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逢國代表:加強對外溝通合作 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來源: 中新社          發布時間: 2023-02-20

  2月初,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這在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會長馬逢國眼中,是加強文化交流合作的契機。談及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他首要關注的問題便是香港如何通過與內地和海外加強溝通合作,從而發展成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所提出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事實上,早在2018年特區政府已宣布未來五年撥款1.4億港元,支援本地藝團和藝術家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進行文化交流。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馬逢國表示,兩地文化合作交流明顯加深,「以前的合作更多是節目到異地演出,最近這幾年合作已經更深入,比如共同采風、創作、製作節目。」

  「很可惜碰上疫情,這筆錢用得不多,因為沒有太多項目可以具體操作。」近年因防疫需要,香港與內地不少文化交流項目擱置。不過,馬逢國相信,隨着全面恢復通關,「文化活動將出現爆發式增長。」這同樣意味着,文化融合發展會有更多空間,也會得到官方層面的支持。

  2月初,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這在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會長馬逢國眼中,是加強文化交流合作的契機。談及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他首要關注的問題便是香港如何通過與內地和海外加強溝通合作,從而發展成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所提出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攝)

  馬逢國首先建議特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畢竟資源增撥是擴大合作的條件之一。他認為,特區政府應在提升針對大灣區文化交流的撥款額之餘,考慮與其他大灣區內地城市建立各範疇的跨境合作基金,便於展開更多針對性的交流活動。

  「窗口」角色是香港一貫以來的定位,在文化領域同樣凸顯。這座擁有着長久開放歷史的海港城市,四通八達的交通與頻密的人員往來,衍生出雜糅中西的文化特質。當香港致力於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那麼勢必肩負起雙重使命——「不光要幫助香港的藝術團體走向國際,也要為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藝術界別提供服務。」關於前者,馬逢國一直倡議善用現有的駐外辦事處網絡,增設文化專員等職位,兼顧對外文化推廣工作,「推介香港文化,也將外國文化引進來,形成雙向交流。」

  至於後者,馬逢國以電影為例指出,內地電影發展很快,票房處於世界前列,但未能有效打入外國市場,未來也希望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馬逢國從中看到香港大有可為的空間,「香港電影進入外國市場已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無論是外國觀眾口味、説故事的方式,我們都有一定掌握。」在語言、敘事方式、對市場的熟悉度等顯而易見的優勢下,馬逢國相信「香港能夠幫得上忙」。

  自2003年以來,馬逢國連續擔任多屆全國人大代表。今年他也關注疫後經濟復蘇與青年發展,以及老齡産業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他期待國家出台政策支持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也期望以香港安老政策經驗作為參考,對基層居家安老提出建議。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7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