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大灣區“疫苗互認” 代表委員建言構建“港澳疫苗通”

來源: 中新社          發布時間: 2022-03-05

  粵港澳三地交往日益密切。根據“灣區社保通”的數據,目前在廣東長期工作和居住的港澳居民達53.8萬人。加速跨境醫療公共衞生服務一體化發展,被不少業內人士視為是塑造“健康灣區”的關鍵。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疫苗監管和免疫接種分屬於粵港澳三地,形成了“一個灣區,兩種體制,三種疫苗監管系統,三種免疫規劃”的現狀。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科首席專家蔡衛平。(受訪者供圖)

  “這導致大灣區內跨城市流動人員在疫苗接種互認和續種補種等方面遇到不少阻礙,多樣化優質疫苗接種需求得不到滿足。”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科首席專家蔡衛平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全國兩會,他建議構建“港澳疫苗通”,讓大灣區疫苗接種實現互通。

  “目前,內地已上市疫苗44種,以中國國産疫苗為主。香港和澳門地區已上市的疫苗分別為38種和25種,為海外進口疫苗,且多用聯合疫苗及創新技術疫苗,與國際同步較快。”蔡衛平稱,三地免疫接種程序也不同,對跨地區嬰幼兒、學齡兒童影響尤為顯著。

  “其實現在兩邊差異最大的,我覺得應該是二類疫苗,就是大家自費並且自願受種的疫苗。”蔡衛平稱,比如流感疫苗,以前要自費接種的時候,其實在內地接種流感疫苗很少,在香港接種就比較多。

  “現在內地與港澳的交流交往太多了,所以兩邊如果公共衞生服務能趨於一致的話,可以很大限度避免人員流動帶來的一些病原體之間的相互傳播。”蔡衛平説。

  對此,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總監楊志紅也持有同樣的看法,“此前,有香港家長向我反映,三地在百白破、麻腮風疫苗的接種時間和使用的疫苗種類上都有區別,這就帶來了跨區接種疫苗不同步、續種補種安排繁瑣的問題”。

  “疫苗屬於公共衞生範疇,應該去從公共衞生和傳染病防控急需的角度去理解疫苗的急需。”蔡衛平表示,這兩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內地與港澳通行不如疫情前通暢,灣區居民疫苗接種的不便顯得比較突出。

  2021年8月起,“港澳藥械通”政策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擴展實施,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開業的指定醫療機構使用臨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使用臨床急需、港澳公立醫院已採購使用、具有臨床應用先進性的醫療器械。截至目前,已公布兩批目錄,但仍未把疫苗納入。

  “疫苗是公共衞生裏面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要實現一體化,必須要把疫苗考慮進去。”蔡衛平表示,建議對於在港澳已上市、內地尚未獲批的疫苗,根據“港澳藥械通”政策,允許這些疫苗在廣東省內指定醫療機構先行使用,為在廣東工作居住的港澳居民提供接種服務,讓在廣東的港澳同胞獲得與港澳地區同樣的疫苗保護。

  但疫苗引進過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跟內地的疫苗規劃銜接。蔡衛平建議,可先從“二類苗”作為試點,因為“二類苗”是自願自費接種的,如果成熟之後可考慮把一部分在港澳使用、跟內地一類苗可能有重疊的部分也可以引進來,“儘管兩邊的接種方法和程序可能會有點區別,但只要做好互認,其實我覺得沒有問題”。

  楊志紅認為,大灣區需要搭建“港澳疫苗通”疫苗接種信息系統,一方面需要三地實現疫苗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需要由有關部門牽頭,對三地針對同一傳染病使用的不同種類疫苗予以互認,對不同種類疫苗在接種流程銜接、適用年齡等方面給出專家指導意見,制定不同種類疫苗在大灣區內互認或序貫接種的標準。

  蔡衛平稱,“大灣區疫苗先行先試”不僅有望能解決上述民生訴求,更有利於加速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服務設施一體化與公共健康服務均等化進程。長期來看,有利於促使大灣區內地的一些疫苗企業加大研發,實現周邊乃至國際的創新輻射效應。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59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