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血、汗水和真情留在這裏——內地援港醫療隊亞博館抗疫故事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 2022-05-06

3月14日傍晚,應香港特區政府請求,由廣東省組派的內地援港醫療隊共75人,經深圳灣口岸抵達香港。(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面對來勢洶洶的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應香港特區政府請求,在中央統一部署下,來自廣東25家醫院的391名內地援港醫療隊員於3月馳援香港。

  在內地支援香港抗疫工作專班的指導和香港醫管局的積極配合下,全體隊員在亞博館新冠治療中心(以下簡稱亞博館)全力投入支援香港戰「疫」,醫療運轉和效率顯著提升,救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內地與香港醫護人員攜手譜寫了一曲生命讚歌。

  史上首次!內地醫護獲得成建制在港行醫許可

  疫情緊急,救人如救火。3月7日、14日、16日,內地援港醫療隊分三批馳援香港。391名隊員認真學習工作手冊,分批進入亞博館熟悉病區工作流程、掌握信息系統。僅僅用了4天,全體隊員通過考核,於3月21日全面進駐亞博館開展醫療工作。

  「剛來時,亞博館100多名港方醫護人員已超負荷工作,令人心疼。」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內地援港醫療隊副領隊李勇説,館內一共8個病區,醫療隊進駐後成建制接管了其中6個區,與香港醫護並肩作戰,大大緩解了人手緊張的狀況。

  在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內地援港醫療隊突破了內地醫護無法在港執業的原有規定,所有隊員以香港醫管局「榮譽員工」身份得到資格認證,准予內地醫護在港合法開展診療、護理工作,並可登錄、使用香港醫療信息系統。

  「這意味着在緊急情況下,內地醫護獲得成建制在港工作的身份准入、行醫許可和風險豁免,這是史上首次。」李勇表示,這為日後應對香港各種大型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提供了樣板,也充分體現了「一國兩制」的制度優越性。

  面對陌生的環境,隊員們以最快的速度主動融入。「護理操作與在廣州時區別不大,唯一不同的是全英文的電腦系統,但培訓後大家很快上手。」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重症監護室主管護師、醫療隊隊員楊艷青説。

  工作中,內地與香港醫護人員創新開展協同戰「疫」合作模式,雙方共同值班、共同救治患者、共同商討病情、共同照護病人、中西醫共同發揮作用。醫療隊首創成建制接管病區,推行粵港醫護一體化管理。借鑒內地管床醫師相對固定的病房化管理模式,對住院患者採用「一人一策」治療護理方案。

  「這些措施提升了精細化管理水平,提高了治療效能,得到香港同行高度肯定。」李勇表示,內地與港方醫護人員在不同環節發揮各自所長,雙方溝通順暢,合作緊密無間。

5月5日,內地援港醫療隊向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左三)贈送簽名防護衣。(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用心照顧高齡患者

  在亞博館工作一個多月,楊艷青印象最深的是70多歲的患者吳爺爺送給她的「禮物」。

  一天早上,楊艷青喂吳爺爺吃完早餐,在收拾餐具時與爺爺聊起家常。「爺爺説起自己的父母都已過世,説着説着傷感起來。我看到眼淚在他的眼眶裏打轉,想把他從悲傷的情緒中拉出來,就遞給他紙和筆,説您在上面寫點什麼吧。」

  等楊艷青巡視完其他病人回來,她驚呆了。吳爺爺在紙上畫了一隻可愛的小兔子,還寫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送給楊姑娘和仔仔」。「當時我真的是熱淚盈眶,因為爺爺平時手抖得厲害,真不敢相信那雙顫巍巍的手可以畫出這樣一隻栩栩如生的小兔子來。」

  從3月21日醫療隊全面進駐至今,亞博館累計收治了1000多名患者,其中60歲以上佔95%,70歲以上佔80%,最大年齡為105歲,患有嚴重複雜性基礎病的佔大多數。大部分患者臥床,生活無法自理。

  面對挑戰,醫療隊隊員發揮多學科專業模式,建立MDT會診制度和專項提升計劃,討論解決疑難病例。針對突發醫療事件,建立病區應急救治隊伍,啟動三級查房制度迅速響應。建立了「符合出院標準病人滯留原因清單」,加強與港方密切協作,極大縮短了患者離院的等待時間。醫療隊還特別加入放射科醫生團隊,亞博館放射學報告完成時間由此前2至3天縮短至2至3小時。

  醫療隊還建立了高危病人篩查流程,對病人進行危險分層,識別出了多個早期心梗、心衰病人,實現對患者的快速轉診,保障患者安全。針對高齡患者居多的情況,成立了褥瘡、吞咽等專項護理小組。派遣康復、營養醫生進入病區,提高救治質量。

  「這些措施使我們管理病人更仔細,對重症患者早發現、早干預,有效降低死亡率,從而實現減少重症、減少死亡的目標。」李勇説。

3月1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香港中聯辦副主任尹宗華等到口岸迎接內地援港醫療隊。(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悲喜相通,命運與共

  做好生命體徵觀察、測量、匯報,配合醫生查房,協助患者擦身、大小便、翻身,處理褥瘡的傷口,給患者喂飯、喂藥,不斷巡視以保證患者的身心安全,這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科代理護士長、醫療隊護理組副護士長譚芹每天工作的主要內容。耐心、細緻地照顧患者,不僅需要責任感,更需要投入真情。

  譚芹曾經照顧過一對80多歲的患者夫婦,兩人分在不同病區,時常互相探望。她擔心婆婆跌倒,往往扶着老人一路跟隨。慢慢地,婆婆和她熟悉起來,不止一次對她説:「我相信內地醫生。護士長,可否給我吃中藥?」

  經過主管醫生問診,婆婆吃上了中藥,症狀減輕,最後轉陰。出院那天,夫婦倆不停念叨着「感謝醫生,感謝護士!多謝你們的照顧!」「我們悲喜相通,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回憶起那一幕,譚芹的聲音仍有些激動。

  在亞博館「同一屋檐下」,內地與香港醫護人員並肩抗疫,結下深厚友誼。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急診科醫生、醫療隊隊員曾遠峰的印象裏,港方醫生平易近人、醫術精湛、一絲不茍。每次找港方醫生會診或者解決問題,他們都非常熱情,經常親力親為,不管事情大小,都會在病歷裏面做好記錄,讓接管的醫生一目了然。

  香港博愛醫院及天水圍醫院老人科顧問醫生歐陽東偉説,經過一段時間共事,發現內地醫護堅韌度和組織能力很強。「如果有一天內地有需要,我也願意奉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在亞博館中央護士站,有一塊貼滿了患者寫的感謝信和賀卡的小白板。經歷了一周甚至更長時間治療,許多患者直到出院都未能見到醫護人員的「真面目」,但這份無私的大愛、這份對生命的救助永遠銘刻在每一位患者和隊員的心裏。

  「血濃於水、一奶同胞。這次援港令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香港有了更深刻的感情。」李勇説,隊員們把心血、汗水和真情留在這裏,香港是大家的第二故鄉。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64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