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代表委員:人心回歸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來源: 文匯報          發布時間: 2022-03-11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主權回歸了,人心回歸進展如何?當前存在什麼問題?怎樣解決?兩會期間,多位港區代表委員圍繞上述話題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香港人心回歸任重道遠,應堅持循序漸進,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代表委員建議,引導香港青年多到內地交流,讓他們客觀全面了解祖國,加強中國歷史認知和愛國主義教育,把握大灣區帶來的發展契機,多渠道增強港人的國家認同,讓香港真正融入國家發展的時代洪流。

  在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吳傑莊看來,目前,香港很多青年朋友對國家已有認同,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心還沒回歸。“我的建議很簡單,希望香港的青年朋友多到祖國內地走一走、看一看,更客觀全面地了解我們的國家,一起實現人心回歸。”

  “香港人心回歸,首先是要認同‘一國兩制’,先有‘一國’才有‘兩制’。”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楊莉珊表示, 從“修例風波”看,一部分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缺失,這一問題很大程度上是歷史認知造成的。

  從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入手

  楊莉珊認為,促進人心回歸要從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入手,從幼兒園開始,逐步增強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對中國共産黨的認知,明白現在國家發展和成功的原因。同時,她強調,實現人心回歸還要解決就業、住房、未來發展等香港的深層次矛盾。讓香港人以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胡劍江認為,人心回歸的根在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在他看來,回歸20多年來,香港的文化發展遭遇一些曲折,其間出現某些“去中國化”傾向,學校教材被篡改,中國歷史甚至不是必修課,導致部分青年人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嚴重弱化。

  倡中文歷史等課程用國家教材

  因此,他提出人心回歸的三點建議:一是在港啟用中文、歷史、法律等國家統編統用教材;二是更大力度推廣講普通話;三是加強香港青年與內地的交流,讓他們更多了解祖國的真實情況。重塑港人的文化認同,讓香港真正融入國家發展的時代洪流。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洪明基表示,“在我看來,人心回歸就是對國家主權、憲制秩序、社會制度的遵守,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他認為,香港社會在國民教育、國家認同方面有欠賬,社會文化土壤的改良是一個長期工程。他認為,應借助國安法實施,在香港社會掀起一場教育改革和文化改良運動,完成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再造,提升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提升對國家的歸屬感認同感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施榮懷認為,青少年是2019年香港“修例風波”主要參與者。如何讓更生青少年返回正軌、融入社會、認識國家,特別是讓他們意識到“反中亂港”行為給香港和自身及家人帶來的沉痛教訓,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他建議成立跨部門行動小組提供系統性更生服務,為每位更生人士提供心理諮詢、學業及就業指導、家庭關係疏導調解等配套服務,讓更生人士親身感受內地發展、國家對年輕人的關懷及包容,以增加其國民身份認同。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順潮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説,香港主權回歸,但是人心還沒有完全回歸。“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時,我是火炬手之一,大家的愛國情緒高漲。後來香港發生很多政治爭拗,最後演變成‘佔中’‘黑暴’。隨着國安法出台和完善選舉制度,確保了‘愛國者治港’,現在可以適時向世界展現我們的民主發展,提升港人對國家的向心力和歸屬感。” 多位港區代表委員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為促進香港人心回歸提供機遇。楊莉珊説,灣區是很大的發展平台,能給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教育、工作、生活機會。“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香港人必須有國家觀念。香港青年來內地發展,自己不要當過客,要主動融入,積極作為,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國家認同感。”

  港人超額報名大灣區創業計劃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校長陳卓禧談及自己曾經組織的大灣區創業計劃,“最初我們對報名沒有信心,擔心30個名額招收不到一半人。沒想到後來收到近800名港人報名。”報名者中有2/3沒到過內地,是大灣區的發展機會吸引了他們。創業促使這些港人去認真了解內地的制度、文化和民情,慢慢成為真正大灣區人。

  陳卓禧説,“香港的人心回歸實質上是中華兒女大團結工作的一部分,盡量找尋最大的公約數,畫出最大的同心圓。要避免目標行為的短期化,堅持循序漸進,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相信只要直抵內心地工作,人心回歸是會成功的”。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60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