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協同,香港科創“加速跑”

來源: 南方日報          發布時間: 2022-01-05

  2021年12月30日上午,伴隨着港交所裏一聲鑼響,誕生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商湯科技成功上市。這家亞洲收入排名最高的人工智能公司,已開發超2.2萬個用於不同應用的商用人工智能模型,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計算機視覺軟體提供商。

  科創正逐漸改變着香港的經濟發展邏輯,也被視為攸關香港再次騰飛的“財富密碼”。

  香港經濟早年過分偏重金融、地産,科創起步並不早。近年來,面對本土經濟增長日趨放緩,本屆香港特區政府投入超過1300億港元支持科創,更在2021年10月規劃“北部都會區”,承載科創這一未來經濟引擎。

  在剛剛過去的香港第七屆立法會選舉中,談到香港未來發展趨勢,“科創”也成為眾多議員口中的熱詞,並相信本屆立法會將會為香港科創打造一個優異的發展環境。

  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區域協同發力中,香港將發揮優秀的大學資源和基礎研究實力、國際化及知識産權保護制度等優勢,結合大灣區其他城市擁有的前沿科技研發能力、豐富的土地和人力資源、強大先進製造業和轉化科研成果能力,尋求“科技”突圍。不僅突破本地市場較小的限制,提升香港業界的競爭力,更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正如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所説,香港未來的創科發展會成就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並駕齊驅。

  技術人員▶▷

  從北上尋工到本土創業

  2005年,香港青年麥騫譽從香港科技大學畢業時,當地很多企業和研發團隊看準內地製造業的蓬勃發展趨勢,順勢北移。“那時候的研發人員都要去內地找工作,所以香港這邊很多高材生寧可選擇金融、醫療等本地高薪專業。”

  看到就業形勢不好,麥騫譽選擇留在大學繼續深造,當他再度踏入社會時,已是2012年,彼時內地科技創新發展的熱潮開始逐漸影響到香港。

  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後,香港特區政府深感“單靠金融業不能養活700多萬人”,經濟需要“過關升級”。此後,香港特區政府先是推動發展六大優勢産業,又努力發展科技創新。

  看到香港特區政府對科創的投入越來越多,麥騫譽在跨國研發公司工作的同時,也和朋友建立了一間工作室,設計數字機器人、網絡系統、移動服務器。在2017年,麥騫譽與團隊正式成立機器人公司,取名“路邦科技”。

  經過幾個月的加班加點,麥騫譽帶領團隊終於在2017年底製造出第一台倣真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執行高壓電維修、進入有害場所等特殊任務。

  機器人研發之後需要生産和測試,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場地問題。經過考察,他選擇在深圳前海設立分公司——當地有支持港青創業的政策和配套設施,把工廠設在江門——可以為機器人的製造、測試提供較大的空間。“一樣的空間,江門的成本只有香港的十分之一。”麥騫譽説,更重要的是,珠三角生産鏈配套成熟,各種零部件供應齊備,這是香港暫不具備的。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前布局,不僅讓麥騫譽嘗到了區域專業化分工的甜頭,更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機遇。

  公司成立第二年,為配合國家5G發展,路邦科技與中國移動、中興通訊研究機構的5G技術結合,共同研發出中國第一個5G倣真機器人。

  通過5G技術,機器人的網絡時延得以縮短到極致,動作也變得更流暢。之後這批機器人被投放到全國各省進行5G測試,甚至作為國家“親善大使”,送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展示。

  “我想通過這次的合作,一方面證明香港本土技術可以達到國家級水平,另一方面證明香港與內地科研合作的前景是無限大的。”麥騫譽説。

  科研經費▶▷

  “南下”助力香港研發突破

  麥騫譽的發展經歷,也是香港科技創新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

  多年來,香港産業結構嚴重依賴服務業,根據中國銀行《2021年香港經濟的痛點》報告,貿易與物流、金融服務、旅遊、專業服務及其他四大支柱産業佔香港GDP的57%。但香港本土製造業規模卻不斷縮小,創新和科技發展落後於鄰近城市。

  香港特區政府資料顯示,2013年香港的研發支出只佔本地生産總值0.73%,遠低於韓國(4.2%)和深圳(4%)。但另一方面,香港科研實力和人才並不遜色,香港中文大學等5所大學穩居全球前100名。

  社會各界呼籲發展科創的聲音漸濃,內地科創風潮也逐漸影響香港。2015年,香港特區政府成立創新及科技局,開始駛入科創“快車道”。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更推動在香港科技園設立專注於醫療科技、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科技的兩個世界級科技創新平台。

  2021年12月,香港大學宣布該校團隊研發出全球首個其自身表面可殺滅新冠病毒的高銅含量不銹鋼。港大團隊領導黃明欣教授,就是香港科研投入轉變的見證者。

  2018年,科技部出台關於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持港澳地區創新發展的若干規定,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加強科技創新合作的安排和聯合資助研發項目的協議。隨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對港澳開放,實現中央財政經費過境港澳,港澳高校科研人員可以以項目負責人身份申報項目。

  跟隨中央步伐,內地不少支持研發資金也開始過境港澳。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透露,2019—2020年,內地已經批出超過4.4億元給香港的大學及科研機構。

  “我本身就有幾個項目得到了科技部的支持,其中兩個還是上千萬級別的。”因主力研究超強韌鋼鐵,黃明欣被稱為“鋼鐵俠”,但香港本土缺乏製造業,他的研發成果主要在內地實現轉化。

  北部都會區▶▷

  為科創“引擎”騰出新空間

  香港科創發展的步伐還在加速。

  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在接受南方日報駐港記者採訪時表示,本屆香港特區政府已史無前例投放超過1300億港元,循八大方向推動科創發展,包括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資金、加強科普教育等。

  該局用了幾組數據來反映香港科創發展的變化:香港科創界的就業人數,由2014年約3.5萬人增加至2019年約4.5萬人;初創企業數量,由2014年約1070家增加至2021年約3800家;過去三年,科技園公司及數碼港兩個園區的初創企業共計籌募超過455億港元,每投資1港元便吸引外界投資13港元。

  鄭嘉泓就是新增的1萬名科創界就業者之一。從金融業離職後,跨領域創立一家人工智能技術公司——濃説科技。鄭嘉泓透露,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選擇。但長期接觸大量企業數據的鄭嘉泓,敏銳地察覺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審核上市文件、財務報表等材料的發展前景。

  近年來香港迎來“IPO熱”,很多內地企業紛紛奔赴香港上市,這讓鄭嘉泓的人工智能産品大展所長。他們通過文件交叉對照,來幫助律師事務所和銀行核查企業的招股書,相關工序可以省下75%—90%的時間。

  “過去幾年香港的科研發展也看到成效,所吸引的資金由2014年的12.4億港元,升至2019年約99億港元。”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告訴記者,該公司也積極推動數字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至今為超過1700多家初創企業和科技公司提供各類支持,包括800多家駐園區公司。

  “現在是香港科創發展的黃金時期。”他相信,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加上大灣區的蓬勃發展,香港創投氛圍會越發熾熱,更多優質初創企業將吸納更多資金,預計未來有更多香港初創企業陸續上市,助香港發展成為科創樞紐。

  2021年10月,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發表2021年施政報告,計劃在香港北部形成一個與金融業同等地位的經濟發展核心——科創。

  “下一步,香港需要更加主動,確立類似生物科技、智慧城市等創新方向,加大力度推動發展,並進行更多政策創新。”在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功能界別科技創新界當選的邱達根認為,香港很多科創政策都有待更新,科技金融、智能裝備的發展都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51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