。該《辦法》的三大亮點——港籍青年扶持力度空前、聚焦前沿領域重大人才、鼓勵市場化機構引進和舉薦人才,受到外界高度關注。

  目前,前海落實港澳及境外高端人才個人所得稅率優惠政策,累計認定八批次共1611人次前海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中香港籍人才佔總認定人數51%以上。通過推進專業服務領域一體化融通,推出了資質認可、合夥聯營、項目試點、執業備案等一系列便利化措施,助力香港稅務、建築、規劃專業、法律服務等專業領域的人才,在前海實現免試執業。

  深圳人才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幸輝表示,人才是粵港澳大灣區最活躍的要素之一。灣區不僅要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物理空間的融合,更要圍繞灣區産業布局,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以人才科學分布來加快灣區城市融合。

  灣區引力越發增強 港澳青年有更多期許

  在香港出生長大的莊一洲,完成國外學業後,就來到廣州幫父親打理內地的生意。在廣州,他接觸到不少從農村進城務工的朋友,這讓他産生很大觸動。經過一年多研究,莊一洲把目光鎖定在了可以提煉有機肥料及蛋白質資源的昆蟲産業。目前,莊一洲籌劃的以昆蟲為基礎,打造循環經濟食物鏈閉環的項目“廚余印鈔機”,順利進入了第十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深圳賽區環保新能源行業總決賽,正在洽談落地。

  莊一洲表示,廣東的創業環境和條件在全球都是一流的,更何況對港澳人才來説,還兼具了人文地理相近、交通方便的優勢。“這些年來,大灣區內地各城市都設立了行政服務大廳,提供優質便利的服務,港澳人士很快就能完成企業註冊和銀行開戶等手續。此外,辦理內地居住證、乘坐高鐵往返香港以及口岸通關也都比過去方便多了。”他坦言自己最喜歡廣州和深圳,因為這兩個城市的節奏和香港一樣快,活力和香港一樣強,但生活空間卻優於香港。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三地交流合作不斷深入,基礎建設發展需求大,能有更多機會接觸大型基建項目,對於建設行業的從業人員擁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灣區內地城市的生活飲食習慣與香港十分接近,與家人團聚也十分方便。”目前供職於中新廣州知識城開發建設辦公室建設處的彭皓旻表示。

  對於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和團隊來灣區生活創業,莊一洲建議,大灣區內地城市進一步優化目前的人才引進標準,合理釋放頭部人才資金預留,為更多優質且資金需求緊迫的初創團隊,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同時建議將各地各類創新創業比賽統一歸類並分級,讓獲獎項目所獲得的相應政策支持,在大灣區乃至全國範圍內實現互認,讓那些有實力和潛力的優質項目,能夠得到更加持續和穩定的發展。

  彭皓旻建議,大灣區內地高校與企業加強聯動,給港澳學生提供更多赴企業參觀學習和實習的機會,幫助他們更直觀地感受相關産業的發展情況與前景。另外,大灣區內地城市社會公共服務中,尤其是財稅金融等方面,還存在一些機制銜接的盲點和痛點,希望未來這些障礙能夠一一消除,更好實現灣區內部的融通。

  加強灣區內部協同 不斷釋放人才活力

  在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副教授盧晶亮看來,巨大的經濟體量、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快速發展的高鐵及高速公路等交通網絡,以及開拓創新、開放包容、多元一體的大灣區文化,都是粵港澳大灣區吸引人才的重要優勢。

  盧晶亮認為,目前灣區內地城市都出台了人才優惠政策,建議各城市協同共商,打造高質量多層次的人才發展環境,“城市有各自明確的定位和分工,加強人才流動和培養,資源和服務同步,才能推動整個大灣區的人才建設和進步”。

  對此,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戴斯敏認為,大灣區各城市應該將人才引進與産業深入融合,不能盲目“搶人”,要針對城市發展特點、人才現狀、經濟發展需求精準施策,形成地方特色;通過人才引進帶動項目引進,實現“人才引領産業”“産業集聚人才”的良性互動。

  在澳門遠威置業有限公司董事歐家威看來,港澳對於內地方面的資訊獲取存在滯後性,依託有限的峰會、交流活動等,難以確保資訊快速傳達給港澳青年。

  歐家威建議:“發揮港澳青創中心、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的聚集效應及優勢,將政策資訊、社會動態、活動信息等多渠道進行發布,針對港澳地區網絡資訊平台的使用和閱讀習慣進行調整,確保港澳青年及時、準確、通暢地獲取大灣區發展的動態資訊,增強港澳青年對未來融入大灣區發展的信心。”

  而面對如何在人才政策、配置、流動等方面拓寬互聯互通路徑,打破灣區內人才流動限制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涂輝龍建議,設立“大灣區人才工作辦公室”,負責灣區內人才工作決策部署及各類人才的引進、培養與服務工作,為推進人才一體化運行搭建統一的協調平台。同時,借助大數據技術,打造大灣區人才搜索數據庫,為粵港澳大灣區內企業引進合適人才、優化人才配置提供科學、精準的數據支持。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45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