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鵬委員:存史育人 涵養家國情懷

來源: 中新社          發布時間: 2023-02-20

  「香港地方志的事情,我是推手之一,志書要更好地發揮『存史、資政、育人』的作用,應該成為編寫歷史課本的底本。」

  2023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新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的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香港立法會議員劉智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三句話不離本行。

  國有史、地方有志,編修地方志是中國的文化傳統,而香港從英佔時期到回歸以來長期沒有正規的地方志。從2004年舉辦香港地方志座談會,到2005年成立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再到2007年成立香港地方志辦公室,直至2019年團結香港基金成立香港地方志中心,啟動香港地方志編修工程,劉智鵬和一些愛國愛港人士一直為香港修志呼籲奔走。2020年底,由他擔任主編之一的《香港志》首冊終於面世。

  「首冊志書編好了,因為它部頭比較大,老百姓家裡一般不會有,機構、企業包括政府部門有,但一般可能就是擱在書架上不特別會用上,比較可惜。」在劉智鵬看來,志書應該成為編寫歷史課本的底本。

  「理科的數學、物理學等課本,不論誰來編,可能沒什麼大分別,但對於文科,特別是歷史教科書,不可能就扔給哪個出版社,出版社找幾個號稱是什麼學者或者歷史課老師來編,不一定編得好。」劉智鵬説,特區政府可以把《香港志》作為一個非常客觀、完備的材料庫,編寫出優秀的香港歷史教科書。

  多年來,劉智鵬積極參與公共服務,將學術知識轉移為社會共享資源,先後出任屯門區議員、博物館委員會委員、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等,2021年12月,他當選香港特區新一屆立法會議員。

  成為全國政協教育界別的委員,他感到「特別高興」,「起碼這等於説我可以用自己的專業比較直接地為國家服務、為人民服務了。」致力建構歷史教育平台、推動歷史教育和愛國教育的劉智鵬,首份提案自然與歷史教育相關。

  「香港其實有一大堆和辛亥革命、抗日、中共等有關的歷史遺址保留下來,但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劉智鵬提出要對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址進行重新普查,對於保存尚好的,給予保護;即使沒有遺存了,也要在旁邊立個牌子,説明遺址的過往。

  「現在首先要多學習,先寫好提案,提案還在完善中。」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也是劉智鵬關注的重點。

  「香港有個紀錄片叫《無窮之路》,我們看了都非常感動,從中也確實看到中央對扶貧攻堅的決心。」他説:「大灣區當然特別要關注一下,不少香港市民的原居地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文化同根同源、生活習慣差不多,很有親切感。」劉智鵬認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高科技産業、創意産業等平台提供給年輕人的機會比香港要多一點,但香港的獨特優勢也可以吸引內地人才,香港和內地的雙向發展應該是未來必須着力的方向。

  採訪將結束的時候,劉智鵬的話題又回到歷史教育上。「離開歷史的脈絡,讓學生單純記住年份、地名、歷史事件的名稱,然後通過考試測驗讓學生拿分數,這不能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他説:「歷史當中有很多故事、有很多人和人的關係,講故事是歷史教學中最好的一個辦法,從幼兒園到高中都可以講故事,讓學生對國家的過去産生興趣、有感情,即使離開學校,他還有興趣去挖掘、探索、關心歷史,那就好了。」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730810